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學會溝通?

我已不是我a

我是餘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OH卡執行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一起學心理學,歡迎加入我們的學習社群,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回覆:“學習”

與人溝通存在障礙,有時候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也不知道怎麼說,只能按自己的意願做,有時候做事說話,總感覺別人能明白自己的意願,就沒說或少說,就讓別人不可理解,

溝通,一直都是人類社會的核心。每個人在溝通中,也在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從自己的感覺角度,也從對方的視角,這也使得我們面臨了一個選擇,我們究竟多大程度從自己的角度衡量,多大程度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呢?在你的來信中,似乎也體現了這樣的一個思考。而這裡的差別是和不同的人有關的。


心理大師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的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把人分為內傾外傾兩種態度,以及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這樣的劃分為我們理解溝通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提供了比較完善的體系。簡單來說,外傾的人,更喜歡和人打交道,在交流中更強調關係,強調彼此之間的連接,而內傾的人,則更善於獨處,更習慣於內在的和自己的相處。這兩者原本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然而對於我們的社會而言,我們普及的教育方式以及就業環境,可能更多的為外傾的人提供了機會,這也使得一些內傾的人可能感覺到格格不入。


那麼究竟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類型,以及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和社會環境的關係呢?那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每一種類型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比如內傾的人,可能在人際關係中會感到一些無所適從,但是一旦進入需要專注度的領域,可能就要比外傾的人更具有成功的可能性。


那當我們意識到了自己內傾還是外傾的特質,我們就可以去結合我們當前所處的情境,來判斷我們需要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哪裡,以此來對我們原本的類型進行一個調整和補充。那假如是更需要人際關係的情境,可能我們就要去訓練自己體會別人情緒以及和別人交流想法的能力。


一方面,這可以通過了解對方的類型特質來尋找更能被對方接受的方式,另一方面,作為內傾的人,需要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有意的增加關注,來彌補自己原本的不足,有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來獲得對方的反饋。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同理心,或者說換位思考,當我們有了換位思考的意識,我們就可能體會到,如果對方不說出他的想法和感受,我們很難準確的理解到對方,而同樣的,如果我想要被對方準確的理解,那就需要更多的去說出想法和感受。


這樣的一種提醒可以幫助我們更多的投入心力在交流中,或許一開始會遇到一些挫折,但交流總是從生到熟,隨著訓練的增多,自然也會信心增加,也會更能夠體會到對方的感受,進而也更願意去表達了。

作為一個內傾的人,有的時候我們自身就足夠讓自己感到獨立完整和滿足,然而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也會進入成家立業養育子女的進程,當此時,擁有了良好溝通技巧的我們就更容易經營一個溫馨的家庭。如果在此之前,我們會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溝通技巧和意識,不妨通過和心理諮詢師的交流來完成這一段路。

信中提到責任,以及面對責任時,情緒是如此的篤定和不容置疑,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都會經歷這些情緒,比如憤怒的時候,往往是對面對的狀況有著不公委屈的判斷,恐懼則可能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有了較為強烈的預期,擔心則有著一種想要更好的照顧到自己或者他人的願望,而不滿其實隱含著還有別的選擇,可是自己卻彷彿被放在了無法選的位置,這些情緒卻在你面對責任的時候,都集中了過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換句話說,


責任會讓你想到什麼,或者有什麼熟悉的感覺,尤其是以往經歷中,特別是年幼時的成長經歷中,是不是你有過這樣類似的感覺?當你被要求做些什麼的時候,也許發生了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這樣的狀況不斷的反覆出現,以至於當你再意識到‘責任‘時,即使不再發生以往同樣的狀況,這些情緒彷彿本能一般就快速的生髮了出來,使得你感覺無從躲避也沒有其他選擇。這或許是讓你用‘絕望‘來形容的一個原因?


那也有可能現在在你的生活,確實有著重大的責任,讓你不時的感到了壓力,繼而出現了這些情緒,如果這些責任本身也帶著這些情緒,以及一些絕望的味道,那麼承擔這個責任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到,進而陷入了事情中,而忘記了自己和責任其實是不同的部分。


無論是以往的經歷造就了我們看待事情的態度和情感,還是現有的狀況影響了我們的感受,我們都需要讓自己和事情本身保持一個距離,來更清楚全面的看到它,這就像盲人摸象一樣,當我們和事情太近甚至陷在裡面,我們很難看到全貌,也無法看到更多的應對方式,甚至會被情緒和無望淹沒。如果我們能夠稍稍隔開一定距離,那可能我們就會發現更多以往不曾發覺的東西,那也許是其他的情緒,也許是方法,也許是選擇,總之,那都帶來了不同的感覺,而這正是改變困境的契機。

那假如在這個過程中,你對自己有著很多憤怒不滿和種種強烈的情緒,也因此影響到了睡眠飲食,甚至學習工作,尤其是當你有自傷的念頭,那可能提醒了你需要尋找他人的幫助,到專業的精神科進行情緒方面的檢查可能是最有效的最快的方法,而打電話尋找專業的諮詢師也會幫你一起來面對當前的困境。


作者介紹:
餘輝,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OH卡執行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以精神分析動力學為本,分析心理學意象及夢境分析,以及人本聚焦為方向,提供婚姻情感,人際溝通,情緒困擾,職場壓力等諮詢,並常年帶領OH卡牌,繪畫,遊戲等團體沙龍。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溝通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尤其在今天,書店轉一圈,教你如何說話、教你怎麼跟人溝通的書得排好幾個書架,少說也得幾百本。但是看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方法論,我們為什麼還是不知道,到底怎麼才能學會溝通?因為沒有掌握本質。

萬變不離其宗,溝通也一樣。不論是跟什麼人溝通,首先都要想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立場。處在什麼位置,處在什麼立場,就會說什麼樣的話,如果搞不清自己的位置,溝通就肯定會出問題。關係決定了說話的內容,擺正自己的位置,想清楚和對方的關係,想清楚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扮演什麼角色,自然而然就知道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常見的關係有家人、朋友關係、合作關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客戶關係等等,每種關係對應所需要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比如客戶關係,你要給對方你值得信任的感覺,而上下級關係,你要有基本的忠誠。好多人不會溝通,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說話得罪人,就是因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搞不清維持目前這段關係的核心是什麼。該表忠心的時候亂提意見,該關心對方的時候好為人師一通批評,這樣自然沒辦法溝通。

要善於總結分析。我們和家人、好朋友之間溝通很容易溝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彼此熟悉。相反的,人和人之間如果越禮貌、越剋制,那麼就證明關係越疏遠。對於熟悉的人我們很容易產生共同話題,進行一次談話,那麼對於不熟悉的人我們要怎麼辦呢?答案是找共性。好多人第一次拜訪客戶或跟不熟悉的人見面,就不知道要說什麼了。在和陌生人進行溝通之前,要先做功課,瞭解一下對方的基本信息。一般而言,具有某一共性的人,比如說職業相同、生活環境相同等等,這樣的人思維方式、心態也會有一定的共性,抓住這一點迅速打破僵局,然後不斷尋找對方的興趣點來進行溝通,會事倍功半。

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交淺言深什麼都說,不要好為人師亂提意見,不要說話不過大腦,要多聽多看多學,要拿捏好分寸,有些時候寧願話少也絕不亂說話,起碼話少還給人沉穩的感覺呢,你說對吧?


