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革命的同志”董振堂

“堅決革命的同志”董振堂

董振堂(1885-1937),河北省新河縣人,中共黨員。1920年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投身於馮玉祥的西北軍,曾參加推翻賄選總統曹錕的北京政變和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後,他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思想日益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趙博生、季振同等率第二十六路軍1.7萬餘官兵發動寧都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他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鬥和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屢立戰功。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勳章。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在紅五軍團擔任後衛,多次完成阻擊任務,為保障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戰功,紅五軍團因此榮膺“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第5軍團改稱第5軍,他任軍長。1936年10月,所部編入紅軍西路軍,渡黃河西征,指揮所部參加攻佔山丹、臨澤、高臺等縣城的戰鬥。1937年1月12日,率部在甘肅高臺縣城與近十倍於己的敵人浴血苦戰,戰至最後一人一彈,於20日壯烈犧牲。

寧都起義驚中外

1885年,董振堂出生於新河縣李家莊一個農民家庭。1920年,董振堂進入當時著名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科學習,畢業後投身於有革命將軍之稱的馮玉祥。因戰功顯赫,由排長逐級遞升至師長。馮玉祥中原大戰失敗後,其主力部隊被蔣介石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目睹連年混戰、民不聊生。董振堂心中十分苦悶,渴望能找到一條救國救民之道,逐漸瞭解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1931年2月,蔣介石命令董振堂所在的第二十六路軍南下江西“剿共”。董振堂則選擇滯而不進,進而不打。“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沒有選擇抗日,卻繼續“圍剿”主張全民抗日的紅軍,這讓董振堂思想逐漸傾向於革命。第三次“圍剿”失敗後,其他各部均撤出戰鬥進行休整,唯獨二十六路軍被蔣介石遲滯於寧都堅守。蔣介石對第二十六路軍的歧視和壓制,激起將士們強烈的憤慨,不滿情緒日甚一日。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帶領將士撕碎國民黨黨旗,扯下帽花、胸章、領章。1個總指揮部、2個師部、6個旅部、11個整團,共計1.7萬餘人,攜帶2萬多件輕重武器、8部電臺和大批裝備物資,撤離寧都,跨過梅江,向蘇區開拔。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像這樣一支有著很強戰鬥力的國民黨正規部隊成建制地投入紅軍,過去還不曾有過,此事在蔣介石集團內部引起強烈震動。而紅軍由不到6萬人,增長到7萬多人,實力大增。毛澤東此後為寧都起義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起義部隊被整編為紅五軍團,季振同任軍團總指揮,董振堂任軍團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並由毛主席親自批准入黨。當董振堂得知自己已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時,高興得熱淚盈眶,立即拿出3000多元的私人積蓄全部交了黨費。毛澤東勸他,不要全交嘛,寄些給家裡,留一點兒自己用。董振堂說:“革命了,我個人的一切甚至生命都交給了黨,還要錢幹什麼?”

“堅決革命的同志”董振堂

1932年6月底,廣東軍閥陳濟棠部進犯贛南蘇區,董振堂奉命率紅五軍團迎擊敵人。到達贛南以後,董振堂並不急於和敵人接觸,而是先向當地的老百姓詳細瞭解敵情,然後根據敵人的兵力多寡、武器裝備和具體部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籌劃,決定利用山形地勢伏擊敵人。戰鬥打響後,4000多名紅軍戰士在董振堂的率領下,猛虎下山一般衝向敵人。敵人潰不成軍,丟下3000多具屍體,狼狽逃竄。董振堂指揮紅軍打的第一仗就大獲全勝,因立下戰功而榮獲紅旗勳章。1933年,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團,和紅一、三軍團緊密配合,取得了黃陂、東陂戰役的勝利。此戰殲滅蔣介石的嫡系第五十二師、五十九師、十一師等,敵軍師長李明被擊斃,另一個師長陳時驥則被繳械成了俘虜。蔣介石氣得大叫:“董振堂北棄附逆!”

“鐵流後衛”美名揚

在戰火的洗禮中,董振堂與他指揮的紅五軍團,逐步形成了善打防禦戰、阻擊戰的作戰風格。這也是從長征開始到結束,紅五軍團一直擔任後衛的重要原因。

1934年11月27日,擔任長征左右前衛的紅一、三軍團到達湘江,在湘江兩岸建立起防禦陣地,並開闢了30公里長的渡江線。但由於中央縱隊、軍委縱隊老弱病殘居多,輜重分散 ,行動緩慢。到29日,紅五軍團進入湘江東岸的防禦陣地,很多人依然遲滯在沿江地帶。30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五軍團在湘江東岸的渡頭、土地圩一帶,至少堅守兩天兩夜,阻擊國民黨正規軍的追擊,全力保護紅軍主力、中央縱隊、軍委縱隊順利渡過湘江。這場惡戰,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5000多名將士全部陣亡。董振堂雖犧牲一半軍力,但確保了紅軍主力渡過湘江。

