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賭石近年來已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不僅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地,翡翠原石市場很大,而且在成都,他們也開始發展自己的賭石市場,10月20日的西博會上,賭石神秘“現身”,10月20日,第十二屆西部國際博覽會在成都開幕。在博覽會現場體驗發現,作為一個新的投資項目“賭石”也出現在博覽會現場,據瞭解,翡翠原石投資的風險遠遠高於股指期貨。

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在展館裡,“賭石”展覽讓很多人感到好奇。人們可以花一百元到幾十元購買一塊沒有“窗口”翡翠原石,這就是下面的“黑賭”,展位工作人員會用機械切割來切割購買的石頭,然後根據祖母綠隱藏在石頭上來判斷他們是輸還是輸。

據瞭解,賭石是雲南和緬甸邊境地區流行的一種獨特的高檔翡翠石交易方式。因為它有著神秘的“賭”性,以其賭性色彩濃、刺激性強、風險大而吸引了眾多玉商參與,“賭石”是一種翡翠原石,傳說中的“和氏璧”下文有詳細簡介。在3號展廳裡,一個泰國展廳被觀眾包圍著。一塊翡翠原石被一層皮殼包圍著。有在切開後才知道它是好還是壞。而買回來的話,可能一刀切下,種水好、水頭足、色陽色辣,價值瞬間翻倍,也可能是無色、無種、無表現,瞬間變得毫無價值。根據多利多翡翠原石的介紹,這些“賭石”是在緬甸地區生產。沒有“開窗”,他們無法知道他們的好壞。 “是石頭是玉全靠運氣,賭石界有話是這樣說的“瘋子買,瘋子賣,還有一個瘋子在等待”。

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據多利多翡翠原石介紹,賭石的買賣好比古玩的鑑定,而且完全根據買家對玉石的風化表皮的顆粒和顏色來推斷,就像戰國時期的名玉“和氏璧”一樣,即使是專家。沒有切面,很難知道“賭石”有多少是玉,用於“明賭”的玉石部分被開窗,但一刀下去是石是玉就全看造化了。有可能價值連城,但也很可能一文不值,因此得了“賭石”之名。

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現場的“賭石”從1公斤到數十公斤不等。即使是大手也難以拾起。三公斤的石頭花費約1000元,一個70公斤的賭石價格一萬多元。相差十倍,賭石的銷售一直按照緬甸的傳統方式進行操作,分為“明賭”和“暗賭”。

在兩種方式下,明賭就是為“賭石”開出一個帶玉的斑點,也就是“開窗”翡翠原石,“暗賭”則是完全不動翡翠原石的表皮,直接對原石進行交易。

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賭石傳統起源於戰國時期。 “他的祠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賭石”賭石傳統源自戰國,“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塊“賭石”,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於是他將此璞石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哭至眼淚乾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後來這塊玉製成了傳國玉璽象徵中國皇帝的地位。根據賭石傳說,據賭石之人傳說,自卞和之後,“賭石”的傳統就在各大玉石產地流傳開來,緬甸北部是翡翠的重要生產地。從歷史上看,它已經向中原地區提供了大量的產品。緬甸的玉文化非常盛行,除了成品玉之外,翡翠毛料的銷售也是當地玉石的一種重要交易方式。

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近年來,“賭石”作為一種新的風險投資方式在中國大行其道。據媒體報道,即使是商人也花費數億元囤積“賭石”,通過“開窗”實現“一夜暴富”。據史料記載,市面上的“開窗”料後出玉的“賭石”價值超過10億元。賭石的祖先卞和開始,“賭石”的風險從未減少。投資者往往在現實中失去自我。據專家學者介紹,賭石投資成功率不足10%,遠高於股指期貨。在中國西部博覽會上也瞭解到,“賭石”投資的成功與認定技術的水平並不緊密相關,也有人說“神仙難斷寸玉”。

當“賭石”遇見西博會,別有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