老李校長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背景以及生理和心理因素,興趣、偏見等因人而異,勢必會造成我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差異。例如:我們常用兩套不同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和別人,表現為對自己寬容對別人嚴格;還有我們常常犯先入為主,根據刻板印象給別人貼標籤的錯誤,我們也容易被顯而易見的事矇蔽雙眼,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事。而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十分有效的可以減少知覺錯覺的方式。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正如書名那樣,帶你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以及看人之間。看入人裡,在社交媒體氾濫的今天,我們如何藉助這些工具來豐富人際關係網絡,如何避免被複雜的信息矇蔽雙眼、減少知覺錯誤,又如何引導情緒變動在溝通中發揮優勢呢?看出人外,

教你藉助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手段學會聽與被聽。最後看人之間,瞭解各類關係模式,找到特點和不足,改善溝通方式以及化解溝通矛盾。

全書充滿了各類溝通案例和經驗法則,生動不生澀,有趣又深刻,你總能在若干案例中看到你自己溝通模式的影子,並試著去思考你的問題,做出你的改變,提升你的溝通能力。本書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二者都致力於溝通的研究與寫作,此外,他們在商務溝通、公共演講、團體溝通、人際交往技巧方面也有多本著作,以大量的實戰經驗和豐富理論知識為許多在人際溝通中喪失信心的人指明方向並能夠快速成長。看完這本書,我想講一些對我啟發很大的溝通思維,包括: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和如何進行知覺檢核。

對於初入職場的我來說,覺得學到的最實用的改善人際交往的方式就是關於情緒管理。因為每天除了工作上的“麻煩事”,還要面對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雖說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一件件堆積起來也會讓人窒息。其實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研究了情緒的管理和表達,他認為每個溝通者都應該找到自己溝通的“中道”,

就是情緒應當適合場合,要在正確的時間,參照正確的對象,對正確的人,用正確的動機,並以正確的做法來表達你的情緒。《溝通的藝術》告訴我們關於情緒管理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降低你的無助益情緒和增加你的有助益情緒。無助益情緒就是有損於你人際關係建設的情緒例如:憤怒、暴躁、嫉妒、悲傷等等,相反,有助益情緒則是有助於關係的有效運作,例如喜悅、自豪、樂觀、平靜、熱情等等。那麼如何將無助益情緒降到最低呢?首先當無助益情緒出現時學會辨認它們,然後留意產生這些不好情緒的原因和場景都是怎樣的?是否經常是因為某一個人、某類事情或者是某些特定的場所呢?它們可以被稱之為激發事件。記錄下來,最好是將你的思考寫在紙上。區別一下,這些特定環境下的壞情緒是理性地,還是出乎意料的行為?如果這個情緒是非理性的,那麼試著寫下一個更加理性的替代情緒,如果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試著這樣去反應,可能會覺得好受些。

還有一個雷區是關於“但是”的陳述。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這個法案很好,但是……”毫無疑問,說話者想表達的重點是在“但是”後的內容。在一些情況下這類表述顯得委婉,看似為他人保留了顏面,實則它既強調了缺點又間接地抹殺了優點,因為在壞的結果面前,那些優勢都不足稱道。所以,最負責任的說法是分開傳達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讓兩種信息都能夠被收聽者接收到。

而針對文章開頭提到的知覺錯覺案例,書中給我們介紹了一種有效的方式叫做知覺檢核。具體包括3個步驟:首先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然後列出關於這個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解釋,最後請求對方對行為作出解釋。

舉個例子:

你的老闆用力跺腳走出辦公室並大力地關上房門,對於這個行為你會怎麼想?試著找到兩種以上的解釋,比如“他在工作中出了問題很生氣” “他很著急出門,有人在等著他”“他的腳不舒服,並且風很大所以關門聲很大”等等,最後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去問問他到底怎麼了。

這種方式告訴我們在對別人的行為下結論時,尤其是當這種結論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不妨多給出幾種解釋,最後找個機會求證當事人。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還可以增進雙方的關係,畢竟,對方也會覺得你是在關注和理解他。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說過:“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 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麼說。”

我想這也是《溝通的藝術》整本書想要向讀者傳達的溝通理念,不論你是初入職場的溝通小白,還是久經商場的領導,亦或者學生、老師、醫生、自由從業者,你總能從書中獲得許多有利於改進溝通方式,加強人際交往的有效方法,讀完之後你也許會覺得:溝通從未如此簡單。


莫須有4633

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溝通上吃過虧的人,才真正懂得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

“載舟”的溝通。

歷史上有著名的晏子使楚。齊國大臣晏子,奉命,去楚國擔任使節。楚王對齊國有敵意,為了羞辱晏子,在宴會的過程當中,安排讓一名囚犯走出來。楚王故意問士兵:“到這個犯罪的人從哪裡來的”?

士兵按預先,楚王的吩咐回答:齊國人。群臣嘲諷譏笑晏子,楚王也得意的說:“怎麼齊國總是犯奸犯科的?”晏子沉著得回道:“桔子長在淮南叫橘,味甘甜;長在淮北為枳,味苦澀。本是同物,只是環境改變了。

“覆舟”的溝通。

我們都知道,李笑來擅演講,但其實並不知道,他有過溝通的尷尬。

北京新東方校長想建語料庫,聽說李笑來有研究,就找來李笑來溝通。全程還算順利,最後校長問了一句,“那你看,笑來,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李笑來,認真想過之後回答,“其實這花不了多少錢,主要是耗時費力,所以我希望這不是換個校長就不見了的事兒”說完這句話,空間中瀰漫著尷尬的氣息,校長當場臉色都變了。

在這人人皆媒體的時代,信息傳播的寬度和廣度遠非我們所能想象。這樣的背景,放大了我們,說話的效果。


一句話可能,讓企業名利雙收。比如鐵時達的經典廣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一句話也可能讓官員下馬,讓公眾人物,成功人士,明星等成為眾矢之的。會溝通,會說話,顯得越來越重要。連馬雲在一次會議上也說過:“互聯網企業尤其難做,至少我講話我如履薄冰,每一天就像過一年一樣難過”。

那既然溝通,這麼重要,要怎麼提高呢?



