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不曾想當初你做決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運的鉅變

無問西東:不曾想當初你做決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運的鉅變

你以為那只是尋常一天

不曾想,引起了命運的鉅變

@錢飯飯

看了《無問西東》,全場人出奇地認真、專注,沒有看到平時裡大家那種交頭接耳地交換劇情、評頭論足,除了大屏幕上的聲音外,整個環境都安靜極了。

一直到片尾完全播放完畢,屏幕黑掉,還有人沉浸在回味裡,不願意離開。

為什麼會這樣?

我所能想到的是,李芳芳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很多,且每一個內容都表達得很好。

觀眾之所以不想離開,是因為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的點,每個人都在思索電影之外的自己,所向著什麼樣的未來,要以什麼樣子的姿態去面對。

我是和老公一起去看的,我問他看到了什麼。

他說看到了“能和自己所喜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後悔,並且時常感到開心。……這很難所以珍貴。”他握著我的手,笑了,我低著頭,感覺很溫暖。

老公問我看到了什麼,我告訴他,我想起了陶傑在《殺鵪鶉的少女》裡的那句話:

“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工作,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叉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平凡的一天。”

是的,《無問西東》之於每個人,都不一樣。

無問西東:不曾想當初你做決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運的鉅變

影片講了幾代相互關聯的清華人。

二十年代。

陳楚生飾演吳嶺瀾,1924年就讀清華學堂,他見證過泰戈爾訪問清華,最終從搖擺不定到聽從內心聲音,找尋到人生的意義。

泰戈爾在臺上宣講詩歌的那一天,普普通通,他在臺下混在人群中聽著,也普普通通,可就是一瞬間的決定,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後來,他躲在空襲的土洞裡,講授泰戈爾的“真實就是你所見所聞”,將真實精神傳承到了每個人心裡。

不得不說,陳楚生飾演了學生與教授兩個階段,都不曾讓人出戏,令人印象深刻。

四十年代。

學生沈光耀的祖上三代武將,其母卻特意趕到學校要求他“不當兵。”他答應母親之後,鬱鬱寡歡,失去光彩,直到他遇到吳嶺瀾教授的那堂課。

沈光耀決意棄筆從戎,做點真正值得做的事情,離開校園裡那張安逸的課桌,合上自己的書籍和畫本,換上一身英姿颯爽的飛行服,化身飢餓難耐的孩子們口中的“晃晃”叔叔。

六十年代。

李想,陳鵬,王敏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三角戀。王敏佳寫了一封信被扣上"勾引別人"的帽子,李想為了支邊的前途放棄了王敏佳,而陳鵬不顧一切地救起來被侮辱甚至差點被打死的王敏佳。

在時代面前,向左向右,他們都做了不同的選擇。

李想帶著大紅花去禮堂繼續做報告了,王敏佳含著笑與心灰意冷倒在了眾人的亂棍下,最美最善的人物是陳鵬。

他用“跑”的方式,牽著王敏佳奔跑在清華園,講出了“核就是兩個原子撞到一起產生的巨大能量”的原理,他還用“跑”的方式,逆著那個時代所有人流的方向,跑向瀕臨死亡的王敏佳,告訴她“我就是那個給你託底的人。”

現代。

張果果是廣告傳媒公司的精英人才,他面對商場上的欺瞞與背叛,救助與貪婪,對人性充滿懷疑。在其前上司請求他出賣別人的時候,儘管離職就是被那人所陷害,他還是在父母的勸導之下最終選擇了遵從自己的本心,說“我和他們不一樣”。

他對所救助的四胞胎家庭產生了懷疑,後來才發現一直想見他的家屬只是為了贈送他胎毛筆,他慶幸自己沒有改變救助的初衷,才明白善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饋贈。

這一代代清華學子不同的人生選擇和命運走向,共同撐起來了《無問西東》的故事。有百子爭鳴,可靜坐聽雨,能丈量核變,共天地俊秀……他們一步步地見證了百年興衰,世事變遷。

他們懷著無數情深,正在躊躇跋涉。所向何向?所選何選?

