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學書自述(節選)

文/沃興華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每個人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

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才能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

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顏真卿的點畫蒼茫渾厚,結體寬博開張,有碑版書法的大氣;米芾的結體造形生動活潑,“字不作正局”,有碑版書法的奇肆浪漫;王鐸的夭矯騰挪,酣暢奔放,有碑版書法的氣勢。

墳墓坍塌時,器皿和器蓋分離兩處,與泥土的接觸情況不同,導致鏽蝕程度不同,或者器銘清楚,蓋銘模糊,或者反是。我將這類作品蒐集起來,比較分析,發現殘泐部分調整了章法的虛實關係,增加了結體的疏密對比,豐富了點畫的粗細變化,作品不僅蒼茫渾厚,而且奇拙含蓄,視覺效果更好了。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于右任,他的書法結體橫向取勢,寬博開張,造形左右欹側,天真爛漫,點畫圓渾蒼厚,勾挑之筆重按之後,趯然躍起,如拔山舉鼎,氣勢雄偉,章法上無一字相連,通過體勢搖曳,渾成一體,風格沉雄豪放,令我神往。

用力最多的是摩崖作品,因為它與碑碣、墓誌和造像記相比,特別渾厚蒼茫、開張閎肆,與帖學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最具借鑑意義。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我覺得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用筆一定不能偃臥。寫字時,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因為摩擦力的作用,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種偏側就叫偃臥。它使書寫的沉著之力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垂直作用於紙面,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而且,筆肚擦過紙面,墨色扁薄漂浮,沒有注入感。對於偃臥的毛病,古人看得很清楚,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紙上行走,以此保證中鋒,保證點畫的清挺遒勁,這是帖學的中段行筆方法。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包世臣)主張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抬起筆肚,讓筆尖受壓後強力反彈,緊緊咬住紙面逆行,確保寫出蒼茫渾厚的點畫,這是碑學的中段行筆方法。帖學和碑學的行筆方法不同,表現效果大相徑庭,但是殊途同歸,都避免了行筆過程中筆鋒偃臥的毛病。

帖學提筆運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勁,適宜於寫小字;碑學逆頂運行的效果是渾厚蒼茫,適宜於寫大字。理解和掌握這兩種方法,創作時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應變,點畫的粗與細、快與慢,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輕鬆與沉鬱的表現,全在於這兩種方法的靈活使用。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在結體上,我一方面特別強調橫勢,因為人們形容大的事物,手勢都是往橫裡比劃的,這樣可以表現出寬博開張,恢宏博大的氣象。另一方面像傅山說的:“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打破偏旁概念,打破唐以後把偏旁寫得小一些、緊一些、細一些的楷法,完全根據造形需要,隨機應變,任意組合,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將所謂的偏旁寫得大一些、寬一些、粗一些,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古拙意味了。

在章法上則反對字法。字法是將每個字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狀態。反字法就是將每個字當作章法的局部,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關係來處理結構的方法,原則是讓各種對比關係不和諧、不平衡,以開放的姿態與上下左右字相輔相成,有機地融入到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整體中去,在保證通篇渾然一體的基礎上,讓每個字的造形偏大或者偏小,偏正或者偏側,偏收或者偏放⋯⋯各有各的特徵,各有各的表現性。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帖學書法從東晉到明末,經過一千多年發展,各種風格形式已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猶如一座已被充分開採後的貧礦,很難再有大的產出。清代的帖學,拜倒在吳興門庭,匍匐於香光腳下,只是苟延殘喘。即使到現代,沈尹默算得一位高手,但與前代大師的成就相比,點畫和結體並沒有大的突破。

清代開始,帖學衰退,碑學興起,碑學的特徵是厚重、寬博和奇拙,鄧石如改變用筆方法,寫出空前厚重的點畫,趙之謙、康有為橫向取勢,字形變得寬博恢宏,徐生翁和于右任在重和大的基礎上,結體左右欹側,章法大小參差,風格奇拙爛漫。重、拙、大是碑學的三大內涵,它們都被表現出來之後,碑學就走向成熟。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碑帖結合逐漸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

帖學的點畫強調兩端迴環往復,牽絲映帶,中段一掠而過,寫大字時容易油滑空怯。黃庭堅看到這個毛病,指出“書家字中無筆,如禪家句中無眼”,認為“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他的運筆增加了上下提按動作,線條中段出現粗細起伏變化,然而這種用筆充滿了“意造”成分,處理不好,有做作感,因此,我就用碑學的方法去臨黃庭堅的作品,頂峰逆行,輔毫逸出,線條渾厚蒼茫,同時,行筆中增加些阻拒力量,竭力與爭,手不期顫而顫,造成線條的起伏變化。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碑學的點畫強調中段,提按起伏,跌宕舒展,兩端則不加修飾,處理不好,會缺“筋”。肥腴的話會因為不能靈動而顯得痴笨,瘦峭的話會因為沒有束骨而顯得霸悍。因此,為避免這種粗陋草率,我就用帖學的方法去臨碑版,使之細膩化,如《臨宋敬業造像》,起筆和收筆處稍帶鋒絲,體現了從筆畫到筆勢,再從筆勢到筆畫這以連續的書寫運動,並且在原先剛硬的線條中增加了靈動和嫵媚。臨金文也是同樣的例子。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碑帖結合的臨摹使我的書法風格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結體造形奇特,對比關係豐富,各種字體與書體的信息量激增。

沃興華:越往深走越不被人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