可以參考,最近讀的一本書,《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 ,這本書是歐洲的溝通課教材。所以是一本既系統,又入門的溝通書籍。當然它也具備教材的特點,章節總結+訓練。算起來美國也有一本溝通教材,《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暫時沒看完,看完再分享。有點期待咱們中國的溝通課教材。


《溝通聖經》的作者尼基·斯坦頓,有多年的管理培訓經驗,《溝通聖經》是他培訓師經驗的總結。此書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一本全方位,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書籍。這本書沒有必要挨著讀,作者尼基·斯坦頓,是按照需要溝通的場景寫的。所以我們可以按圖索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到相應的章節,定向解決溝通問題。


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我從三個方向分享。

第一,追源溯流,從源頭解決溝通問題。

第二,厚積薄發,好的輸入,讓溝通更有效率。

第三,以輸出為目的的溝通,更有效果。



《孫子兵法》裡面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想要戰勝溝通問題,充分釋放溝通的力量,得先了解溝通。瞭解它的形成過程,瞭解它的影響因素等。


第一,追源溯流,從源頭解決溝通問題。

有時候會很疑惑,單一的字好像都認識,但連成一句話怎麼就聽不明白了呢?

研究發現,對於每個人而言,字被賦予了意義,如果兩個人賦予的意義不一樣,相互之間溝通的內容就不能被理解。在溝通的四個過程:被接收,被理解,被接收,採取行動中,阻礙,有如下幾個:


  • 經歷不同。

我們處於不一樣的年齡,閱歷,性別,文化,性格等,對於同一個事情的感受,看法會不同。

  • 妄下結論。

凱撒曾說:“太多的人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這種預期,會使我們只看到事情的片面而不是整體,而妄下結論。

  • 思維僵化

比如:“天下烏鴉一般黑”,就是代表。我們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解讀現在遇到的事情。把思維限定在某個框架中。

  • 自身相關

自我參照效應,現象表示:當記憶的信息,和我們自身相關的時候,記憶的效果比其他的信息效果好。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更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事情。

反過來看,如果溝通的內容,不是對方相關的;對方會興致缺缺,溝通的效果也不好,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調整表達的內容及方式。

  • 缺乏知識

知識缺乏,可能會因為詞彙缺乏,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導致表達困難。此時,我們可以增加詞彙。

  • 情緒激動

孟昭蘭在《情緒心理學》中指出 ,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情緒激動,影響認知,導致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這也會造成我們溝通的障礙

  • 個性差別

心理學家也表示,事情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個性不合的時候,容易受到認知的影響,沒辦法客觀看待,要溝通的事情本身。

遇到溝通障礙,最有效的方式是,接受溝通障礙的存在,再三思而後行,降低溝通的阻礙。




解決了溝通中的障礙問題。分享

第二,厚積薄發,好的輸入,讓溝通更有效率。

堆積如山的各類資料報告,以及郵件箱裡高的可怕的未讀數字。都提示著我們要趕緊去閱讀,然後進行溝通處理。

有效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俗話說,方法比努力更重要。缺乏閱讀的效率,主要原因,是因為所有的內容,都以同樣的速度去閱讀,而且還是直接開始閱讀。

推薦以下方法:

1.瀏覽(地圖)

瞭解整體的結構,之後再去閱讀。如同行車,知道哪裡有轉彎,要減速。

2.分類(分區域)

把這些內容進行分類。

必要:仔細閱讀。重要內容只佔一小部分。

有用:讀完必要內容,有空餘時間再看。有助於理解重點內容,但是不是必要的。

不重要:忙碌的人,可以斷舍離,果斷丟棄這部分。

3.略讀(路標)

略讀,找段落裡面的主題句,瞭解內容概要。

附送7條略讀原則:

第一,最快的速度閱讀。

第二,不要停下來,就算內容有趣。

第三,先看標題,目錄,總結。

第四,閱讀書籍或,文章的第一段,或者加上第二段,找主題句。

第五,閱讀每段的第一句。

第六,按邏輯,連接每段的第一句。

第七,重點閱讀結尾部分。把最後兩三段完整度過去。

主題句,除了上面說的位置,還有一些標記。

一看視覺標記。主題句,一般都會加粗,或者加一些編號或者項目符號等。

二看語言的標記。“首先”,跟著就該去找,“其次”等。 “所以”,“因此”,一般是重要結論。

這些轉折的關鍵字,會幫助我們更快識別內容的輕重緩急。



如果我們現在有需要,仔細閱讀的書籍,或者記住閱讀的內容,那可以瀏覽和閱讀為基礎,採用更為系統的閱讀方法:SQ3R

  • 縱覽(Survey)按需閱讀。

如果只想閱讀某個章節,那直接按目錄查找即可。如果想看完整份資料就可以按照之前說的略讀的方法。

  • 問題(Question)

更有效率的閱讀,是積極的思考,並對,閱讀的內容,提出問題。這份資料的主要內容主旨是什麼?比如前面的內容提到包含四個板塊,只看到三個,還有一個呢?這份資料作者提出的一些觀點,有沒有依據可以佐證?

  • 閱讀(Read)

這部分算是正式閱讀,去找之前,問題的答案。閱讀的時候有個小建議,快讀兩次生過,慢讀一次。所以第一遍閱讀的時候,不記錄筆記,仔細看之前略讀跳過的例子和說明。第二次閱讀,劃重點。

  • 回憶(Recall)

這部分開始做筆記,但不是摘抄原文。嘗試按著自己的記憶,去回想剛才讀過的重點內容。“沒有什麼比事後的檢測更能使頭腦,專心了”

  • 檢查(Review)

這個部分是,快速檢查之前的四個部分:是否已經瞭解作者是怎麼搭建內容框架的?是否已經能夠回答之前自己在,縱覽時遇到的問題?是否已經閱讀到所有重點的內容?是否把重點筆記都記錄了下來,並且反應了原文的結構?有效閱讀,總是開始得難受,結果得意義豐厚。

有效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

成年人平均的閱讀速度為每分鐘200到300字,但是有一些人能夠每分鐘閱讀600字,而據說肯尼迪總統每分鐘閱讀1000字,為什麼就是每個人的閱讀速度如此不同?有什麼辦法提升速度?

