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內容 | Ethan

排版 | Ethan

也就在前幾天,我收到了這樣一條來自家長的留言:“如今孩子的教育成了大問題,前些年裡還好,學校、老師為了生源,都還盡職盡責,而現在就不一樣了,生源逐步穩定,老師不如以前上心,想要成才,一靠孩子自己天賦,二得靠家長;可是現在的教育大背景與我們當初讀書的時候又大不相同,加上工作又忙,實在是有心無力...”

一番話看下來,確實不無道理,關於生源與學校這方面,如今現象是僧多粥少,也怪不得學校如此有恃無恐,可是在我看來,人們意識到,教育不能只靠學校,這種情況就一定是壞事嗎,我們犯得著為此捶胸頓足嗎?

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我的棍棒“成才”路

讓我的時間軸倒退十幾年,回到我小學畢業那年,那時上初中靠的是學區,我父親跟現如今絕大多數家長一樣,極為重視我的教育問題,他費了很大勁,讓我得以去到當地最好的初中上學;

初升高,恰逢當地的省屬重點高中擴招,我也不負父親期望,通過學校提前統考,順利被錄取,當時錄取通知下來,我還記著不苟言笑的父親,在飯桌上向親戚朋友打電話時笑開了花的模樣;

是的,之後也是一樣,我總是抱著不能辜負父親的想法,在他的安排下,讀著由他為我挑選的工科專業,按部就班的進行下去;畢業季,極為艱難卻又陰差陽錯的被我所就讀專業的國內龍頭企業、中國最大的現代裝備製造業集團——上海電氣錄取,開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技術工程師”,我的師父、組裡的前輩們都是90年代的大學生,同輩的師兄們,或畢業於上交大,或畢業於哈工大,都是極其優秀的夥伴,這一次,不僅是我父親,家裡所有的親朋,都覺的這在老家是可以光耀門楣的事。

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 可是,一個月前,我辭職了,毫無興趣的工作,讓我身心俱疲。

一直以來,我都揹負著嚴父的高期望,這使得我難以喘息,甚至早早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沒了興趣,我便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課堂上看小說,偷摸上網玩遊戲,只要不被發現與最後拿出一個讓父親滿意的成績即可。

直到高考選專業那一刻,父親問我喜歡什麼,要讀什麼專業,我回想了這十幾年的求學生涯,我茫然了,我腦子裡一團糟,除了看過的幾十本網絡小說與幾個網絡遊戲,好像就不剩下什麼了,哦,就連當時那些大熱的遊戲,現在也都已經退出時代舞臺,泯然於眾,我看著那堆厚厚的“語數外物化生”教材,說,“爸,我不知道,你幫我選吧...”

這是我迄今為止依然後悔的地方,我爸選了一個在他看來,最穩妥的工科,然後,大學4年,我更是將應試教育的精髓給發揮到了極致:應付考試。作為一個學生,對學習都喪失了興趣,還不悲哀麼。其實,何止是大學,從中小學開始,一直到一個月前辭職這段時間,

不是一直都在應付麼,應對家人,應付我父親,應付我自己。

我父親這般的,不就是國內眾多家長教育觀念的一個縮影。成功的家長易把成功歸功於人生前20年的奮鬥;失意的家長易把失意歸咎於“沒抓好教育”、“沒考上名校”等等。而這便導致了家長普遍對自己不滿意,越是對自己不滿便越期望有個令自己滿意的孩子。家長把自己與孩子捆綁得更緊,孩子成功家長便喜悅,孩子受挫家長則痛苦。感同身受,家長反應能不大嗎?

我眼中的當代學生成才路

何至於此,我時常在反思,我的人生軌跡為何不可控的發生了偏轉,原因有很多:棍棒教育、傳統思想、喪失興趣,丟失視野...而對比當代青少年,我發現我最羨慕他們的,是他們如今可獲取的視野吧,因為視野的侷限,我感知不到外邊五花八門的事件與飛速發展的社會,我沒有其它興趣,平日裡接觸的不是教材,便是閒書,我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都不知道,就更別談未來幾年的趨勢了。

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 半個月前,我來到了國內一家創新教育機構,在這裡,我找到了失去已久的東西。

