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這個淮南小城在古代為什麼能成為軍事重鎮?後來為什麼又衰落下去了?

耗電快

壽縣,古代叫作壽春,是淮河中游的一個要津,下屬的正陽關,是淮河、潁河、淠河的彙集處。在古代算是一個水利交通樞紐。

淮河西通河南南部,東到江蘇淮安、揚州。

潁河可通往安徽西北、河南東部。

淠河可通往安徽西南。

這樣的交通樞紐,在古代當然算是一個淮西要地。

壽春最輝煌的時候是楚國的首都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國遷都到壽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佔領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亡。

清朝民初發達的壽縣

清朝,壽州的河流運輸發達,正陽關征稅每年9萬多兩白銀;

道光二十年(1840年),設淮北督銷正陽關鹽釐總局,將淮鹽銷往大別山區南五縣(今六安、霍邱、固始、商城和潢川);

1907年,正陽關成立皖北商務總會,有江西、浙江、山西等15個省的會館,英、俄、德等外國公司也紛紛湧入,人口達5萬,成為淮西重鎮,被稱為小上海。

壽春的衰落是因為鐵路

安徽最早的京滬鐵路走的是蚌埠。鐵路興,則小水運衰落。壽春的淮河、潁河、淠河都不是太大的河,都是小水運。

民國時期安正鐵路落馬(安慶到壽縣正陽關的鐵路),直接導致了壽縣的沒落。

程小蘇《安慶舊影》記載:“公路局。猶憶民國元年(1912年)柏文蔚督皖,倡辦安慶至正陽關之鐵路,名安正鐵路,正招集股本,未幾柏去倪來,因而中止,此路若成,誠貫通皖北之大動脈也。”壽縣到首府安慶的鐵路被忽視,最終斷送安慶安徽首府的地位,省會成了合肥。安慶鐵路北上壽縣正陽關、阜陽去北京的線路方案,改為北上安徽省新省會合肥、蚌埠去北京。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這是歷史的趨勢,古代的軍事重鎮的一般在省與省的分界,或者是地勢險要處,而這正是經濟發展的劣勢,因為險要的地勢不利於交通的往來,必然要貧困下去。

舉個例子,如韶關,歷來為軍事重鎮,但現在是廣東省發展最差的地區之一。

又如徐州,歷來也是軍事重鎮,現在呢?屬於蘇北,比蘇南差了半個世紀。

又如襄陽,在宋元之際的重要性就不用說了,現在呢,在湖北省也是不靠前的。

又如揚州,不僅是軍事重鎮,歷史上還是繁華之地,現在呢?由於位於蘇北,遠遠比不上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