  • 增加閱讀廣度

正常情況下,我們眼睛在移動的過程當中是無法對焦的。所以要看清一個物體,我們需要眼睛停頓下來,而這種停頓叫做注視。我們每次注視能夠,閱讀的字數稱為便是廣度。

所以增加閱讀的廣度,不僅能在單位時間看到更多字。而且有的只看單一句,理解困難或者有偏差。需要結合上下文,多看內容。

  • 不默讀和朗讀

從小的教育,讓我們習慣,要麼大聲閱讀,要麼默讀。而有數據表明,大聲朗讀時,一般我們的一般閱讀速度,只能達到每分鐘125字。而默讀 ,閱讀速度只有每分鐘200字。檢測默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手指放在嘴唇上,如果你的嘴唇在動,說明你在默讀。而解決默讀,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指緊貼嘴唇,讓嘴唇動不了。

  • 指字和節奏

用手指字 : 讓你的眼睛,跟隨手移動的方向去閱讀,然後不斷地加快,手指移動的速度。久而久之就算不用手去滑動,閱讀效率也會特別高。

節奏 : 形成快速閱讀的關鍵,在於形成一個節奏。配合手指或者筆輕輕敲擊的速度,眼睛移動閱讀,然後不斷的增加敲擊的頻率,或是眼睛閱讀的速度加快。


生活在互聯網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唯有,有質量的快起來,才能不被優勝劣汰。畢竟閱讀能力,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已經變成一項必備技能。



第三,以輸出為目的的溝通,更有效果。

說,是溝通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也是溝通的第一個過程。適合任何場景下的溝通技巧,有兩個:個人技巧和聲音技巧。

個人技巧:

1.清晰。用簡單的詞彙,表達內容。

2.正確。表達的內容是有理有據,不要以偏概全。

3.同理心。換位思考,去思考和感受地方的情緒。

4.真誠。做自己,不高人一等,也不會缺乏自信,怯於表達。

5.放鬆。緊張,會讓人不自然,同時還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憋氣,使人無法正常呼吸。

6.眼神接觸。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注視對方眼睛說話,讓人覺得自信和真誠。

7.外表。“你的衣著藏著你的未來”。面談的大部分情境中,最先看到的是相互之間的形象,而且會在沒有開口之前,做大概的評判。

8.姿勢。姿勢透露著肢體語言,隨意懶散的姿勢,會給人不尊重,不重視的態度。垂頭,會導致說話聽不清楚。

說話聲音練習方法:

1.靈活。第一遍,注意力放在“靈活”上面。讓對方你還關注周圍的事物,也重視自己說的內容。

2.悅耳。第二遍,注意力放在“悅耳”上面。用詞恰當,面大微笑或者和善的表情。

3.清晰。第三遍,注意力放在“清晰”上面。放鬆下頜,嘴唇和舌頭說話。

4.感情。第四遍,注意力放在“感情”上面。更能吸引對方聽你說話。練習聲音,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入手,每遍都錄下來。


至於溝通中,“說”這個環節的應用場景有,打電話,面試,團隊溝通,主持會議,演講,求職等,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去找書中的這些板塊。



人是群居動物,沒有誰是獨立存在的,那意味著誰都會面臨溝通的問題。《溝通聖經》這本書,如之前所說,入門而系統化,大部分適合職場新人。但給我最大啟發的,是關於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這段。信息爆炸的今天,不進則退。比的再不是誰比誰勤奮,而是單位時間的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好的方法,一起用起來吧。


樹子漂流記

題主覺得自己嘴巴不會說,說明是題主在溝通中遇到了麻煩。之前的其他的答主已經提到過《高難度對話》這本書。

《高難度對話》首先分析了對話艱辛的原因,他指出人類社交有六大基本需求:安全與保障,冒險,成長,接納,關聯,價值感。而人在面對是人際關係時,從原生家庭繼承而來的“默認設置”即從自身家庭習得的最原始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多數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不夠完善,加上交流工具不足的情況下,處理起人際關係來就多了許多困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邁克跳出人的侷限,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對我們人際關係中的缺失的應對方法提出了建議,它們分別為:視角,信任,本分,情緒,時間,尊重。

其中最讓我覺得值得分享的一點是:本分。

本分是什麼?就是與其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

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成長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經歷的也不一樣,所形成的性格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思維自然也不同,兩個人隔空交流,頻率都不一樣,怎麼同步呢?

我們首先可以做的,便是劃定合理的界限,做好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可以忍受什麼。

同時我們還可以將我們的關係做一個排序,列出自己最核心的關係,這最核心的關係就是我們必須要付出最多精力的部分。

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該關注關係的成長,一段關係走出了五百米,那麼我們必須要以五百米的方式來應對,否則一潭死水,只會淤塞。

《高難度對話》展示了溝通的技能,有些是我們生活中常能聽到的,比如:傾聽,反饋。

一,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容易被人忽視。一般人講話其實跟寫論文一樣,都是論點+論據的形式。有些人侃侃而談,但是如果仔細回想分析,其實他就說了一句話,其餘的或排比或舉例,都是在重複講一個事——就是他的論點。

傾聽者要做的就是提取他的論點進行分析即可。

二,反饋

那麼,反饋的技巧有哪些呢?《高難度對話》交給了我們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接受他人的反饋,這樣我們才能更加誠實第認識自己,認知主要有四個方面:開放的區域,盲區,掩藏的區域,未知的區域,即你知我知,你知我不知,我知你不知,我不知你也不知四個方面。

在衝突當中,我們所不知道的深層次問題浮出水面,我們產生了分歧,於是掌握溝通反饋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在進行反饋過程中我們需要三個步驟:徵求反饋,而且是主動徵求反饋;接受反饋,傾聽而不辯解;回應反饋,珍惜他人意見,積極給予回應。

三,消除畏懼

消除畏懼,作者說的這點引起我的共鳴。

當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選擇當鴕鳥,一頭扎進土裡假裝沒看到,長久下去問題會越發嚴重,直至心結徹底無法打開。

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人類自身的特性——喜歡關注消極因素。人類天生更容易悲觀。當我們碰到一個朋友突然間對我們態度不好或者冷淡,第一反應不是他之前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心情這樣不好,而是心中糾結是自己哪裡得罪了他,接著心情波動,輾轉難眠。

這是我們對事實本身的理解出了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轉移下注意力。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當下發生這件事的機制是什麼?它的過程是什麼?當事人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必須注意的是,我們關注的點要在於探究這些的原因,關注自己這些消極的想法是否能真實反映事實,而不是自己臆想他人的思想與感受。

最後,必須要注意的是,溝通技巧是要練習的。不打無準備之戰。

溝通需要長期付出,細心栽培才能綻放美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瞭解其中規律,掌握相關技能並且勤於練習是掃清人際關係阻礙,打造優質人際關係的必經之路。


延言晏

可惜的是我們上了十幾年學,卻從沒上過一堂溝通課。而有一本書可以幫我們補上這門課,這就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溝通的藝術》的作者一共有兩位。一位是羅納德·B·阿德勒,他專注於幫助人們改進溝通技巧,他曾經寫過多本與溝通技巧、社交技巧有關的書籍。另一位作者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

《溝通的藝術》是一本全方位的溝通教材。書中探討了從發送信息、信息傳遞、信息接收的整個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別解析了

溝通者本身、溝通者之外的信息傳遞、溝通者之間的關係幾個方面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全套的溝通解決方案。《溝通的藝術》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溝通相關的各種理論,還加入了各種實用性案例講解和電視劇、電影的分析。讓我們可以輕鬆掌握有效的溝通的方法。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上去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

第一個層次:認識到自己與溝通對象的侷限性,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溝通就是我們展現自我的過程。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我是誰”以及“我想傳遞出什麼印象”。

