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

隨著阿里巴巴不斷加大技術投入打擊假貨,如今在阿里平臺上的網絡售假者已“詞不達意”,企圖發佈的假貨信息呈現“胡言亂語”的狀況。

近日,阿里巴巴發佈《2017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並首次披露讓網絡售假者“詞不答意”的阿里巴巴打假黑科技。

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

這些“黑科技”超乎你想象:一秒能讀501本《康熙字典》的圖像識別技術,商品管控大腦能對20億件商品詳情“爛熟於心”並有海量的記憶和學習能力。

而形成這樣複雜的阿里打假科技體系,也絕非一朝一夕。

時光倒退5年,這時的網絡售假者還沒“詞不達意”。其主要售假模式是將假貨偽裝成正品欺騙消費者,為此,阿里搭建處理引擎及規則攔截平臺,有效地將假貨擋在平臺外。

一剎那,咔嚓。那些被品牌方投訴的、上過黑名單的售假者全都進不了阿里,不但進不來,阿里巴巴還會將售假線索同步公安,查處製售假者老窩。

一大批售假者因此斷了在阿里售假的念頭,轉而奔向了社交媒體平臺,在朋友圈曬假鞋、假包。

在震驚之餘,部分“執迷”售假者開始了“裝瘋賣假”。其假貨信息開始變異,商品描述開始“胡言亂語”。企圖通過胡亂堆砌品牌名稱、將文字轉為圖片等方式來躲避監管。

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

為了有效打擊“胡言亂語”的假貨,阿里引入了圖像識別、語義識別算法等技術進行假貨攔截。

正在網絡售假者得意自己的裝瘋本領時。咣噹!一大批裝瘋售假者被算法命中,齊刷刷地被幹掉,同樣阿里巴巴將這些線索同步警方。昨天還在阿里企圖“裝瘋賣假”的網絡售假者,一覺醒來就進看守所錄筆錄去了。

現在,網絡售假者真怕了。因擔心被識別規則和算法命中,如今企圖售假的不法商販,在發佈商品詳情圖片中都不會出現商標,其商品名稱也用變異詞替代,比如假冒“LV”被稱“驢牌”、假冒“香奈兒”被稱為“小香風”。為應對這種假貨,阿里巴巴研發了大量數據假貨甄別模型,和生物實人認證技術來攔截。

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

見“裝瘋”不行,網絡售假者開始更名改性,刷“臉”售假,挑戰阿里打假技術。但在阿里打假科技面前,網絡售假者刷都少張臉也是“然並卵”。

犀利:售假者換8張假身份證均被識破

去年年初,因試圖銷售假貨未果,男子周某的淘寶店被阿里巴巴依法關閉。誰料,周某竟然想出一個“詭計”,試圖騙過平臺審核,重新申請開店。

他的辦法PS一張“新的”身份證——他遞交上來的身份證,除了名字和臉是真的,其他信息都是假的。周某一口氣PS了8張身份證,出生日期從70後“跨越”到95後,住址從山東“搬遷”到福建,高中、工作、結婚時的照片都用了上了。但一年過去了,周某至今還未得逞——希望他看到本文,能明白自己是鬥不過人工智能的。

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

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

雖然“裝瘋賣假”的網絡售假者大都被阿里巴巴打假技術阻截在平臺之外,但這些售假份子並沒有從社會中消失。

為打擊線下假貨,阿里巴巴還將打假戰線延伸到線下,2017年全年,阿里巴巴累計向全國公安機關推送遠超5萬元起刑點的涉假線索1910條,協助抓捕涉案人員1606名,搗毀窩點數1328個,涉案金額約43億元。

為售假,他一年造8張身份證刷臉,但仍被阿里打假科技識破如今阿里的打假技術還在不斷升級,假貨也仍在不斷變異、進化,不少網絡售假者仍在去往看守所的道路上飛奔著。但相信,隨著全社會不斷達成“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的共識,未來我們能有一個“天下無假”的互聯網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