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以打磨古磚來說,機器只需要十分鐘就可以,方新中卻自己打磨了2個小時。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但也正由於這樣的執拗,方新中手中,才誕生了許多優秀的磚雕作品。

方新中,1949年生於徽州地區,自幼酷愛畫畫,曾是徽州最小的磚雕學徒,後考入歙縣徽州古典園林公司從事木、竹、石雕刻。旁人或許認為這份工作枯燥無味,又髒又累,但方新中卻不然,他在工作中學習,向老技師學習磚雕的同時,他仔細觀察徽州古民居的磚雕與各式門樓,研究徽州建築磚雕風格、構圖和刀法,並自行設計和製作各種磚雕作品,使自己的磚雕技藝有極大提高。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磚雕的歷史,可以說是從陰宅到陽宅的轉變過程。磚雕起源於漢朝,多用於墓室壁面裝飾,直到明清才“見陽光”,從墓室磚雕發展為建築裝飾磚雕。徽派磚雕選用的磚是徽州盛產的質地尖細的青灰磚,用料講究,題材也講究,從翎毛花卉到龍虎獅像,從園林山水到戲劇人物,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特別是雕刻人物,修神部分,是許多磚雕大師避之不談的部分,都認為難。而方新中刀下的作品,人物神態豐滿,栩栩如生。他在紀錄片中這樣說道:“修神這種經驗,就是現代人與現代人相處,從這種經驗裡得出。這種辦法我認為不難,所以很多人講人難做,我覺得人並不難做,就是你怎麼去弄。按照他的表情,按照他的動作,你要他表達一種時間形式,這完全把握在雕刻藝人手上。”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他雕刻的作品題材與時俱進,還有了外國人的影子,但是在製作工藝上,他依然很堅持,選料,要選最古法的,牛踩的磚;磨刀,20把刻刀自己一個人上千次磨刀;打磨,機器只需要十分鐘,但他花費兩個小時,只為了每一道工序都堅持古法……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更別提雕刻的部分了。機器雕刻可以批量生產,固定軌跡,很難刻錯。但他秉持徽匠執拗的堅持,日復一日地堅持手工,64年來,每天3點15分起床,每日精神高度緊張地雕刻,每一個毫米都要精準,失敗就只能重來。握住刻刀的手已經變形,皸裂、疲憊、灰塵遍佈,每一位磚雕匠人如此,方新中亦習以為常。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方新中手中的每一塊磚雕完成都要半年甚至更久,雕刻時他每日都站足8小時,對於七旬高齡的他而言,這是體力與耐力的博弈。而他最大的願望,同所有的匠人一樣,希望這門手藝不要失傳,讓磚雕藝術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走進由愛奇藝、藍象傳媒出品,金道集團聯合出品的《講究》,走近這位執拗的徽匠磚雕匠人。

機器效率是他手工的12倍,他為什麼還堅持手作?原來是因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