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你可以既是“雷厲風行的職場精英”,也是“古靈精怪的朋友”,同時還是個“孝順溫和的孩子”……每一個不同的形象構成了完整的自我,同時,又需要你在這些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自己。

這種不同角色的定位影響著我們對溝通信息的感知。比如說當你的進入了公司員工的角色。老闆說了一句:報告寫好了嗎?他本來只隨口一問,而你很可能理解為老闆在責怪你效率太低。當然這種誤解常常也是由於“刻板印象”引起的。我們通常會認為老闆是嚴厲的,愛批評人的。所以,我們在解讀與老闆有關的信息時很容易就向這個方面靠近。

不同角色和不同思維習慣帶來的認知誤差是溝通障礙產生的重要原因。人的認知是相當複雜的。當每個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的時候,自然就很難達成溝通了。

盲人摸象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摸到大象牙齒的人,認為大象長得像蘿蔔一樣。摸到耳朵的,覺得大象應該像蒲扇。摸到腿的覺得大象像柱子。摸到到了大象的尾巴的認為大象像繩子。

實際上,他們都對,也都錯。因為,他們都只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又何嘗不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往往看到了問題的一個部分,就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其實,往往我們都是隻從自己的角度看到了問題的一面,並不是全貌。

《溝通的藝術》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枕頭法”來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看到問題。如果把問題比作枕頭,那麼看問題的立場就會有五個。分別是枕頭有四的四個邊和一箇中心。這五個立場分別是:

1、我對你錯。這

是通常情況下我們的第一反應。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習慣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2、你對我錯。這要求我們要具有同理心,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3、雙方都對、雙方都錯。當我們嘗試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時,會發現,其實每一種立場都各有優劣。

4、這個議題不重要。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與溝通對象之間的認識差異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5、四個立場都有道理。當我們試著這樣去思考的時候,會增加對別人意見的容忍度。

經過了“枕頭法”的思考,我們會認識到每一種看法的合理性和侷限性。即便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至少,溝通可以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繼續下去了。

第二個層次:掃清信息傳達中的障礙

當溝通信息的發出之後,它很有可能在傳遞的過程中走樣。溝通信息的傳達可以分為信息的發送和接收兩個過程。在信息發送中,我們會用到語言和非語言兩種工具。而在接收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傾聽

語言是溝通中最重要的工具。然而有時候,我們的語言表達的意思並不那麼明確。比如說“我來找你算賬”。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真正的算賬,也可以理解為報復。不同的用詞、語境、句法、談話的風格、習慣都可能造成誤解。這就要求我們儘量使用明確的語言來減少溝通中的摩擦。

除了語言之外,非語言的溝通信息也可能會造成誤解。我們的外表、動作、表情等等都時刻在向外界傳達著信息,這也是溝通的一種。所以,我們也需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舉止在給他人傳遞怎樣的信息。

除了表達之外,我們還要學會傾聽。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我們生來有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

傾聽是指弄懂別人所傳達的信息的過程。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企業老總,性格有些專制,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很緊張。父子倆總是沒法好好說話,一見面就爭吵個不停。永遠都是說不上幾句話就不歡而散。有一次,兒子對父親說,爸爸,你能不能認真聽聽我說話,你能重複一下我說的話嗎?當父親仔細去聽了兒子的話並且重複之後,他才發現,其實兒子相當懂事。他發現,自己以前從來沒有真正認真聽過兒子說話。後來,他主動改善了這一點。很快,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融洽了起來。在領悟到傾聽的重要性之後,這位父親把這一點用在了工作上。他開始認真地去傾聽一些下屬的看法。結果,企業的業績穩步上升。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聽和傾聽不是一回事。有時候,我們以為的聽懂了別人在說什麼,其實還是按照自己內心的邏輯在推斷對方。甚至,有一些聽,只是經過了耳朵,卻沒有真正聽到心裡。

《溝通的藝術》認為,真正有效的傾聽其實包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聽到、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

只有你真正專注於對方所說的內容並且真正理解和記住了溝通的內容,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傾聽。

第三個層次:根據關係的演變調整溝通策略,妥善處理衝突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在不斷變化著的。你可能會和一個陌生人變成無話不談的好友,也可能會和曾經親密無間的人形同陌路。馬克`克奈普把我們關係演變的過程分為了十個階段,這十個階段分屬於聚合期和離散期兩個層面。而每一段關係在變化過程中都會涉及轉折和衝突,這就需要我們學會通過溝通去化解衝突、修復關係。

美國商業諮詢師桑尼·布朗曾經提到過她和丈夫切特的一次衝突。有一次晚飯後,兩人就海豹突擊隊和鄉巴佬誰更英勇這一話題爭論不休。後來,兩人把自己的思考路徑寫了下來。對比之後,發現,兩人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

其實,大部分的衝突經過了分析之後,都會得出類似的結果。《溝通的藝術》建議我們用雙贏的模式去解決問題。你可以嘗試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去實現雙贏的衝突解決方案。

1、確認你的問題和未滿足的需求。只有你真正確定了是什麼讓給你產生不滿。能真正向對方準確地描述問題。

2、訂立約會。尋找一個合適的時間,讓雙方都有充分地準備來解決問題。

3、描述你的問題和需求。你需要清楚地陳述是什麼行為造成了你哪方面的不滿,並且提出你的立場和意圖。

4、思考對方的觀點。當表達清楚了自己的意見之後,應該換位思考,瞭解對方的想法。

5、商議解決之道。當雙方都明白了問題所在之後,就因該商議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6、追蹤解決方案的後效。只有再嘗試之後,才能知道方案是不是真正有效。如果並沒有解決問題。那麼就需要重新再來溝通一次。

通過這三個方面的改善,我們可以迅速進化為溝通高手。《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幫助解析了人際溝通中方方面面的問題。並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按照書中的指導去改善溝通的各種細節,我們不僅能提高溝通能力,還能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實現自我需求。


阿也

楊瀾在一期節目中談到她採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經歷:當時的導演和製片人都要求她提問有關萊溫斯基的事情。這是一個高度敏感的話題,即使對方已經離任總統,仍舊是不光彩的事情,怎樣得體的提問就成了令她頭疼的事情。所幸的是在採訪克林頓之前,她做了大量的功課,包括讀了克林頓寫得自傳。她看到克林頓在卸任總統後建立了一個圖書館,裡面有一個展廳展示了萊溫斯基事件的始末。楊瀾覺得可以從這兒作為切入點,於是就大膽發問:“通常總統們都會在自己的圖書館裡展示讓自己非常驕傲的歷史,您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個展示呢?”作為一位有涵養的政治家,克林頓很得體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楊瀾也順利的完成了任務。

