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他們為聖,道家奉他們為仙,佛家認為他們是菩薩化身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儒家尊他們為聖,道家奉他們為仙,佛家認為他們是菩薩化身

上面這段經典對白,出自國清寺“三賢”之中的寒山和拾得。作為唐代隱士詩僧,帶著儒家道家思想的他們在國清寺受到佛教天台宗的薰陶,是我國文人之中思想上釋道儒三教合一的典範之一。後世,佛教把寒山拾得看作菩薩的化身,而道家神仙譜裡面他們是和合二仙,這種現象,主要是出於自唐朝起外來的佛教開始興盛,與本土的道教儒教三教逐漸融合這一原因。相同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關公,佛教中稱之為伽藍菩薩,道教中稱之為武聖關帝。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最早的時候叫天台寺,後改名為國清寺,取“寺若成,國即清”之吉祥寓意。

歷史上國清寺名揚四海,與濟南靈巖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的得道高僧,包括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臺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儒家尊他們為聖,道家奉他們為仙,佛家認為他們是菩薩化身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了天台宗,影響遠及國內外。鑑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也曾至天台山取經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叡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並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其祖庭發源地。

寒山是隋皇室後裔,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巖,所以得“寒山”這個名號。與李白杜甫同時代的寒山,也喜歡寫詩,他的詩都是口語體的白話詩。在那個天上掉下來一塊隕石就能砸死幾位詩人的盛唐時期,寒山的詩作生前寂寂無名。後來他的詩作經由道士和尚等方外之人傳播以後,寒山身後聲譽日隆,並綿延千年至今不斷。白居易、王安石都曾經模仿寒山的風格與作品,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都以濃郁的興趣研究過他的詩作。元代他的詩流傳到朝鮮和日本。明代被收入《唐音統籤》的《全唐詩》中,得到了正統文化的認可。

儒家尊他們為聖,道家奉他們為仙,佛家認為他們是菩薩化身

拾得是被國清寺禪師豐幹撿回來的棄嬰,所以起名拾得。寒山拾得二人精通佛理,又長於作詩,把禪機融入到詩中,以利於傳播佛法。他們的詩作具有脫俗的氣韻,往往有令人警醒開悟的精闢之句,對於修身養性有著極大的意義,因此甚為後世所推崇。

後來,有朝中大官慕名而來,尋訪寒山拾得,二人便即隱去,不知所蹤。後世佛家認為他們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轉世。寒山、拾得二人行為瘋瘋癲癲,蹤跡怪異,他們常常表現出來的形象就是滿面春風,拍掌而笑,民間奉為“和”、“合”二仙。舊時婚禮上,喜堂高掛二仙神像,寓意和氣好合。而清朝雍正皇帝則敕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又得和合二聖的名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