無問西東:不曾想當初你做決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運的鉅變

導演李芳芳開篇就問:“如果你提前就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命運,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如果沈光耀知道自己最終還沒過上喜歡的生活、沒能遇見自己想娶回家的姑娘,沒能走上講臺誦讀自己寫下的一篇篇文章、沒能替深切愛著自己且只想自己當個普通人的父母養老送終,他是否還會有勇氣選擇?

如果李想知道自己在真相面前為了前途慫了,用心愛姑娘的未來換了自己的支邊名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時時不得安寧的懊惱,知道自己只能在王敏佳墓碑前扯自己都不信的鬼理由替自己開脫,他是否還會堅持做那樣的自己?

如果王敏佳知道那封信幾乎是一顆冷戰夫妻中的暴力炸彈,知道她為虛榮撒下的謊日後會成為別人扇向她的耳光,知道她一個人頂下罪名非但不會得到別人的愛,還將是一場青春無情的諷刺,她是否還會堅持自己?

他們做決定的那一刻,真的是太尋常不過的普通日子。

王敏佳和李想兩掌一擊就是惡作劇,為老師和師母的關係雪上加霜;

師母查清真相、不顧一切地告發別人勾引自家男人,使得王敏佳幾乎被那些麻木的群眾亂棒打死,自己也心如死灰只能朝井一躍而下、結束絕望;

李想決絕地和“壞分子”劃清界限、在對方接受批鬥的時候享受表揚和歌頌,給了王敏佳最後一絲絕望。

那個日子,他們以為真的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尋常一天,沒有過多的思考和糾結,就是那樣,自然而然地決定了,而已。

不曾想,改變的卻是自己的命運,和別人的命運。

他們中的每個人,都為那樣一個小小的決定,付出了代價,也為那樣一個看起來小小的決定,警醒和提示了後來人。

每段故事的人都在自己的時代中面對矛盾,猶豫和彷徨,每個人的小擔憂又無一不牽連著國家命運。

師母懊惱入井,舊時代終結。李想捨己救人,靈魂重生。沈光耀立功犧牲,精神永恆。陳鵬脫髮患癌,原子彈成功。王敏佳出發尋愛,溫情昇華。張果果救助四胞胎,大愛赤誠。

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或者歸途。

無問西東:不曾想當初你做決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運的鉅變

片內或者片外,好的或者壞的,家國情懷或者男女恩怨,to be or not to be。

從前,有孩子受餓,有學校在山坡開課,有教師在帶領大家用唱歌忘記,有人自私有人博愛。現在,有人在為了贏為了錢,不擇手段、爾虞我詐,有人迷茫彷徨懷疑,也有人用四隻胎毛筆表達感謝與信任。

在風雨飄搖的一百年裡,幾代風華正茂的青年在時代洪流中所做的選擇,有順和、有反抗、有掙扎、有迷茫、有篤定、有信仰,更多的是探尋。

他們並不能夠預知未來的命運,包括自己的和家國的,他們還是憑著一腔勇氣與熱情向前、向前……

影片最後感人的地方在於,它將片尾錄成一位一位國家棟梁的剪輯,你才發現,原來他們的每一位都出現在電影中,他們不是電影的主角,卻是歷史的主力,用他們樸素的愛與真實,堅持與不屈,撐了幾個時代。

有人說:“開始不理解影片的倒敘剪輯,然而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刻,之前的鋪墊都串起來了。”

導演李芳芳想要表達很多東西,且每一種東西都表達得很好。當你從座位上起身的時候,一切都明朗了。

無論是“華北之大,不只容得下一張課桌,而是所有人都不自覺地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是“我不在乎你什麼樣子,我就是那個為你託底的人”的愛情誓言,還是“這個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實、無畏和同情。”的精神力量。

到了最後,這一切的意義都是:

你看到什麼,在做什麼,在其過程中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記真心和真性。只要記住,青春也就只有這些日子。

嗯。真實。真好。

就好像,也許每個人都從影片中看到了不同點,但所有的那些點,是老宮悟到的“珍惜”也好,是我悟到的“命運”也好,是別人悟到的“真愛”也罷,最後都殊途同歸到一個點:去做個更好的人。

人生那麼長,每一天裡的每一個小時裡的每一個分鐘都在做著決定。如果這個決定,會影響著你未來的命運,你並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那麼: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不論來去,無問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