不僅是在克林頓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也看到了楊瀾高超的溝通能力。可能有人會覺得,楊瀾作為一名主持人,溝通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巧。我不是主持人,不用那麼多的溝通技巧。你要是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在時刻講究“團隊精神”的今天,我們比過去更需要溝通精神。一個團隊或者是企業良好的運作,離不開有效地溝通。作為個人也是一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需要和別人打交道。良好的溝通技巧往往能讓我們事半功倍,很多時候我們好好說話就能解決很多事情。

我們看到人因為擅長溝通而平步青雲,也有人因為不會溝通而處處碰壁。所以說溝通不是每個人都會的才能,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溝通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本來可以過得很好,卻因為不會溝通而不得志。那些溝通高手都擁有自己的一個行為資料庫,他們能夠根據不同的人來選擇恰當的行為。最高明的溝通技巧就是能夠滿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溝通能力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大多數候可以通過教育和訓練來提高。現在市場上各種溝通課程和教材層出不窮,如果真的提高溝通技巧,還是選擇最經典的教材《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在美國已經暢銷40載、再版15次了,作為溝通的權威教材,有超過200萬的大學生使用。它的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都是實戰派的溝通專家。倆人已經合作過多本書,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

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作者分為三部分來講述溝通的技巧。這三部分就是:“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在“看入人裡”這部分中,著重探討自我有關的溝通因素,重點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且分析了知覺和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主要探討與傾聽對象有關的因素,強調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特性,並且著重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主要是探討了關係的演變,對於如何增進親密關係、改善溝通氣氛和處理人際衝突都有相應的技巧。為了增加可讀性,作者還在書中增加了大量的影視劇題材。每一章中還帶有活動專欄,無論是講課還是自學,本書都不失為一本好的教材。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共分為十二章來向我們講述溝通的技巧,涉及到溝通的方方面面。這麼多內容我們並非都能用得上,每個人地處境不同,需要的溝通技巧也是不同的。作為一名職場媽媽,我從中選取了自己需要提高的部分來加強練習。

v 家人之間的溝通。結婚後我就把自己的家庭放在了首位。所以我很努力的為家人創造一個好的氛圍,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是和公婆住在一起的,因為他們要幫我帶孩子。由於觀念的不同,剛開始時有很多摩擦。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我也漸漸的找到了和他們溝通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也就是保持高談話取向。當然,面對長輩不是什麼話都能說的,有些話我還得通過我愛人來傳達。還有就是勇於承擔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多做事少抱怨,家庭的氛圍就會好很多。

v 愛人之間的溝通。《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給了我們五種愛的語言:肯定的語言、有品質的時間、禮物、服務行為和身體接觸。其實不必全都用上,掌握好其中的一兩種就夠了。我在家就用的服務行為和有品質的時間兩種。我有很多同事都抱怨她們的愛人回家後只知道玩手機,根本不會看小孩,也不會分擔家務。這些都是通過溝通能解決的事情。在剛結婚時,我們就商量好了。我做飯他洗碗,而且家裡的衛生大部分也是他打掃的。我本人很喜歡做飯,也會去費勁心思做一些比較麻煩的菜,但是不喜歡洗碗。我愛人嘴巴叼,但是討厭做飯。他吃的舒服了就很樂意去收拾碗筷,好在結婚前我就練了好幾年的廚藝,基本上沒怎麼叫他失望過。所以他現在很願意承擔每天的洗碗任務。時間長了,家裡打掃衛生的或也漸漸的接下來了。至於帶小孩,我們倆個人有個共識,就是帶孩子時一定不會玩手機,全心全意的陪著孩子玩耍。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們倆都有一段談話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倆人都不拿手機或者忙別的事情。就談一下對家庭未來的規劃或者是孩子的點點滴滴。就這樣也順便培養了我愛人對孩子的感情,他現在很樂意幫忙帶小孩。

v 同事之間的溝通。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就免不了合作和衝突。同事之間可以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也可以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衝突。《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給出了五種處理衝突的方式:逃避、調試、競爭、妥協和合作。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合作達到雙贏的結果是最理想的。我們也可以通過確認你的問題和未來的需求、訂立約會、描述你的問題和需求、思考對方的觀點、商議解決之道和追蹤解決方案的後效這些技巧來達到合作的目的。學會傾聽是一項很重要的技巧,我有一個同事總是在別人說到一半的時候打斷人家的談話,這樣就造成了不尊重人的印象。戴爾·卡耐基就說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的障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的忘記一個重要的原則:讓他人感到自己重要。這也是我需要加強練習的地方。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很厚,實用性技巧也很多。其實說來最高明的溝通技巧就是能夠明白並滿足對方的需求。如果對方只想要一個蘋果,你給他再多的香蕉也是無濟於事的,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溝通不是萬能的,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就像楊瀾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即使有再多的溝通技巧也完不成那個艱鉅的任務。


李藥師808

先說結論:學會聽是溝通的第一步

我有一個暴躁的父親,所以我從小的生存方式是:言聽計從。他從來都是說什麼就是什麼,不拐彎抹角,他的心情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的臉上看出來。讓我對這種“溝通”方式產生疑問的是小學五年級的一件事。

某天,過了上課時間老師還沒來,作為班長的我就集結兩位課代表去找老師,到辦公室,老師不在,班主任看到我們如此興師動眾,對領頭的我說:“你咋不讓全班同學一起來找數學老師?”年輕的我不知道這句話其實在說反話,心裡想著:這是個好主意,扭頭就準備去叫其他同學,班主任立馬把我叫住,哭笑不得的讓我回去,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回到教室,咂摸了好幾天才明白老師的深意。

我的小侄女是個有點害羞的小吃貨,有時看到我在吃她最愛的冰激凌,就故意問我:姑姑,你吃的是什麼?如果我想逗她,就微笑看著她並對她說:“冰淇淋。”那她一會兒一定會哭出來,因為她的言下之意你也一定知道是:“姑姑,這個看起來很好吃,給我來點。”

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類似的情況,你問喜歡的人“在做什麼?”其實你在說“我想你了。”如果你媽說:“可厲害死你了。”那你一定覺得自己完蛋了。成語常有“弦外之音”、“一語雙關”、“旁敲側擊”、“指桑罵槐”,都是在說話裡有話。成長的經歷中我有過許多說錯話的時候,更有很多事後想想沒聽懂話的時候,所以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聽懂那個“話”呢,而有緣我遇到了這本書《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


赫茲裡特說:“談話的藝術是聽與被聽的藝術。”這句話告訴我們“聽”在溝通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此之前我們要明白溝通的目標是什麼。 尼基·斯坦頓在書中說到:不管我們是在進行書面還是口語的溝通,試圖說服、告知、娛樂、解釋、信服、教育對方或達到任何目的,背後總是有四個主要目標: 被接收、 被理解、 被接收、 使對方採取行動,只要沒達到其中任何一個目標,溝通就失敗了。”

我在外工作,每次跟我爸打電話他常說的話是:“你是誰,你找我幹嘛?我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你跟我打電話幹嘛?”我知道我爸的真正意思是想讓我多給他打電話,但這種方種溝通方式真的非常累人,導致我更加不願意給他打電話。他的目的是想往裡“拉”我,但說話方式是往外“推”我。所以我們要時刻記住溝通的目標,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此服務的。

知道這個前提,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聽”很重要?

