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學院前身是1943年由傅作義將軍創辦的原巴盟師範學校以及創建於1985年的河套大學。經過教育資源優化,整合了巴彥淖爾地區的七所院校,辦學實力顯著增強。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晉升為普通本科院校,是內蒙古西部地區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
一號教學樓是河套大學的第一棟教學樓。1985年開工建設,1986年建成。主體結構為5層,局部6層。總建築面積6352平方米。
“河大”的主體工程及首座建築
1984年,巴盟盟委、行署提出創辦河套大學,出發點一是有利於本地區智力結構調整;二是加速培養社會奇缺人才;三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1985年1月14日,自治區批覆同意在臨河創辦河套大學。當時還組建了籌委會,主任由時任盟委領導擔任。籌委會的工作分三線同時推進:一線抓基建,一線抓教學準備工作,一線抓建校資金籌集。
河套大學校址在臨河東郊,共徵地150畝。第一期建設內容有三項:主體工程教學樓,可容納1600多人;一棟供聘請教授住宿、辦公的樓,面積2510平方米;一座食堂,面積1269平方米。
這些基建工程再加上其他費用,預計投資400多萬元,資金籌集採取了盟、旗、縣(市)兩級財政入股和社會募捐相結合的辦法。最後,兩級財政共投入九股,金額243萬元。那時,社平工資只有30餘元,但社會人士踴躍捐款,如臨河一個養雞專業戶,一下就捐款1000元;一個叫三喇嘛的蒙古族老人,捐出自己1000元全部積蓄……最後,共籌款140萬元。
1985年5月5日,一號教學樓動工興建。該教學樓由內蒙古建築學校設計室設計,磚混結構,巴盟建築公司負責施工。
同年9月,河套大學正式招生,3個成人進修班招生61人;一箇中專班招生30人;代培生招收17人。因教學樓在建,學生分別在師範學校、教育學院等上課。
1986年7月8日,一號教學樓竣工,比預期提前47天。教學樓集教學、宿舍兩用,其中教室5092平方米,實驗室840平方米,圖書館420平方米,實際投資160餘萬元。有了教學樓,河套大學按照國家下達的招生計劃從參加普通高考考生中錄取120名。
1986年9月25日,河套大學隆重舉行了一號教學樓落成剪綵和開學典禮,寄託著本地人民殷切希望的“河大”,就此屹立於河套大地。
如今,河套大學轉變為河套學院,校園建設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為河套大學的主體工程及首座建築,一號教學樓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培養莘莘學子貢獻著力量。
他們回憶中的一號教學樓
滑宗懷(河套學院退休員工):
教學樓裡揮灑汗水
1985年9月,滑宗懷從臨河教育局調入河套大學,擔任“河大”首任校長陳良壁的秘書。彼時,一教學樓已破土動工,他時常陪領導到工地視察。
“那個時候,河套大學校址是一片農田,一條土路貫穿其中,工程難度大。”滑宗懷回憶。但是,為了教育事業,全盟人民齊心協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都積極參與到學校建設中,比如電業局,克服困難主動將電線拉到工地。
在大家關注和支持下,教學樓建起來了。有人評價,當時的這座教學樓,論規模、論設施,在全區都是數一數二的。作為“河大”一員,滑宗懷自然充滿自豪。
教學樓建成後,滑宗懷搬進去辦公。看著白淨的牆壁、嶄新的桌椅,他嘴裡不停發出“嘖嘖”的稱讚聲。尤其那兩個階梯教室,寬大、氣派、有神聖和莊嚴的氣質。
教學樓一至三層是教室和辦公室,四五層是學生宿舍,滑宗懷的辦公室位於一層最西頭。在校期間,他曾教過文書、秘書、中國革命史等課程,中午頂著高溫備課,夜晚聽著蟲鳴批改作業,灑下滴滴辛勤汗水,迎來陣陣欣慰笑聲。
隨著“河大”發展,新的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相繼建成,一號教學樓的功能減退,可它在學校老員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管它叫‘主教學樓’,它在“河大”有‘定海神針’的作用。它就像我們的老朋友,親切又令人尊敬。”滑宗懷說。
2016年,滑宗懷退休了,他經常回到學校轉轉,在一號樓前站一站,回憶一下曾經的歲月。
張繼成(市民):
我為“河大”建設捐過錢
1985年,為創辦河套大學,社會上發起了募捐活動。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張繼成,毫不猶豫地捐了10塊錢。“別小看這個數目,我那時每個月才掙15塊。”張繼成說。
張繼成捐款後收到了一張紀念卷,直到現在他還完整地保存著。“我沒上過大學,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聽說咱們這兒要建大學,特別高興。我當時想,這可是個造福後代的大好事,我的兒女上大學不用發愁了,必須支持。”這是張繼成捐款的初衷。
教學樓開工後,張繼成經常到工地參觀,看著它從打地基到封頂,再到裝修完畢,感覺比自己蓋房還高興。教學樓落成剪綵那天,張繼成全程觀看,興奮得將雙手拍得“生疼”。
後來,張繼成的兒子果然在“河大”唸書,算是一種緣分吧。
“古人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修橋補路是好事,興辦教育是更大的好事。我能為咱們本地的大學出份綿薄之力,很值得。”張繼成說。
閱讀更多 掌上巴彥淖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