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公司一年做多少項目最“高效”?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文| 呂世明

稱霸暑期檔者的天下!

熬過慘淡的六月上半旬,面對即將到來的暑期檔,國內各家影視公司都已經厲兵秣馬,來籌備這場耗時近三個月的戰役,大家幾乎都把自己公司頭部或重要作品拿出來博弈。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國內電影市場從粗放發展過渡到細耕運作,產業鏈也開始逐步完善,各環節更為緊密的結合起來。但從大的方面,電影市場還是以製作、發行和宣傳三方面為主,國內所有影視相關企業其實都可以歸入這三個層面。

那麼隨著行業不斷進步,每個公司都應該上不封頂來做項目嗎?今天我們也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在國內一家影視公司每年操盤多少個項目最高效?

既不能散養也不能堆砌無效項目,發行公司每年6-12部最佳

對於普通觀眾他們並不完全瞭解影視行業的構成,但很多人還是知曉目前國內有所謂的幾大影視公司,譬如像萬達、光線、華誼兄弟、博納和樂視(暨樂創文娛)等,包括日前逐步崛起的影聯影業和以互聯網為依託的貓眼和阿里影業等。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不過這些公司本身極少自己直接去製作和拍攝影片,他們更像項目的召集者和控制方,更多是參與到影片的統籌、規劃和發行的工作之中,在更多時候是扮演號召人的角色。

這些本質趨於發行性質的公司每一年發行多少部影片是合適的呢?

首先不同的發行公司有不同的定位,每家公司的規模、人員配備和自身能力都不盡相同。

先看處於一線的公司,他們大體已經儲備足夠多的人員,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產品、物料和信息投遞到影城終端。

這些公司屬於瓶頸較小、具備可以在優勢檔期博弈和具備競爭力的公司。

該類公司往往都會提前半年乃至更長週期規劃項目,更願意把目光著眼於重點檔期。

目前國內主要的三個黃金檔期暨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半黃金檔期為傳統的賀歲檔加延展的元旦檔,除此之外,上半年的清明節、五一和端午節因為有個三天小長假,也算一個小的黃金檔期。

這樣看,國內目前有“三大一中三小”七個主要檔期

但一般極少有公司會把所有項目往這七個檔期去投遞,畢竟這樣要面臨的風險極高,能夠遇到更多同檔期的競爭對手。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從檔期分佈來看,去競爭至多兩個大當期的落位,再根據自身影片的特性去爭取賀歲檔&元旦檔的間隙,三個小檔期因為都處於上半年進口片集中的時段,也要有一個自身權衡的過程。

那麼在重點檔期落位的影片一般會有4-5部,其中大部分公司更傾向於將2部左右的頭部大片投入在黃金檔期,中量級影片投入到賀歲檔或元旦檔,小規模影片則更傾向於以口碑對拼上半年三個小黃金檔的進口片。

就發行週期來看,更合理的週期是45天到60天為一個週期,當然這是針對公司自己的重點影片,票房預估落點五千萬到二億左右的項目週期會縮短。

綜合大中小影片和發行週期來,處於第一陣列的發行公司應該依照自己項目的情況來調整發行策略,但大片2個月,中量級影片45天,小片、批片2周到一個月仍然是較好的頻出,對於這些發行公司,每年發行10部左右影片是最合理的。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但很多小公司是無法掌控太多的項目,其自身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每年2、3部影片深度參與和部分主控也是較為合理的方案。

但目前眾多的新的發行公司則要去面臨無片可發,接到項目需要做區域分片包乾的模式,同時部分公司也會出現堆砌數量和類似養生髮片模式,這對於公司長期的發展是不利的。

製片公司週期要以自身能力調劑,6/3/6為最黃金配比

國內目前主要的影片拍攝和製作已經基本可以做到完全的市場化,製作和拍攝一部商業院線影片基本都由專業的製片公司來完成,以往各個省市地區的製片廠已經不會以主導身份去參與影片的拍攝和製作。

比起2個月週期的發行工作,電影製作週期往往會相比更漫長,從製片(producer) 挖掘到中意的劇本開始,籌備和遴選導演和演員往往需要1-2個月的時間,影片前期的整體準備也要達到3-4個月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當然,我們會看到很多影片宣稱自己有3年乃至更長的籌備期,但事實證明,這樣項目長期不能推進,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項目本身有各種問題,在召集資金方面不具備對外部投資者的吸引力。

