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殿俊 四川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蒲殿俊 四川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蒲殿俊 四川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蒲殿俊 四川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蒲殿俊 四川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蒲殿俊 四川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蒲殿俊,字伯英,一字沚庵,號雪園。1875年生於四川廣安,清光緒年間得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爾後官費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歸國後任四川諮議局議長,後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五四”運動後,創辦《晨報》、《蜀報》、《實話報》等。1934年在北京病逝。

1905年,清廷官員蒲殿遠赴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從那時起,他就已經開始為川人保路而籌款,此後他一直為此事奔走,即使身陷囹圄也未曾退縮一步。

  接受康梁維新思潮

  蒲殿俊,四川廣安人,祖父蒲瑞溪是老貢生,父親蒲玉林是縣學生員,在當地頗有些名望。但蒲殿俊的啟蒙老師,卻是其母李氏。

李氏能賦詩做文,算得上是位才女,她親自監督、教授年幼的蒲殿俊讀書習文,天資聰穎的蒲殿俊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很快。待他年歲稍長時,就拜縣裡的飽學之士周煦笙為師,同時也跟從祖父蒲瑞溪、叔父蒲慕學習諸子百家的文章。蒲殿俊十八歲時,就考中秀才,名列第一。關於蒲殿俊在尊經書院的學習經歷,史料上鮮有記載,但書院裡的新學風氣,對他日後維新思想的形成,可以說關係密切。

1895年,20歲的蒲殿俊參加州科考,又得了個第一,很是躊躇滿志。他的姑丈胡駿在北京做官,他就隨姑丈一道,赴京趕考,卻意外地栽了跟斗。他寫得過於投入,洋洋灑灑,時間到了還沒寫完,於是落第。

落第後的蒲殿俊呆在北京,開始和提倡維新運動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往來,思想漸漸轉變。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後不久,康有為、梁啟超於1898年4月12日發起保國會第一次大會。蒲殿俊和姑丈胡駿也來到北京廣東會館參會。在兩百多個維新人士和愛國軍官參加的大會上,康有為在臺上慷慨激昂地演講:“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臺下群情激昂,蒲殿俊也激動不已。

這次集會的影響很大,北京很快出現了保滇會、保浙會等,蒲殿俊也迅速成立保川會。不久,蒲殿俊回到家鄉,與胡駿、顧鰲等人創辦紫金精舍,張瀾、羅綸等人紛紛來校任教,所授課程除經史詞章之外,還有時務、輿地、博物等現代科目,蒲殿俊在這裡廢八股、倡新學。

一年後,蒲殿俊與胡駿受劉光第、楊深秀的囑託,邀集尊經書院的學生們,在成都創立蜀學會,創辦《蜀學報》,與北京遙相呼應。

  日本籌金辦鐵路

  此時,蒲殿俊已是提倡新學的名士,但他對自己當年科舉落第的事久久不能釋懷。1903年,他參加四川鄉試,中了頭名解元,一年後又到北京參加會試,考中二甲進士,被授刑部主事,終於當上夢寐以求的京官。1905年,清廷派蒲殿俊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

在日本,蒲殿俊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響,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高談闊論。他那雄辯的口才和犀利的文筆也是在這裡練就而成。但他並沒有忘記遠隔重洋的家鄉,他鼓勵家鄉的少年留學日本,甚至自己出錢資助。其中兩個學生鄭鴻基和何慶餘在日本留學回國後,分別在成都創辦了四川第一所法政學堂——四川法政專門學校和四川第一所體育學堂。不久,留學日本的川籍學生髮出了川人自辦鐵路的倡議。蒲殿俊聯合川籍學生三百餘人,甚至發動所有的親戚朋友,盡力認購築路股金,共籌得三十萬元錢。

在他們的努力下,川漢鐵路公司成立,遺憾的是,不懂築路知識的官吏只知道中飽私囊,並無實質行動。1906年,蒲殿俊約集留日川籍學生三百餘人,組成川漢鐵路改進會,他被公推為該會正幹事(會長)。這個改進會每月出版一期《川漢鐵路改進會報告書》,並由蒲殿俊領銜,由鄧榕、胡駿、邵從恩等44名留日學生聯合署名,發表《改良川漢鐵路公司議》,指出:“近年來興學、練兵、辦警察等賠款竭澤而漁,勢已不支”。

  中奸計身陷囹圄

蒲殿俊一到來,諮議局就成了民主思想的陣地,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與四川總督趙爾巽所代表的舊官吏集團“鬥法”,一些不法官吏紛紛被彈劾。但蒲殿俊最熱衷的,還是辦報。1909年,諮議局的機關報《蜀報》誕生,蒲殿俊任社長,他在日本練就的犀利文筆終於派上用場。他撰寫了許多文章,介紹國外科學論著,評議國家大事。而那些貪官汙吏的腐朽生活,也逃不脫他的筆伐。

