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山谷,门头沟有这样一位“补山匠”!

坚守二十年如一日

徘徊大山深处

兢兢业业 默默无闻

只为修复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

他就是人称矿山“补山匠”的金家胜

初夏时节,京西山峦草木葱茏。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桑峪村东北侧的定都峰脚下,门头沟科技开发试验基地的高级工程师金家胜正蹲在齐膝高的草丛中,细致查看植被生长和水土流失情况。

废弃矿山植被困难多

定都峰一带有着数百年的采矿史。2000年,随着门头沟区域转型,大大小小的煤窑石灰窑全部关停,留下一片片惨白的矿山废弃地。处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场,现在能看到的植被,几乎都是金家胜这几年用生态修复科技手段,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在裸岩上“织”出来的,既恢复了植被,还稳住了山体,汛期村民不再为山上落滚石犯愁了。

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山谷,门头沟有这样一位“补山匠”!

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他就一直参与门头沟的生态修复工作,熟悉情况,也有经验。但即便如此,2011年他正式接手定都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时,也并不感到轻松。

金家胜带领自己的技术团队,先在一处500平方米的边坡上试种了一批生命力相对较强的狗尾草和黑麦草,作为“拓荒先锋”。可结果没俩月就赶上了一场大雨,刚长出来没多高的小苗全被冲走了。植被生长的立地条件太差、 土层太薄了,可要是大量使用客土,成本又太高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试验田项目失败后,金家胜又在如何改良山地土壤上下起了功夫。拿着取土器现场取样土,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酸碱度检测、重金属检测……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几乎天天往返于矿区和实验室,一边翻参考书籍,一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足足研究了一个月时间。

最终金家胜最终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利用城市污泥,杀菌后投入山地使用,污泥中包含着丰富的养分,还能起到肥料的作用。解决了土壤问题,金家胜又精心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并在实验室进行泡种处理,促进种子萌发,然后采取生态带、植生袋等方式,让草籽花籽能在山坡上稳稳地扎下根来。

半年后,光秃秃的山体上开始滋生出毛茸茸的绿色;三年之后,狗尾草、黑麦草等已及膝盖,而且不光有草丛,还有灌木、乔木,一度被破坏的山地生态逐渐恢复生机。

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山谷,门头沟有这样一位“补山匠”!

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山谷,门头沟有这样一位“补山匠”!

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山谷,门头沟有这样一位“补山匠”!

为了实时监控植被成活情况,金家胜定期到施工现场勘查,带着卷尺、剪刀、锯,现场取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发现有枯死的植被及时补种或调整种植方案。几年下来,定都峰脚下已有6000平方米废弃矿区植被得到生态修复,所种下的20多种植被九成以上实现成活。

“原先一下大雨就满山掉石头,这几年下了好几场大雨都没事,可见水土治理见到了成效。”对此,金家胜颇有几分自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继修复定都峰废弃矿区,金家胜计划挑战难度更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为出台矿山修复研究技术标准作充分准备。


通讯员:赵盈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