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FM走向风口,仅用2个理由让听众甘愿花钱听广播

若不是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可能许多人都不记得自己到底多久没读过书了。科技君身边的很多朋友表示,现在确实没多少耐心看书了,但有空会用手机“听听”书。

很显然,移动音频的形态下,我们的耳机里的内容不一定再是音乐,可以是文章、书籍或者课程等等,甚至可以是一场语音直播。当大家纷纷走向短视频创业的时候,有一股新势力却靠音频崛起了,那即是移动FM。

移动FM走向风口,仅用2个理由让听众甘愿花钱听广播

科技君所熟知的移动FM,还是在开车时随手扭开的广播频道,而现在,它已经集结了声音传播的众多功能,不再局限于传统广播的内容,知识内容付费,语音直播成了变现的新形势,通过一系列可变现的商业模式受到各方的注意,逐渐走向了风口。

耳朵里藏商机,用户甘愿自掏腰包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与3G时代的到来,移动FM逐渐转化成了手机上的App图标,那时候移动FM需要插上耳机才能接收信号,甚至不能保证音质与频率稳定,欠佳的用户体验,让其受众寥寥,属于小众爱好。

之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用户的上网时间变得碎片化,而音频恰好是满足碎片化需求的内容载体。此外,在传统媒体被普遍唱衰的时代,只有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逆势上扬,这背后必然对应着一个广大而又稳定的用户群体。

移动FM走向风口,仅用2个理由让听众甘愿花钱听广播

许多创业者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着力布局起移动FM的业务来。如今,喜马拉雅FM领跑市场,与蜻蜓FM处于准一线梯队,考拉FM和荔枝FM等紧随其后,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产品异军突起,移动FM格局初显,发展态势逐渐明朗。

而从小众走到今天,移动FM已经走过了8年,能形成此番格局并不容易,是什么让广播也可以成为一门生意?让听众心甘情愿地摸出钱包?

互联网的极速蔓延中,用户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

移动FM走向风口,仅用2个理由让听众甘愿花钱听广播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前浮躁的社会氛围消磨着都市人仅有的那点耐心,根本无暇看书、学习知识,甚至无法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篇文章。即便有心学习与阅读,合适的空间场景也越来越少,选择用耳朵“阅读”就普遍了起来,移动FM的伴随性很好地解放了双眼和双手,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便捷,基于这一特性,就能拥有一批稳定的用户。

两大原因满足了消费者的所需所求,形成了稳定的用户基础。在内容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就演化成了生意,让用户愿意自掏腰包听起了广播。

移动FM走向风口,仅用2个理由让听众甘愿花钱听广播

风口之下,如何打破音频商业的天花板

2015年,在直播与知识付费的浪潮中,移动音频与之顺利嫁接,成功提速了变现之路。FM类产品集中说起来有4个盈利模式:广告、粉丝经济(打赏)、智能硬件和有声出版(和运营商分成)。

各大平台在这4个方面的布局各有侧重,比如蜻蜓FM与考拉FM坚守着PGC的调性,集结着各领域KOL与专业人士。而喜马拉雅FM是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听书类FM,在内容生产的战略上更偏向于UGC,内容主要由草根用户、电台发烧友自制而成,这几家都锁定着知识付费的领域。荔枝FM则主攻着语音直播,看重的就是直播风口下的粉丝经济。

移动FM走向风口,仅用2个理由让听众甘愿花钱听广播

如此一来,平台之间的壁垒已经建立起来,专注着自己看重的垂直领域,竞争的恶战很难发生,但如何打破自身音频商业的天花板,成了各大平台现在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用主力紧紧咬住内容付费的大风口,转注意力更多转向腰部KOL,他们在细分领域中专业性极强的一群人,提高更多平台用户转化率。广告和直播则成为辅助营收的两翼,反观荔枝则选择了All-in直播,为提高主播质量成立了播客学院,同时也不放弃内容付费的可能性,在赛道上逐渐摆脱着FM的固有标签。

至于渠道方面,智能硬件和车载场景已然成为下一个集中爆发点,同时也是再次撬动大批新用户的支点。

眼下,商业模式的壁垒终于看上去有了突破,对于平台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这条路走好,移动音频下章故事的一角,似乎已经被翻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