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不曾想当初你做决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运的巨变

无问西东:不曾想当初你做决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运的巨变

你以为那只是寻常一天

不曾想,引起了命运的巨变

@钱饭饭

看了《无问西东》,全场人出奇地认真、专注,没有看到平时里大家那种交头接耳地交换剧情、评头论足,除了大屏幕上的声音外,整个环境都安静极了。

一直到片尾完全播放完毕,屏幕黑掉,还有人沉浸在回味里,不愿意离开。

为什么会这样?

我所能想到的是,李芳芳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且每一个内容都表达得很好。

观众之所以不想离开,是因为每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点,每个人都在思索电影之外的自己,所向着什么样的未来,要以什么样子的姿态去面对。

我是和老公一起去看的,我问他看到了什么。

他说看到了“能和自己所喜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后悔,并且时常感到开心。……这很难所以珍贵。”他握着我的手,笑了,我低着头,感觉很温暖。

老公问我看到了什么,我告诉他,我想起了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里的那句话: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工作,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叉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平凡的一天。”

是的,《无问西东》之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无问西东:不曾想当初你做决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运的巨变

影片讲了几代相互关联的清华人。

二十年代。

陈楚生饰演吴岭澜,1924年就读清华学堂,他见证过泰戈尔访问清华,最终从摇摆不定到听从内心声音,找寻到人生的意义。

泰戈尔在台上宣讲诗歌的那一天,普普通通,他在台下混在人群中听着,也普普通通,可就是一瞬间的决定,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后来,他躲在空袭的土洞里,讲授泰戈尔的“真实就是你所见所闻”,将真实精神传承到了每个人心里。

不得不说,陈楚生饰演了学生与教授两个阶段,都不曾让人出戏,令人印象深刻。

四十年代。

学生沈光耀的祖上三代武将,其母却特意赶到学校要求他“不当兵。”他答应母亲之后,郁郁寡欢,失去光彩,直到他遇到吴岭澜教授的那堂课。

沈光耀决意弃笔从戎,做点真正值得做的事情,离开校园里那张安逸的课桌,合上自己的书籍和画本,换上一身英姿飒爽的飞行服,化身饥饿难耐的孩子们口中的“晃晃”叔叔。

六十年代。

李想,陈鹏,王敏佳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三角恋。王敏佳写了一封信被扣上"勾引别人"的帽子,李想为了支边的前途放弃了王敏佳,而陈鹏不顾一切地救起来被侮辱甚至差点被打死的王敏佳。

在时代面前,向左向右,他们都做了不同的选择。

李想带着大红花去礼堂继续做报告了,王敏佳含着笑与心灰意冷倒在了众人的乱棍下,最美最善的人物是陈鹏。

他用“跑”的方式,牵着王敏佳奔跑在清华园,讲出了“核就是两个原子撞到一起产生的巨大能量”的原理,他还用“跑”的方式,逆着那个时代所有人流的方向,跑向濒临死亡的王敏佳,告诉她“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现代。

张果果是广告传媒公司的精英人才,他面对商场上的欺瞒与背叛,救助与贪婪,对人性充满怀疑。在其前上司请求他出卖别人的时候,尽管离职就是被那人所陷害,他还是在父母的劝导之下最终选择了遵从自己的本心,说“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所救助的四胞胎家庭产生了怀疑,后来才发现一直想见他的家属只是为了赠送他胎毛笔,他庆幸自己没有改变救助的初衷,才明白善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馈赠。

这一代代清华学子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共同撑起来了《无问西东》的故事。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他们一步步地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

他们怀着无数情深,正在踌躇跋涉。所向何向?所选何选?

无问西东:不曾想当初你做决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运的巨变

导演李芳芳开篇就问:“如果你提前就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如果沈光耀知道自己最终还没过上喜欢的生活、没能遇见自己想娶回家的姑娘,没能走上讲台诵读自己写下的一篇篇文章、没能替深切爱着自己且只想自己当个普通人的父母养老送终,他是否还会有勇气选择?

