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歷史真相,即使沒有白起趙國一樣會輸!

這才是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歷史真相,即使沒有白起趙國一樣會輸!

常言道“秦趙同源”,秦國和趙國是同祖而不同宗的兄弟之國,兩國之間本應該是打斷了骨頭還應連著筋的關係。但是事實上兩國是一對冤家,他們之間反而是你死我活的關係。特別是長平之戰,兩國更是結下了世世代代都解不開的血海深仇。秦國要統一,趙國要富強,到了戰國後期,戰國七雄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主要矛盾已經演變為了秦趙對抗之間的矛盾,但最終的結局是秦勝而趙亡。雖然秦趙之間的恩怨已經被埋入黃沙兩千多年,但是秦趙之間的故事或許對我們的今天還是有一些啟示作用。秦國的成功固然可敬,但是趙國的失敗更為可惜。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韓非子·外出說左上》記載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話說中牟縣令向趙氏宗主趙襄子推薦了當地兩位名士。這兩位名士品行高尚,學識淵博,趙襄子對他們十分認可且賞賜了這兩人田地房宅,並讓此二人當上了中大夫。中牟縣的百姓一看這兩位不用幹農活就能輕鬆得到邯鄲三環內的豪宅而且還能進入公務員編制,整個縣城有一半的百姓都放棄了田間耕耘,都跑去研究文化典籍了。我們知道戰國之爭說到底在於生產力之爭,而那個時代生產力的主要代表就是農業,中牟縣的百姓們棄農經文,大大降低了中牟縣的生產力,可以想象趙襄子封賞此二名士的舉動是多麼欠考慮。反過來說秦國,秦國排斥一切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無關的事項。首先趙襄子欣賞的名士在秦國就很不受待見,因為商鞅認為一千個只知道種地打仗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精通《詩》《書》的人,這一千個人就不能好好種地打仗了,也就降低了國家的競爭力。《商君書》記載:“

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辨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於農戰矣。”當然,秦國排斥那個時代對大爭之世無甚作用的禮法、音樂、《詩》《書》等,但並不代表不讓百姓不認字,不學習文化知識。一個國家的強盛關鍵是要統一思想, 學習對那個時代有用的知識,所以秦國提倡“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所以不同的國策引導,鑄就了不同的國民性。秦國的國民性是“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而趙國的國民性是“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秦國男兒一聽打仗就熱血沸騰,前仆後繼,死不旋踵。而趙國的男兒們卻喜歡當古惑仔互相鬥毆,也喜歡打王者榮耀,還喜歡當摸金校尉,長得好看的小鮮肉更喜歡去演藝圈發展,總之不喜歡踏踏實實的耕田種田。所以秦趙之爭,高下已判。當一個小鮮肉一部戲的片酬超越一名科技工作者三代人所有積蓄的總合之時,這個國家就已經很危險了。當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在關注明星,喜好娛樂節目,愛打手遊而遠離學習和書籍之時,這個民族就已經很脆弱了。

這才是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歷史真相,即使沒有白起趙國一樣會輸!

以上說完男性,我們再說說女性。大爭之世,秦國對女性也有明確的任務規定,那就是做好紡織工作。在中國古代社會,女織和男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時就鼓勵耕織,規定多繳納布帛的奴隸可以恢復自由身。而且在中國古代社會,布帛還有著一般等價物的作用。秦國後來還專門設置了管理紡織業的官署,中央的“少府”下面就有“東織”和“西織”,地方上還有“錦官”“服官”等。《雲夢睡虎地秦簡·工人程》規定:“隸妾及女子用針為緡繡它物,女子一人當男子一人。”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秦國的人民,為了“振長策而御宇內”,男女老少都朝著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著。反觀趙國女性,司馬遷寫到:“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有的趙國女性熱衷學習音樂和參加各類歌唱綜藝選秀節目。還有一些趙國女性喜歡參加海天盛筵,結交富豪和名流。更有趙國女性直接嫁入豪門,不論是做妻還是當妾。放眼整個戰國時期各諸侯的後宮,皆有趙國美女千嬌百媚的身影。秦國女性的務實和質樸與趙國女性的虛榮和浮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秦趙之爭,趙國應該敗得無話可說。

所以,當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多數女性,都在推崇“學得好不如嫁得好”,都在熱衷整形美容當網紅,都在追逐“藝考”和“選秀”,都在默默承認“笑貧不笑娼”的時候,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應該是陰陽不調,身體抱恙了。

秦國在健康的成長,而趙國的疾病卻在由表及裡,秦勝而趙敗不是正當其所嗎?

這才是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歷史真相,即使沒有白起趙國一樣會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