“紅一軍團打先鋒,攻無不克;紅五軍團殿後,守無不固。”湘江戰役後,這話在紅軍中廣為流傳。

渡過湘江之後,紅軍進入廣西北部山區,又折入貴州境內。紅五軍團殿後,且戰且退,大小戰鬥幾乎天天有,損失巨大,處境日益艱難。偏偏在這個時候,紅五軍團被國民黨地方武裝阻滯在貴州的一處大山裡,後面國民黨周渾元、吳奇偉部又慢慢逼近。如果硬拼,結果只能是全軍覆沒。董振堂苦苦思索,決定出其不意,先打追擊之敵。董振堂將軍團內的精壯戰士組成一支大刀隊,配備手榴彈,埋伏於半山腰,另讓一部分戰士高舉紅旗,故意引起敵人的注意,到達山頂後即偃旗息鼓,示敵彈盡糧絕之假象。敵人果然上當,一窩蜂似地往上衝,剛進到半山腰,就吃了一頓手榴彈,被炸得暈頭轉向。董振堂率領大刀隊衝殺而出,敵人相互傾軋,死傷無數。此戰在董振堂的精心佈置下,不僅如願獲勝,繳獲了不少彈藥,更讓兩股敵人聞風喪膽,不敢緊追,為紅軍主力在貴州黃平獲得寶貴的休整時間。遵義會議舉行期間,董振堂在遵義城東南擔任會議的警戒任務,令敵人不敢輕舉妄動,為這次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會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強渡金沙江時,面對敵人1萬多兵力和漫天炮火,不足5000人的紅五軍團在董振堂的率領下死守唯一通道石板河,與敵軍激戰9天9夜,直至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由於多次勝利完成阻擊國民黨軍的任務,為保障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戰功,董振堂所率紅五軍團榮膺“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堅決革命的同志”董振堂

高臺為你著榮光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第五軍團改稱第五軍,董振堂任軍長。1936年10月,董振堂所部編入紅軍西路軍,渡過黃河,向甘肅西北、新疆方向進軍。開始的時候,董振堂指揮的紅五軍為西路軍的後衛。12月,西路軍佔領蘭州以西的永昌、山丹之後,紅五軍進駐山丹,改任前衛。為了對抗馬步芳部的騎兵,董振堂親自主持建立了一支騎兵團,並認真研究了騎兵戰法。從山丹往西北進擊的路上,董振堂一直帶領騎兵團走在隊伍的前列。12月30日,紅五軍攻克臨澤縣城,殲敵3000多人。除部分兵力留守臨澤,44團、45團、騎兵團、特務團全部投入攻打高臺縣的戰鬥,次日即奪得高臺縣城。高臺守敵保安隊、民團1400多人全部倒戈。董振堂趁熱打鐵,逮捕了地主惡霸王天佑、盧懷植和國民黨縣黨部書記汪兆德,召開群眾鬥爭大會,公開槍決了這三人。群眾拍手稱快,奔走相告,當地青年紛紛要求參軍,董振堂組織他們成立了抗日義勇軍。

紅五軍士氣高漲,準備迎擊馬匪軍的進攻。馬步芳不甘心高臺落入紅軍手中,組織了多達2萬餘人的隊伍,於1937年1月12日向高臺縣發動了猖狂進攻。高臺縣城牆只是一個土圍子,無法固守,董振堂準備趁敵人立足未穩,組織小分隊實施突圍,免遭全軍被圍的危險。在此危機關頭,董振堂接到了西路軍政委黃超(原為張國燾的秘書)的一封急信,要求紅五軍配合西路軍總部的行動,全力堅守高臺以策應兄弟部隊的戰鬥行動。董振堂接信立即召開幹部會進行了傳達,併發誓:“人在高臺在,堅決守住高臺,支援兄弟部隊。”

董振堂動員全城軍民一起參戰,肩扛手抬車拉加固城牆。最後,居民們把家裡的容器都拿了出來,甚至騰空盛放物品的木箱、木櫃,裝上沙土,潑水結冰構築城牆。鐵匠們晝夜不停地打造大刀、長矛,準備同敵人肉搏。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董振堂把全城分為東南西北四個責任防區,由各主力團分區固守。紅五軍孤軍奮戰,傷亡越來越大,彈藥消耗殆盡,均得不到有效補充。石頭、瓦塊……守城紅軍彈藥打光,就用手邊物件與敵人殊死拼殺,戰事慘烈至極。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壯烈犧牲於高臺城下。暴虐的敵軍將董振堂梟首懸於城樓之上,暴屍荒野。

董振堂壯烈犧牲的噩耗傳到延安,廣大指戰員無不為之悲痛。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自參加了為董振堂烈士舉行的追悼會,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1956年11月,葉劍英元帥視察甘肅河西走廊時,為董振堂題詩:“懸眼城樓驚世換,高臺為你著榮光!”詩句借用春秋時期伍子胥懸眼城樓的歷史典故,揭示出革命事業必定要勝利的真理。烈士的眼睛終於驚喜地看到了高臺的解放,看到了敵人的滅亡,看到了祖國大地換了人間。董振堂同志和全體紅五軍烈士們的熱血灑在高臺,染紅了高臺的土地,為高臺增添了榮譽和光輝。烈士們的英靈,像巍峨的祁連山一樣,永世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