這家機構叫齒輪梨,第一次見到齒輪梨創始人大梨老師,他的那句話讓我當即做出了選擇,飛回上海立刻離職,一定要加入這個機構。

“我們為什麼做STEAM教育?並不僅是因為政策吹風或是資本鼓動,而是STEAM 真的讓人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希望: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直接性講述,而是可以迴歸到學習與探索,一切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化的項目制探究,並讓習得知識落到實處,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設計思維,創新意識等多方面能力。這也是溫柔改變填鴨式教育的期望。”

當然,齒輪梨吸引我的,還有他標榜的STED創新理念和永不妥協的教育情懷,以及這裡的每個夥伴都在為能讓更多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努力。在這裡,我找到了另一種方式修補我成長的遺憾,那就是讓現在的孩子能獲得更好的適應能力更從容的面對未來世界。

所有人知道傳統應試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給孩子帶來更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去發現和彌補被家長所忽視的地方,而這正是齒輪梨在做的事情。

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 這兩年,國內的教育也迎來巨大的突破與變革。

➤2016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與創新意識,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具備重視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會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的素養。這也是我國未來5年科技創新的系統謀劃和前瞻佈局,是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

➤2017年2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2017年工作要點》,表明積極探索新理念新方式,持續關注STEM教育和創客等對中小學教育,課程發展的影響。

➤2017年3月教育部出臺《中國STEAM教育發展報告》,分析了我國科技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分享取得的成果和案例,展望未來的發展並提出相應策略,從而有效指導我國STEAM教育健康、卓越地發展。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要求我國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編程教育等課程,完善相關課程體系。

除國家教育部頻頻發文外,各省市也都相繼出臺了政策性文件來積極推動STEAM教育行業的發展,助力行業度過當前尚未成熟的成長階段。

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歐美國家的許多學校都設有創客課程,開設創客空間,為學生基於創造的學習提供了環境、資源和機會。而在國內的高校,也逐漸出現了創客教育的身影。比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都組建了創客實驗室和團體;一些中小學,如浙江溫州中學、北京中學也分別搭建創客平臺並開設相關課程。

近日舉行的“網易QI大會”上,iTutorGroup COO湯崢嶸分享的演講中也提出,當今時代,每個人都能感知到三個明顯變化,分別是知識爆炸、時間碎片化和AI普及化。未來的教育,學生要掌握的絕不是依靠“死記硬背”的傳統方法,而該是圍繞“創新力、溝通力、思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領導力”這五項能力去提升。過去單純為考試而學習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無法滿足當代人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

同時,目前大熱的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的密度與高度。目前全球AI人才存量僅僅30萬,而市場需求卻在百萬起步。關於人才儲備方面,美國有關高校數量多達168所,加拿大、中國、英國、印度的高校數量分別為22、20、20、18所,把美國稱為全球AI人才儲備最完善的國家一點都不誇張,為了彌補短板,我國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STEM教育,但即便如此,沒有幾年的時間,這套教育體系也建立不起來。

那這幾年怎麼辦,在教育理念慢慢開始變革與過渡的過程中,對正值最佳受教年紀的青少年來說,我們是否有必要,抓住這幾年的空窗期,而為孩子獲取值得受用一生的軟實力呢?歐美國家實行STEAM教育已經多年,為他們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如比爾蓋茨、喬布斯從小都接受過STEM教育,他們現有的成就,和從小接觸創客教育而培養起的工程思維有莫大關係。

畢業多年,我最羨慕的還是現在的孩子

齒輪梨也一直在努力的為教育創新做點事兒,深圳市多所學校如BCIS、SWIS、龍華外國語學校、南山第二外國語學校、深圳美術學校等都有接受過齒輪梨提供的創客教育服務,從這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創客教育必將是大勢所趨,如今的中國,正在一步步趕上那些曾經落下的路程,這種最先由美國提出的創新教育理念,也在全國迅速的普及。而齒輪梨也不負眾望,在STEAM的基礎上,研發了STED創客教育體系,並獲得CEEIA(國家教育部主管)頒發的“中國優秀創造教育課程體系”。齒輪梨一直再努力打造更適合中國學生的STEAM課程,這一切都為了更好的教育。

正因為走錯了路,我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所以,我很羨慕當代的學生,他們恰好趕上了最適合他們的教育,他們會有最發散的思維,與最開闊的視野,他們將選擇他們喜歡的事業,並一路堅持下去,實現自我價值

END

面對教育我們從不妥協

We Never Compromise In Face Of Educ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