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前言:

現在是2016年,14年前藍極速事件判刑的少年們大概已經出獄了吧。

施害者是否徹底反省重獲新生?受害者是否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正義?

這是一篇充滿負能量的影評。

這是一部故意調低色彩飽和度升格拍攝不斷營造灰暗與冰冷的電影。

這裡沒有原諒,沒有救贖,只有冷靜而殘暴的復仇。

這部電影叫《告白》。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吵吵嚷嚷的教室,一張張天真無邪的臉,森口老師自說自話地做著結業致辭。

片頭的這一段最容易被觀眾忽略,同時卻也表達了本片最核心的命題。

教育機構創造了各種條件、作出各種嘗試來保證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

而對於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什麼?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被冠以各種崇高名號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教職的權利輕易欺侮學生,也可以被學生的偽告而輕易身敗名裂。

教師這個角色,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境地?

人性的複雜在於,任何一種定義都無法涵蓋所有的可能。

當我們在探討死刑的人道主義矛盾時,另一個群體卻在利用司法漏洞逃避應得的罪責。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當法律不能成就正義,受害者將何去何從?

人們都對“浪子回頭”的雞湯故事津津樂道,卻從來不稱頌“終身無過”的普通人。

人們都忽略了,一個人需要磨練怎麼樣的德操、經受住怎樣的誘惑才能做到“終身無過”。

片中的寺田老師,就是一個被雞湯洗腦過的狂熱主義者,一心幻想著師生像朋友一樣和睦相處的校園偶像劇情節,卻幼稚到分不清綽號和暱稱的區別,更別提“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的覺悟。

這樣一個愚蠢的理想主義者,成為了森口老師復仇的完美工具。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少年A的父親在少年A口中是一個“凡人”,愚蠢、平庸,於他而言只有鄙視。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事實上,這個“凡人”通過離婚阻止了少年A的母親對他的虐待。然而,他並沒能夠在兒子的心中建立起父親的威望, 又因為再婚而沒能彌補少年A失去母親後的心靈空白。

最終,父親和繼母通過讓少年A搬出在倉庫獨自生活的決定,徹底缺席了少年A的成長曆程。

少年B的父親在電影裡始終沒有出鏡。

在少年B母親口中,他是一個整天忙於工作的人;除了ATM屬性,他於這個家庭的構建似乎沒有任何意義。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少年B的父親,除了缺席子女的養育外,似乎還有家暴。導演只用了一個隱晦的鏡頭暗示這種可能性:母親嘴角上的淤青,不可能是意外,更不可能是以為自己感染了HIV而不願與任何人有身體接觸的少年B。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如果說少年A和少年B父親們的缺席,是父親們自己的失職。那受害者愛美父親的缺席,是父母雙方的無奈選擇。

愛美感染HIV的父親選擇不公開身份,是因為父母雙方都認為“擁有一個患上艾滋病的父親使孩子未來受到的歧視,比沒有父親本身的影響更深遠”——社會輿論的影響大過父親參與兒童成長的影響。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在《告白》的世界觀裡,無論是現實中,還是人們的思想裡,似乎父親於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

Every boy’s special woman——MOTHER.

少年 B 的母親是一個溺愛孩子的典型。在她的眼裡,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優秀最善良的天使。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這樣的溺愛讓少年 B 遊走在母親營造的光輝幻象和被同學排擠蔑視的悲慘現實之間迷失自我。他渴望被同齡人認同,卻因母親讚美的麻醉而不願努力完善自己。

母愛對於少年 B,因為過於豐盛而成為了一種牢籠。

少年 A 的母親站在了溺愛的反面,對於她,孩子是限制自己事業發展的包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

母愛對於少年 A,因為極度匱乏而成為一種熱切而扭曲的渴望。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對於母親,少年 A 保持著朝聖者般的仰望姿態,卻懷著被拋棄者的卑微心理。