尼基·斯坦頓在書中回答:

1.

我們都需要傾聽。好的傾聽者會有四大收穫:獲得信息+理解對方+對方也會專心聽你說話+促成和對方的合作。

2. 有效傾聽的有益結果:鼓勵對方+得到信息+增進關係+解決問題+瞭解對方。在《溝通聖經》第一章,溝通的過程,我們瞭解到,溝通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所以“聽”就是接收者解碼的過程,學生得聽懂老師教授的知識;員工得聽懂老闆交代的任務,父母得聽懂孩子的苦惱,只有聽懂了對方,我們才能給發送者更好的反饋,事情才會朝著預想的方向進行。


我是一名教育機構的初中物理老師,前一段時間,一個小朋友問我:“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她說,她問了老師和學校老師,他們告訴她努力的一堆好處,例如:努力了,長大你就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你的人生道路會更寬廣之類的,但她還是不太明白,所以就問我。我一臉懵逼,告訴她:“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了一下,他可能需要的並不是什麼 正確答案,接著說:“雖然我不知道努力的意義是什麼,但你能思考這個問題真的很棒,說明你在長大,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她一臉吃驚的望著我:“老師,你是第一個對我這麼說的人,我媽、老師都告訴我這麼想不對,就應該努力。”那是我為數不多感覺自己聽懂別人話的時候,這次的期末考試,她物理從倒數十名考到了正數十名。

聽懂學生的話讓我瞭解到了當老師的意義。

那麼什麼導致我們“聽”不懂呢

在《溝通聖經》第四章:人際互動與非語言溝通中,告訴我們,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溝通,比如:穿著,說話、走路方式都是向他人傳達著信息,這些不使用語言的溝通稱為“非語言溝通”。像開頭我說的小學時我沒聽懂老師的話外之意,是因為我沒從他的語氣聽出他在說反話,語氣就是非語言溝通的一種,被稱作:周邊語言。除此之外還有“後設溝通”:溝通之外附加的東西。例如:表情、肢體動作,這些非溝通語言比語言更重要,我們常說的: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呢,就說的是這個。所以非語言溝通是導致我們“聽"不懂的很大原因。

那麼如何要傾聽更有效呢?

《溝通聖經》給了我們10個技巧:

1.準備好去“聽”。建立正確態度,溝通雙向的,聽跟說一樣重要。

2.感興趣。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說話者會非常感謝你。

3.心胸開闊。意思是知道自己有哪些偏見。

4.聽出重點。注意說話者總結部分。

5.批判性傾聽。對說話者的話帶有中立和批判的態度。

6.避免分心。也就是專心。

7.做筆記。如果很重要,事後做筆記。

8.協助說話者。表現感興趣,鼓勵說話者說下去。

9.回應

10.不插話。最難的部分。

看起來是不是挺難的,真的,聽並不說簡單多少。但總結為最簡單的一個詞就是:專心。

老師間流傳這樣一句話:講課不是最累的,聽課才是最累的。以此勉勵我們上課有趣一點,多理解一下學生。希望這些技巧對你有用。

雖然,有時我還是弄不清有些人在說什麼,但努力去“聽”到別人,是我能發現能跟別人最快建立聯繫的方式之一,當我們放棄去“聽”,也就在放棄溝通的可能,當所有人都自說自話的時,我們也就失去了走進別人內心的路。有人問:如果科技創造出了比你媽更瞭解你的人工智能,你願意跟Ta戀愛嗎?我不願意,因為真人是不可控的,我願意努力“聽”到Ta的真實想法。


西柚味兒的錯題

不只是要學會溝通,而且要學會有效溝通。

你提出的問題,很普遍。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不把溝通當回事兒,很多的問題,就因為缺乏有效溝通,而很難進行。

什麼是有效溝通?

所謂有效的溝通,是通過聽,說,讀寫等載體,通過演講、會見、對話、討論、信件等方式,將思維準確恰當的表達出來,以促使對方更好的接受。

謹防無效溝通。無論以什麼方式告知對方這件事,只有對方能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是有效溝通。

一個人不管他講的多麼的天花亂墜,如果對方沒有接受,那麼這個溝通也是無效的。

也就是說,要想辦法把自己要表達的東西說清楚了的同時,還要讓對方能夠理解和接受。


有了有效溝通的思想指導,就要學習具體怎麼去做。

1.把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整理出來,最好以123的方式來表達。這樣一方面利於自己表達,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對方的接受。

2.不要對牛彈琴。要用對方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這裡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對一個外行,用非常專業的詞語去講一件事情,那就是對牛彈琴,就是不說人話。

要用對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另一個意思是,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不考慮對方的利益或感受,致使對方完全不會接受,那也就是無效溝通了。

3.表達要做到簡潔,語氣溫和。囉裡囉嗦廢話太多,會讓對方有疲勞感,抓不到重點,也會降低溝通的有效性。當面的語言溝通,語氣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態度生硬,或者具有攻擊性,也很難做到有效溝通。

誰都不是天生會溝通,更不是天生會有效溝通。學習,學習,再學習。

不要自己乾著急,要採取行動。去學習溝通的相關書籍,去上課。每天刻意的把學到的東西,在生活工作當中去應用。經過一段時間,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切記,必須行動起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所幫助和啟發。


靈魂的香氣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麼說。德魯克一句話就道出了溝通的精髓。

作為擁有唯一語言功能的人類,自然是有著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需求。正是這種特有的需求,使得溝通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顯得十分重要。

但對人類來說“思維讀取”不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件很不幸的事。正因為如此,溝通在情感,職業和友誼等關係的維繫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悲劇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不是天生的溝通高手。

溝通是一個需要長期學習和打磨的技能,即使是溝通能手也會犯錯,或在某些時候把良好的溝通拋諸腦後。 回想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都缺乏溝通,夫妻之間的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沒有溝通,社會將不能發展。

一個人能夠與他人準確、及時地溝通,才能建立起人際關係,而且是牢固的、長久的。進而能夠使得自己在事業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終取得成功。

正因為溝通在生活、職場、人際關係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到:“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願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由此可見溝通的重要性。

儘管溝通能力是一件需要長期打磨積累並反覆實踐的能力,但並不是說它不可習得,只要通過正確的方法,加以訓練,溝通能力其實是一種人人都可獲得的技巧。

說到這兒,不得不推薦羅納德•阿德勒和拉塞爾•普羅科特兩人合著 的《溝通的藝術》。羅納德•阿德勒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其他6本跟溝通有關的書籍,可見作者在溝通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專業能力自然是不可置疑。

