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壺審架子,有人看壺晃蓋子,紫砂壺究竟怎麼看?

大家平時看壺,一般都只注意有形的地方,而對於壺形留下的空間,通常不太在意,而對於做壺人來說,壺留下空間的部分,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為 我們正是根據這部分空間的形狀來確定壺的曲線、部位佈置的。

有人看壺審架子,有人看壺晃蓋子,紫砂壺究竟怎麼看?

從前做壺人的泥凳(工作臺),都是面窗而置,以便於在做壺時觀察壺坯的剪影,看壺留下的空間部分。

老子云:三十輻共一轂(音[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 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 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 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中國人對於虛、無處的理解真是高妙。

有人看壺審架子,有人看壺晃蓋子,紫砂壺究竟怎麼看?

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還是把大亨仿古來舉例。在這張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實是“無”的地方的形狀,決定了這把壺的造型,這大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計白當黑”吧。

審美活動是有次序的,先看什麼,次看什麼,再看什麼。常看到購壺者抓起一把壺來,先搖口蓋緊松,再看嘴滴把在不在一線,而不先觀精神緊要處。要這樣挑壺,超市裡的金屬製品個個比紫砂壺好。

有人看壺審架子,有人看壺晃蓋子,紫砂壺究竟怎麼看?

紫砂壺本身的形態與結構,能展現給人們美好的視覺印象。這就需要遵循陶瓷造型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包括變化與和諧、對比與諧調、平衡與對稱、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力度與氣韻、安定與生動等。

著名紫砂藝人王寅春以擅長設計製作筋囊器為人稱道。他的半菊壺,從壺的菊蕾到壺蓋再延伸至壺體,順直挺拔的線條凸起了均勻等稱的菊瓣,令人聯想起秋日豔陽下怒放的菊花,心曠神怡。其成功的奧秘,就在於作者有意識地在造型的立面或平面上,有規律的橫向連續變化,從而產生了韻律美。而清代邵元祥制大壺讓人感到不舒服,就是因為其壺嘴太粗,顯得臃仲,與壺體的比例關係不相稱所致。

有人看壺審架子,有人看壺晃蓋子,紫砂壺究竟怎麼看?

我寫這篇文章的意思,不是說沒必要看口蓋鬆緊、嘴把一線,我想說的是,你每次玩壺只糾結於這些東西,那你永遠脫離不了商品壺的層次,永遠玩不來好壺,人的眼光看向哪裡,層次也就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