如果李想知道自己在真相面前为了前途怂了,用心爱姑娘的未来换了自己的支边名额,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时时不得安宁的懊恼,知道自己只能在王敏佳墓碑前扯自己都不信的鬼理由替自己开脱,他是否还会坚持做那样的自己?

如果王敏佳知道那封信几乎是一颗冷战夫妻中的暴力炸弹,知道她为虚荣撒下的谎日后会成为别人扇向她的耳光,知道她一个人顶下罪名非但不会得到别人的爱,还将是一场青春无情的讽刺,她是否还会坚持自己?

他们做决定的那一刻,真的是太寻常不过的普通日子。

王敏佳和李想两掌一击就是恶作剧,为老师和师母的关系雪上加霜;

师母查清真相、不顾一切地告发别人勾引自家男人,使得王敏佳几乎被那些麻木的群众乱棒打死,自己也心如死灰只能朝井一跃而下、结束绝望;

李想决绝地和“坏分子”划清界限、在对方接受批斗的时候享受表扬和歌颂,给了王敏佳最后一丝绝望。

那个日子,他们以为真的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寻常一天,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纠结,就是那样,自然而然地决定了,而已。

不曾想,改变的却是自己的命运,和别人的命运。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为那样一个小小的决定,付出了代价,也为那样一个看起来小小的决定,警醒和提示了后来人。

每段故事的人都在自己的时代中面对矛盾,犹豫和彷徨,每个人的小担忧又无一不牵连着国家命运。

师母懊恼入井,旧时代终结。李想舍己救人,灵魂重生。沈光耀立功牺牲,精神永恒。陈鹏脱发患癌,原子弹成功。王敏佳出发寻爱,温情升华。张果果救助四胞胎,大爱赤诚。

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或者归途。

无问西东:不曾想当初你做决定的那一天,引起了命运的巨变

片内或者片外,好的或者坏的,家国情怀或者男女恩怨,to be or not to be。

从前,有孩子受饿,有学校在山坡开课,有教师在带领大家用唱歌忘记,有人自私有人博爱。现在,有人在为了赢为了钱,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有人迷茫彷徨怀疑,也有人用四只胎毛笔表达感谢与信任。

在风雨飘摇的一百年里,几代风华正茂的青年在时代洪流中所做的选择,有顺和、有反抗、有挣扎、有迷茫、有笃定、有信仰,更多的是探寻。

他们并不能够预知未来的命运,包括自己的和家国的,他们还是凭着一腔勇气与热情向前、向前……

影片最后感人的地方在于,它将片尾录成一位一位国家栋梁的剪辑,你才发现,原来他们的每一位都出现在电影中,他们不是电影的主角,却是历史的主力,用他们朴素的爱与真实,坚持与不屈,撑了几个时代。

有人说:“开始不理解影片的倒叙剪辑,然而当电影结束的那一刻,之前的铺垫都串起来了。”

导演李芳芳想要表达很多东西,且每一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好。当你从座位上起身的时候,一切都明朗了。

无论是“华北之大,不只容得下一张课桌,而是所有人都不自觉地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是“我不在乎你什么样子,我就是那个为你托底的人”的爱情誓言,还是“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实、无畏和同情。”的精神力量。

到了最后,这一切的意义都是:

你看到什么,在做什么,在其过程中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只要记住,青春也就只有这些日子。

嗯。真实。真好。

就好像,也许每个人都从影片中看到了不同点,但所有的那些点,是老宫悟到的“珍惜”也好,是我悟到的“命运”也好,是别人悟到的“真爱”也罢,最后都殊途同归到一个点:去做个更好的人。

人生那么长,每一天里的每一个小时里的每一个分钟都在做着决定。如果这个决定,会影响着你未来的命运,你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那么: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不论来去,无问西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