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為例,概括地闡述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用筆要點的方法。關於它的來源,歷來說法不一,大約是在楷書盛行的隋唐之際,書家為指導初學者習書,便取被譽為“天下法書第一”的王羲之《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永”為例,總結出一套欲以簡馭繁、“以開字中眼目”的教學方法。

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永字八法》條雲:“《禁經》雲八法起於隸書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授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在永字八法中,點叫作側、橫叫作勒、豎叫作弩、豎勾叫作趯、挑叫作策、豎撇叫作掠、橫撇叫作啄、捺叫作磔。點畫的命名雖然很奇特,但尋其字義,皆暗含比喻,說明該點畫應如何寫才能得其骨力、神韻。下面我們順次試作簡要的說明。

一、側

側是傾斜不正的意思。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至於此永字之點以露鋒作收,是為了與下面橫畫的起筆相照應而氣韻一貫。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二、勒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組,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三、弩

弩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每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勁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過直則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氣力。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四、趯

趯與躍同,謂作勾之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順勢出鋒。如人要跳躍,需先下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五、策

策的本義是馬鞭,這裡是用其引伸義策應的意思。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有關點畫相策應,形成向背拱揖的情趣。永字中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對稱,其心氣卻相通相應。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六、掠

掠是拂掠的意思。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與捺相對而言),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是力量卻要送到末端,否則飄乎不穩。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七、啄

啄同噣,謂寫橫撇應如鳥以喙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與長撇有所不同。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八、磔

這個命名最不好理解,我們認為它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就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的。磔的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有解體、張裂的意思。楷書中的捺畫是承隸書的波磔來的,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隸書斜出的波磔在小篆中皆彎曲下行),使字的體勢向外開張,所以隸書又叫分書。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楷書的捺也是起這個作用。楷書中的撇捺,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的體勢舒展、活潑。如果把楷書“永”字的這一長捺改作一短側點,力量依然內聚,卻立即失去飛揚的氣勢。正因如此,捺畫總要寫得開張舒展方顯精神。

第二,是說這一筆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碟之本義既為肢解犧牲,而肢解犧性必以刀劈,故磔(捺)畫即取刀劈之勢。南方俗稱捺畫為“刀撇”,大概即源於此。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前人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很多,然而,或失之過簡而意思隱晦,或失之玄虛而昧於實踐,並且每有牴牾之處。可取之說也有,但往往支離破碎,不得系統。我們這裡用 循名而貴實 的辦法,探尋作者的創意,同時借鑑前人的心得,結合自己的體會,力求把它闡述得圓通而切實,以便古為今用。

——選自啟功《書法常識》

往期熱點頭條:

学此八法,“能通一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