香港食家說牛雜

香港食家說牛雜

2016年3月4日《信報》

劉健威

說牛雜

民間智慧就是物盡其用,化腐朽為神奇——將最尋常不過的食材化為美食,既惜物,又能滿足口腹之慾。

牛雜就是其一,這是很特色的香港美食,除了香港,想不到有哪個地方的人懂得將牛雜煮得如斯美味——意大利是少有的例外。

在中國,傳統上,牛是耕耘工具,很少養來食用,此或是牛饌不普遍的原因。香港是商港,據說最早用來烹牛腩、牛雜的牛都來自暹羅(今泰國);故香港飲食,不受農業社會條件侷限,牛饌就是特色之一。

在六七十年代,每條街幾乎有手推車的牛雜檔,Chok、Chok、Chok,檔主拿著較剪,將牛雜剪件,用竹籤篤起來交到顧客手上……此情此景,都成絕響,街頭飲食文化的消失,叫人唏噓。

大牌檔亦所餘無幾,而以賣牛雜歷史至久者,無過於中環吉士笠街的水記——開業六十年以上;現在香港每天屠牛大約五十隻,每隻牛隻有一副牛雜;而賣牛雜者不下幾百,可想而見,大部分用的都是雪藏貨色,惟是水記,不想做壞招牌,堅持用新鮮牛雜。

和水哥聊天,獲益良多。

急凍牛雜和雪藏牛雜,價錢相去並不遠,只是新鮮牛雜在處理上花工夫頗多:一副牛雜重約百斤,但去掉水分和雜質,能食用者僅三十斤左右。新鮮和急凍牛雜,看起來吃起來都大有分別。

一碗牛雜麵,一般有牛肺、牛肚、粉腸、大腸、牛膀,這是基本配置;惟老饕懂得,還有些特殊稀有部位可以另叫,好像脆喉、沙瓜(胃)、腩青(牛腩底下一片薄肉),口感各有特色。

牛雜又分上雜和下雜,以上所提,也即粉麵檔所賣,是下雜;而牛百葉、牛膶、牛相連等,是為上雜,歸街市的牛肉檔售賣;清清楚楚,不相混淆。至於「牛波子」(睪丸)物歸何處,就說不清楚了。

一碗便宜的牛雜粉,能吃到好幾個不同內臟部位,口感豐富得很,是香港飲食文化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