母親的角色,與父親不同在於,無論是否缺席,都是孩童成長中揮之不去的重心。

森口老師設計的復仇,最終目的是逼迫兩個少年弒母。

無論是蜂蜜還是毒藥,母愛的徹底消失,將傾覆男孩的整個世界。

這個群體,是被父母、社會、國家寄予厚望的青春期學生。

這群學生從片頭開始就一直在旁若無人地吵鬧。

當森口老師宣佈辭去教職時,他們歡呼。

當森口說出自己的女兒不幸溺亡時,他們毫不理睬。

當森口說出女兒的死亡不是意外而兇手就在班級裡時,他們忽然全都安靜下來。

學生們對事件的關注,並非出自對受害者的同情,而是興奮於獲得了理直氣壯的霸凌對象。

意料之中的霸凌,成為了森口精心設計的復仇計劃中重要的一環。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群體的罪惡,出自人類殘忍的本性。

人不會無緣無故成為施暴者,施暴者通常都是曾經的受虐者。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在少年A被集體霸凌的時候,興致勃勃將他的書籍扔到窗外的那個男生,正是片頭在屋頂上被一群壞孩子欺負的學生。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然而這種角色的轉變並沒有讓男生真正強大起來。當少年 A奮起反抗,打消集體霸凌的勢頭後,他又從新淪為了壞孩子們霸凌的對象。

在所有以“弱者黑化復仇”的故事裡,觀眾都期待著柔弱的女性從受害者蛻化成兇狠的復仇女神,然後在復仇成功後、悽慘的施害者面前重新變成憐憫眾生的聖母,似乎這才是女人該有的母性。

《告白》並沒有滿足觀眾的期待。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這一次,復仇者的復仇,是徹徹底底的復仇,冷靜而殘暴的復仇,不在乎任何連帶傷害,至始至終沒有動搖,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一絲憐憫。

女性,曾經的弱者,曾經被冠以“感情用事”、“婦人之仁”的刻板印象,被徹底打破。

面對兩個漠視生命的少年,死亡甚至是一種恩賜。不,森口的復仇比“以命償命”高明太多。

森口的復仇,是逼著他們親手摧毀自己最珍愛的東西,然後帶著這種失去的痛苦活下去——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煉獄。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復仇的方式也空前地理性和精妙——她只要宣稱“我在兩個少年喝的牛奶里加了艾滋病人的血”,集體霸凌的少年、狂熱而愚蠢的老師、以及兩個少年自己的致命弱點會完成她的復仇,正如她一開始就算計好的那樣。

然而這種意外並沒有讓觀眾覺得難以接受,反而是前所未有的暢快淋漓。

因為,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無論是少年A還是少年B,犯罪的動機都赤裸裸的宣揚著對生命的全然漠視,甚至蔑視。事後對自己的行為毫無悔過之心,對受害者家屬表現出毫不掩飾的嘲諷。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他們有這個資本。

因為他們知道,根據《少年法》,作為未成年人無論做了什麼都不用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所以,這一次,施害者未曾懺悔,受害者無法原諒。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告白》的畫面特意調低了飽和度,降低明度,使得一切都在這種灰暗與冰冷中進行。

而片中回憶的畫面,卻是對比鮮明的橘黃色調。

彷彿默默地表達著,我們以為的“美好”,永遠只存在於記憶裡。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片中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件,並非個例,除了本文開頭提到的“藍極速網吧事件”,還有另一個故事。

在另一個故事裡,一個少年入室姦殺了一個年輕的母親,之後有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了在母親屍體旁哭鬧的嬰兒。

庭審時,少年通過虛情假意的道歉獲得了輕判,實則毫無悔改之心,甚至公然宣稱出獄後會做同樣的事情。

這便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福田孝行殺人案”。

然而這個故事,與《告白》有著顯著的差別。

差別之一,和“藍極速事件”一樣,這不是電影,這是現實

差別之二,在受害者家人長達9年的不懈努力下,未成年兇手最後被判處死刑

後記:

生、還是死,生命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沉重猶如森口老師寫下“命”的最後一豎時粉筆在黑板上磨擦出的刺耳轟鳴。

有些罪行,不可原諒!

不關注,你永遠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