也因為多年在溝通領域的不斷研究,才得以在1990年的一個溝通研討會上與拉塞爾•普羅科特相識,於是在後來一起共事的機會下,兩人合力寫了這本《溝通的藝術》。

其實拿到這本書還是有點吃驚,厚度超出了預期,足足五百多頁。估計是畢業後除了考試教材外看的最厚的一本書,看之前想著估計內容也是像上學時的教科書一樣枯燥乏味。但翻開書發現,比預想中好,畢竟這本書出版至今已超過30年了,插圖修訂到15版了,在美國已擁有超過200萬的讀者,可見經典必定是有其過人之處的。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看入人裡”包括第一至第四章,著重於探索與自我有關的溝通因素,自我塑造以及自我展現在溝通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主要是從內探討影響溝通的因素;“看出人外”包括第五到第七章,著重探討與溝通對象有關的因素,如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特性和不同,重點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主要是從第八章至第十一章,重點討論人際關係的演變,不同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方法和技巧。

其實不論是在任何環境下的溝通,我們首先都要搞清楚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要溝通呢?這個邏輯不管是在溝通還是工作、談判或者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都適用。當你明白了自己做一件事的目的,內心才會有清晰地方向。

卡爾•榮格曾經說過,孤獨並不源於你身邊無人圍繞,而是源於你無法表達於你來說重要的事情。也許你會說,孤獨每個人都會有,獨處更是一種不可少的自我調節,但是正如《溝通的藝術》中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處的臨界點,一旦超過這個臨界點,愉快就變成了痛苦。

換句話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人際關係,都需要去溝通。因為溝通滿足了我們的生理需求、認同需求、社交需求,同時能幫助我們實現實際目標。比如工作中上下級通過溝通實現工作中項目的實施前進,生活中和某些特定人員溝通,以實現他人對自己某一項服務的滿足。

在明確溝通的目的後,就需要掌握溝通的原則,這樣在需要溝通時,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開啟與對方的溝通話題。畢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徹底掌握一件事的不二法則。

《溝通的藝術》中提出了溝通的5個原則,

第一、溝通可以是有目的的或者無目的的行為

比如和朋友聊天時無意發出的嘆息聲或者一個人的喃喃自語。有可能都是一種無目的的行為。

第二、不溝通是不可能的。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只要你是正常的一個人,就離不開自身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個不同層次的需求,每一個都需要通過溝通來實現。

第三、溝通是不可複製的

每一段溝通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因而每一次的溝通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即便是面對同一件事,不同時空下不同溝通對象,也不會產生一模一樣的溝通對話。

第四、溝通是不可逆轉的

正因為溝通具有不可逆轉性,所以才要求我們在每一次的溝通中都要謹慎對待。因為語言是把雙刃劍,使用不當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有些話一旦說出去就不能收回來,所以常言說到,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當你掌握了這個原則,在下一次的溝通對話中,就可以提醒自己,進而避免發生不愉快的後果。

第五、溝通同時具有內容和關係兩個向度

每一段溝通對話中,不但體現著雙方的對話內容,同時也反映著溝通雙方之間的關係程度。比如你和自己熟悉或者要好的朋友談話,同樣的一句話表達肯定會更加隨意和親密,而跟工作中的領導自然不會採用同樣的語氣和詞彙,這就說明了溝通中的關係位置。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深知溝通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被別人理解,同時自己也能更好的理解別人。但其實我們發現生活中很難同時做到這樣。尤其是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溝通關係更困難了,因為對話變成了短信,討論變成了電話,而感受變成了朋友圈的更新。

阿曼達•帕特森說過,溝通方式會暴露你的一切。語言是你思維的外衣。所以有句話說得好,用別人願意傾聽的方式來溝通;用別人願意和你溝通的方式來傾聽。

這樣才能在理解別人的同時,讓自己也能被別人更好的理解。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媒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原有的一些溝通方式,社交信息媒介工具的興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給人們的溝通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我們在慢慢失去原有的與人溝通的耐心,我們都想通過快速的表達去展現自己的想法,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溝通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傾聽 很多人以是為聽和傾聽是一回事,但其實兩者完全不同。

《溝通的藝術》中對聽和傾聽分別做了不同的義,“聽”是聲波傳到耳膜引起震動後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的過程,而“傾聽”是大腦將這些電化學脈衝重構為原始聲音的再現,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

也就是說,聽其實一種被動的接收,只要你不是先天的失聰,你無時無刻都在通過聽的方式接收外界傳來的信息,而傾聽則是帶有個人主觀選擇的一個過程,你在聽的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的狀態、比如心情、情緒,選擇性的對自己接收到信息進行處理。

因此想要更好的達到溝通效果,我們就要在溝通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因為傾聽反應才是我們用來評估他人是否及如何注意我們的主要方式。 所以有句話說得好,你說話的時候,你只是在表達你已經知道的事情。但當你傾聽的時候,你會了解到於你而言新鮮的事。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處於一個巨大的人際關係網絡中,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會發生衝突。所以溝通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人際關係中的衝突。但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處理衝突,所以才會和同事、朋友甚至是伴侶之間產生誤會和摩擦。

那麼衝突到底是如何產生的,解決衝突的方式又都有哪些?《溝通的藝術》中對沖突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所謂衝突是指至少兩個相互依賴的個體在實現他們目標的過程中,察覺到彼此目標的互不相容、資源的不足和來自另一方的阻撓,並通過鬥爭的形式表達出來。生活中當你抓到任何一件事物的產生原因和本質時,自然能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那麼面對人際關係的衝突解決也是一樣的。

衝突的解決方式 逃避(雙輸)

調適(一輸一贏)

競爭(一贏一輸,有時會轉成雙輸)

妥協(部分雙輸) 合作(雙贏)

雖說人們常用解決衝突的方式有以上5種,但並不是絕對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解決衝突的方式,面對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對象以及不同的關係和目標時,所採用的方式自然是有所不同。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需要考慮不同因素靈活處理。

在衝突模式中,書中提出了一個“末日四騎士”。這個末日四騎士指的是在衝突類型中有些是破壞性的,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損害。這四種破壞性行為跡象分別是批評、防衛、蔑視、迴避,所以在處理人際關係衝突時我們就要避免採用這四種方式,如此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人際關係。

如果說你也常常因為不會說話而得罪別人 又或者因為無法得當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而造成與別人的對話總是被中斷 或者是因為無法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造成不能被人更好的理解

那麼這本《溝通的藝術》可以幫你解決以上困惑,這本書還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每一章都是獨立分開,可以從其中任何一章看起,也不會影響閱讀體驗,同時每一章後面針對本章還有一個全面的小結,非常有助於理解每一章的內容。書有點厚,可能會需要花些時間看,但確實值得看,裡面同時融入了大量的心理學知識,從本質上帶你看透溝通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