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不在貴州平壩建立城市而選擇“老貴陽”四門之內?

汪貴顯

早先的時候,貴州一帶屬於中原以外的“

遠儒文化區”,比如夜郎、牂牁等,相對來說,漢文化並不那麼濃厚,直到元、明之際,特別是明朝,中原王朝開始加強了對貴州官驛(當時貴州很多驛站作為中原通往滇西的通道,為了確保物資輸送不被匪盜劫掠)等方面的管理,後來逐漸將原先的“播州”地區(大致在今天的遵義),也劃入貴州。

△明朝貴州形勢圖

古代加強一個地方的統治,很常見的做法,就是移民造城,形成漢文化、農耕文明的影響力。

之所以選在貴陽建城,有一部分觀點認為,是因為貴陽位於“貴山之陽”,也就是四周都有山勢環繞,因為漢文化初入貴州,要面臨和周邊其他土著文明之間的衝突和競爭,而山形地勢環繞保護,有利於漢文化不受外界侵擾,逐漸發展壯大,並形成向周邊擴散開來。

如果沒有山勢環繞的保護,漢文化會不會被本土的原著文明衝擊,導致站不穩腳跟而被排擠出去,也就很難說了。所以,歸根結底,是出於一種“封閉”“自我保護”的需求。

△貴陽城市山勢圖

貴山之“陽”,也就是指的是山的南面,如今,貴陽的城市,開始逐漸向所謂的“貴山之陽”以外的地區擴張,比較典型的就是觀山湖區,位於黔靈山西北側。

如果在今天這麼開放、穩定的大環境下,再固守所謂的“貴山之陽”,把貴陽城侷限在過去那種封建的保守思維觀念中,那麼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畢竟此一時彼一時,所謂的“貴山之陽”,只是歷史上的一個階段性的發展群落,而貴陽這座城市的內涵,在開放的今天,顯然是需要更加豐富的。

這就涉及到目前老城區,也就是傳統的“貴山之陽”的那些居民,一些甚至不願意搬出老城區,更有甚者以“風水”“八卦”為由,不願意往新城區投資興業和發展,這就顯得有些過於封閉了,畢竟當代是開放的時代。

△貴陽主城區組團示意

所以,好在的是,城市的規劃者和管理者們有著清醒的頭腦,今天的貴陽,顯然需要更加開放,更大的格局,才能匹配一個省會城市的水準,不能再把貴陽這座城市,侷限在兩個所謂的傳統老城區、黔靈山等狹小的格局和眼界之內了。

於是,貴安新區、黔中城市群等以貴陽為核心都市圈的城市群,開始擴展開來,其中就包括貴陽和安順之間廣闊的平坦地域——平壩,這也是當代開放理念,不同於古代“封閉”理由的現實表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