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芒格还谈到两个倾向:避免怀疑倾向避免不一致性倾向。两个倾向容易混淆,但结合律师业务,却异常“好用”,且听我慢慢道来。

1避免怀疑倾向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芒格解释,迅速做出判断是人类进化出的本能,人类天性如此。

中文里,表示迅速作出有两个对应的词语“果断”“武断”。两者有相反的意思,一个是带着“偏信”的武断,另一个是带着“决心”的果断。

根据上下文的分析,芒格侧重于防止人类的“武断”。他指出,“人类通过尽快作出决定来消除怀疑的倾向十分明显,所以法官和陪审团必须采用抵制这种倾向的行为。他们不能立刻作出判决,而是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芒格提醒那些聪明的读者,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对于律师来讲,凡事谨慎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则虽避免了武断,却抛弃了果断

武断固然不可取,譬如出现了新生事物,如果没有深入思考,依据表面和人云亦云的说法,就说“这个东西没什么新鲜,不就是什么什么……”。恰恰就是掉入了人类避免怀疑倾向的陷阱,提前关闭了认识新生事物的大门。

但是形势所迫,需要紧急做出决策时的果断,则是律师常常都要面临的情形。

有些底线的不可逾越,有些红线的不可触碰,有些拖延导致机会的转瞬即逝,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迅速做出判断,给人果断印象的律师往往魅力非凡。

分析至此,我们至少在意识层面,不要纠结一项决策是果断还是武断,而是在具体场景里做到谨慎而果敢

2避免不一致倾向

这一倾向值得咀嚼和回味。

芒格说:“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这是一种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

人类这种对前后一致的追求,引申出很多隐蔽但很震惊的结论。

比如,一个习惯养成就难以改变,一个观点形成就会成为偏见。

狄更斯《欢乐颂歌》中雅各布 马里的鬼魂说“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锻造的锁链。”芒格解释说,这个锁链就是那些起初轻微得难以察觉,在察觉之后又牢固得无法打破的习惯。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皆然。

举个例子。2003年,联想公司因为要拓展海外市场,但是其“Legend”的商标已被海外100多家公司注册,因此不得不启动新的标识“Lenovo”。我当时正在中关村工作,出门看到很多“Lenovo”的宣传,心里觉得很不适应,过了很久还是怀念“Lenged”的标识。

这种不适应,现在看来就是芒格所讲的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在作祟。而为了有效改变这个深藏人性中的顽疾,联想集团付出了不菲的品牌宣传推广费用,以及配合时间的力量才让人们接受了这几个字。

实践中,你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初创期就很规范的企业,之后基本业很规范;但初创期就乱糟糟的企业,之后大概率也是乱糟糟一片,等到融资上市时,才决定规范时,成本和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

迈出正确的第一步至关重要,由于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存在,您基本上会沿着第一步,第二步确定的方向前进,如果走对了,就是彼岸,走错了,大概率就是荒原或泥潭。

笔者观察,近年来,大家的法律和规则意识越来越强,做茶叶的企业家开始提前布局商标战略;干练女企业家结婚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财产安排以确保公司良性发展。莫不是这一法则在起作用?

3延伸:重视一审

生活中,两个倾向并不割裂,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将避免怀疑倾向与避免不一致倾向进行合体。延伸到司法实践,两个倾向的合体就是“第一结论的偏见”。意即,在进行诉讼策略时,应特别重视一审,降低把宝押在二审的翻案上。

先看个数据,根据最高法发布的2016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

显示,在民商事二审案件中,维持原判的案件为552456件,改判的案件为109493,比例约为5:1。

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维持原判是主流,改判的仅是例外。这里原因很多,比如保持成文法的严肃性,节省诉讼成本等。但今天我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一下。

如果我们把诉讼看作一场战争,那么人类避免怀疑倾向和避免不一致倾向,会从两个层面来影响战局。

首先,一审法官和二审法官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认知体系,在对待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有着一致性,这是第一个层面;推论是,二审法官大多情况下是相信一审法官做出的判断,除非有新的证据或明显的错误,否则他们之间互相确认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一审构建的事实基础,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二审法官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个被一审法官建构的故事大纲,如果没有

新的强有力的因素对这个确认的故事进行冲击,那么由于有避免怀疑和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存在,二审法官在大概率的情况下是不会改变这个故事结构。事实又是法律适用的基础,如果事实不变,翻案的机率就大大降低。

因此,一审审判时,一定要选个好的律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自己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尽最大可能影响一审法官的对故事构建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反之,如果在一审时,证据准备不足,论证不充分,那么一审法官就会得出一个

对您不利的“故事”,如果想把故事翻过来,你将付出十倍甚或百倍的代价。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肖飒,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申诉(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首批成员。被评为2016及2017年度五道口金融学院未央网最佳专栏作者、网贷之家最受欢迎专栏作者,财新、证券时报、新浪财经、凤凰财经专栏作家。

办公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投稿|芒格误判心理学的启示之二:打破定势的锁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