蒲殿俊這一寫,就一發不可收拾,他又辦起《白話報》、《西顧》、《啟智畫報》等報刊,抨擊守舊官吏。但此時,保路的紛爭並沒有解決,1911年5月,清廷忽然以上諭宣佈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大家都非常明瞭,這只是個幌子,來自民間的資金全部被清廷沒收,路權全出賣給了洋人。蒲殿俊知道後,異常憤慨,他在《蜀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以死力爭之”,要“死中求生”。同年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成立,到會的兩千多人推選蒲殿俊為會長帶領眾人抗爭。蒲殿俊讓眾人到總督衙門請願,同時散發各種保路傳單,號召全省群眾起來“破約保路”。保路的風潮很快傳遍各地,發展到一百四十多個縣,參加者達數萬人。

1911年,成都等地的民眾決定以罷市、罷課、停納捐稅的方式來支持保路運動,清廷命總督趙爾豐把此事鎮壓下去。消息傳出後,蒲殿俊馬上組織群眾在川漢鐵路股東大會門口散發《川人自保商榷書》的傳單。這可給趙爾豐找了個好藉口,他說《川人自保商榷書》“儼然共和政府,逆謀日熾”,再讓保路同志會和股東大會的領頭人物去督署看郵傳部的電報。蒲殿俊、羅綸、張瀾等九人不知是計,準時赴約。不料鋼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九個人就這樣被老奸巨滑的趙爾豐誘捕了。此後,鐵路公司的文件乃至蒲殿俊、羅綸的私人信件,都被搜查,鐵路學堂、股東招待所、各印刷處,《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和《西顧報》等宣傳保路的報刊都被查封。

這事很快傳遍成都,成都的群眾紛紛湧向督署示威,要求釋放蒲殿俊等人。沒想到趙爾豐竟然下令手下對一大群手無寸鐵的請願者開槍,數十人當場死亡。趙爾豐竟然宣佈:“三日不準收屍”,群眾被趙的馬隊踐踏受傷的亦是不計其數。大屠殺的消息傳出後,城外居民人人頭包白布示哀,青壯年冒雨趕來城下抗議示威。趙爾豐竟然再次命令軍隊鎮壓,數十人又被殘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成都大血案。

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驚慌失措的清廷迫於形勢,於10月下旬電令趙爾豐釋放蒲殿俊等人,趙爾豐卻不樂意了,他說:“只能放些情節較輕者,如鼓蘭村、江三乘、王銘新等,禍首蒲殿俊、張瀾等還不能放。”“這幾個劣紳一旦放歸,必糾合黨徒與群匪聯通一氣作亂,那其勢更不可收拾矣!”但沒過多久,趙爾豐就收到了清廷對他的免職上諭。無奈的趙爾豐只好在11月14日把蒲殿俊他們全部釋放。

  兩次拒絕袁世凱

  蒲殿俊被釋後,成為“大漢四川軍政府”的都督,但他沒想到,這個官自己只做了十二天。這年年底,蒲殿俊在東校場閱兵,巡防軍當場發動暴亂,會場大亂,閱兵臺上的蒲殿俊慌了手腳,四處躲藏逃避。譁變的事情解決後,蒲殿俊有些沮喪,他知道自己寫詩做文還可以,卻沒有打仗帶兵的本事。

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想請蒲殿俊擔任眾議院副議長。蒲殿俊不為所動,婉言謝絕,他說:“在共和國體立憲政體之下而言政治,舍政黨則豈更有他道?”在北京,他與梁啟超、湯化龍等人組織“民主黨”,大力推行其立憲政治的主張。

1915年,袁世凱和蒲殿俊見面。在交談中,袁世凱不由自主地自大了起來:“我袁世凱,恐怕就是兩個曹孟德也不過如斯而已。”蒲殿俊這次卻沒有給袁世凱面子,他回答:“天下自認為不為人欺者終被人欺。”當天,蒲殿俊就離開了北京。

袁世凱稱帝后,蒲殿俊與梁啟超、湯化龍等人主持計劃促蔡鍔回雲南起義。而1917年張勳兩次演出復辟帝制的醜劇,蒲殿俊則在天津每日與梁啟超、湯化龍“密圖匡復”,積極贊助段祺瑞討伐張勳。

面目一新的《晨報》很快得到文化界人士的交口稱讚。蒲殿俊自己的筆頭也閒不住,他以“止水”和“蒲伯英”的筆名在報上發表文章,“凡朝政之得失,法制之良否,學風之醇肆,人心風俗之隆汙,無不削切敷陳,婉曲諷諭。”

1927年,呆在北京的蒲殿俊之母因為思念家鄉,常常提出要回四川。蒲殿俊是個孝子,他毅然離開《晨報》,拋下一切事務,一大家子回到廣安。

他在老家倡辦絲廠、染織廠和木器廠等,甚至募修公園,什麼事都做,但卻多次拒絕軍閥的高薪聘請,過著賣文鬻字的清貧生活。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止酒從醫諫,因逃惡稅徵。已無民畏死,安用壯攏人。飢飽憑毫瀚,興亡聽鬼神。此身浮來了,差免附朱門。”

蒲殿俊一直蟄伏到他母親去世的1934年,此後再次舉家遷往北京,準備大幹一番事業。不料剛到北京,他就染上傷寒,於1934年10月28日凌晨病逝,終年5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