製作人本身對項目的眼光和敏銳度是製片公司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石,良好項目往往都會在半年之內從劇本成形到開始投入拍攝,過久的籌備期會使影片時效性大打折扣。

如果有良好和完備的籌備期,拍攝週期往往會控制到2-3個月左右,當然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一週拍一部電影也算是常態。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考慮到演員的檔期、拍攝場地和容易出現的各種意外狀況等等,拍攝和製作週期都已經被人為的拉長,主流商業電影以目前工業體系參考,太短的週期和太少的拍攝素材,會導致拍攝素材不夠最終剪輯使用,直接導致後期的補拍。

製作人對於一部電影整體掌控是最為主要的,他往往會在項目的最初入場,參與到籌備、拍攝和整體的後期製作之中去,從而避免因太長拍攝週期導致影片拍攝成本的提高。

後期製作則是對影片整體最關鍵的潤色工作,包括後期的剪輯、調色、配音配樂、特技扣影和諸多需要逐幀修改的影片。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目前全數字拍攝省去了很多轉化的過程,但數字圖像處理系統和數字特效系統仍然存在瓶頸,渲染過程漫長且費心,人工仍然不能被省略,一旦在後期製作方面時間縮水,最終影片呈現的質感就要大打折扣。

從膠片到數字雖然我們看起來簡化了拍攝的過程,但則更多延長了後期製作渲染的難度,這也是目前電影製片極難的平衡點 。

這樣看來,在一個優秀製作人的掌控下,一個製片公司推出一部成熟的影片往往需要6個月的籌備期、3個月的拍攝期和6個月的後期製作,也就是說一年半到兩年才是製片公司較為合理項目週期。

宣發公司多核多進程處理,謹記同競影片相互傾軋

通常我們都會講宣發一體化、宣發不分家,但目前具體到宣傳工作來看,更專業公司做起來往往都要比發行公司更具效果。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雖然我們提倡宣傳公司可以更早進入項目,更直接有效把影片宣傳點挖掘出來,但真正值得前期投入的項目也是各個影視公司的頭部作品,對於宣傳公司每年同樣只能碰到的一兩部頭部作品。

和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更傾向單線程的單核操作不同,宣傳公司則更容易在一個週期內籌備多個項目,只是需要把項目落實的週期做一個合理的安排。

通俗一點說,製片公司往往在一個固定週期只能去拍攝一部作品,發行公司同樣也只能在一個時期內去發行一部影片,但宣傳公司則可以通過多部門的合作在一個週期內以遞進的方式同時去推進多個項目,但需要有一個主次之分。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如果說發行公司的一個項目的週期以45天為佳,那麼宣傳公司的主要發力週期也差不多,大部分影片的宣傳重點週期都集中到影片上映前的兩週和影片上映一週內的口碑發酵,這樣才會更好的抓住並吸引觀眾,前期和和後期雖然依舊有其他工作,但這個時候已經可以抽調出人手負責其他項目的開機、定檔等工作。

除非是影片形成好足夠強的話題性和號召力,大部分影片後期的宣傳已經不由宣傳公司本身來決定了,觀眾自發的宣傳在目前看能效更大。

一般影片上映一週後,發行公司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推進,但宣傳公司的工作基本就告一段落了。

和發行公司對項目有主次之別一樣,對於不同影片宣傳公司同樣也有項目週期的長短,但總歸要比發行公司週期短了許多,以目前來看,10到15部是一個理想數值,這裡自然包含到3-4部在重點檔期的頭部作品,5-6部中量級衝擊影片,還有4-5部探求市場口味的作品。

當然,這還是隻是國內能力最強的一流宣發公司,他們更多會集中去接手和處理院線電影,目前也有很多的中小規模的宣發公司要去做非院線電影和部分重映電影的宣發工作,對於他們而言,接到項目已經不易,自己是沒有太多的權利和能力去選擇每一年去做多少項目。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探求目前國內影視公司每年的項目規模,其實是挖掘當下國內影視公司自身潛在能力最好的方式,目前大部分影視公司是缺乏良好的長期規劃,容易把籌碼都堵到一個週期之內,項目本身雖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但通過合理的安排,還是會有最終此消彼長的效果。

如何去平衡手下項目品質、票房和口碑呢?

可以這樣說,我們更願意看到以品質內容樹立行業口碑、以商業娛樂賺取利潤的良好產業形態出現。

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中国影视公司一年做多少项目最“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