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雄是被關羽斬殺的嗎,歷史上真有華雄嗎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很多,而裡面的一個情節——關羽溫酒斬華雄。寫得太好太經典了,經典到沒看過三國的人也聽過吧!


華雄是被關羽斬殺的嗎,歷史上真有華雄嗎

“威震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咚咚。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情節。眾所周知,演義就是小說,寫得好呢,才有人看。進行一些藝術加工很正常,相信大家也略有所聞了吧,在反董卓聯盟的所謂十八路諸侯那是演義的說法,那次公孫贊可沒去湊熱鬧,而劉備那時在公孫贊那住,試問老大都沒去,關二哥自己跑去湊熱鬧?就算去了,那時名不見經傳的他不被當敵方間諜?關羽初戰告捷,斬殺不可一世的董卓猛將華雄,名震諸侯。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華雄此人?他是不是被關羽斬殺呢?

華雄確實是董卓帳下都督,《三國志》有華雄此人。盧弼的《三國志》引潘眉言:《廣韻》二九葉引《吳志·孫堅傳》有(卓)都督葉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誤。因為葉與華繁體字很像,很可能是誤記。華雄其實應該是葉雄。據《資治通鑑·卷第六十》“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胡三省注“梟,古堯反。華,戶化反。”與今本《三國志》相同,胡三省為華字注音,華字應該是對的。又《資治通鑑音注·卷第二百八》胡注為“葉,舊音攝,後音木葉之葉。吳志孫晧傳有都尉葉雄。”這裡說的和《廣韻》不一樣,兩者有一誤記?又或者另有都督葉雄?


華雄是被關羽斬殺的嗎,歷史上真有華雄嗎

《三國志》記載,初平二年(191年),孫堅伐討董卓,不料被董卓戰將徐榮擊敗,孫堅潰圍而出。之後,孫堅一路收集散兵,進佔太谷陽人,伺機再戰。董卓得知後,派部將、東郡太守胡軫率步騎兵五千迎擊。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其餘步騎將校都督者甚眾”,華雄就是其中一個都督。胡軫是主將,他性急,宣言:“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青綬”,佩系官印的青色絲帶,指代佩帶官印的人。諸將聽到他說這樣的話,心中很不快,很厭惡他。部隊行到廣城,天已經很晚了,人馬勞累,應該駐軍休息,但諸將因為“惡憚”胡軫,不想要他打勝仗,就揚言:“陽人城中賊已走,當追尋之,不然失之矣。”於是胡軫連夜行軍,到了陽人城下,城中防守十分嚴密,不能偷襲,將士飢渴,人馬疲乏,“又無塹壘,釋甲休息”。這時,呂布等將又放出謠言:“城中賊出來”,夜裡軍眾不明真假,擾亂奔逃,丟甲棄馬,不戰自亂,孫堅乘勢出城大破胡軫軍,斬殺其帳下都督華(葉)雄。《後漢書·董卓傳》也有:“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

華雄只是董卓帳下一個小都督而已,不是什麼大將,華雄是死於孫堅部隊之手(也不一定是孫堅親自斬殺),不是被關羽斬殺。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資治通鑑的作者是司馬光 。這兩本書都是史學經典,相信這二位治學嚴謹的作者不會老夫聊發少年狂吧,把史學當兒戲! 那時候呢,孫堅是反董卓聯盟的先鋒。由他去碰華雄那是很合理的了。再看後來董卓知道孫堅病死的消息——“董卓在長安,聞孫堅已死,乃曰:‘吾除卻一心腹之患也!’問:‘其子年幾歲矣?’或答曰十七歲,卓遂不以為意。自此愈加驕橫,自號為‘尚父’…”董卓當時有呂布這樣的猛將在側,而且孫堅在江南,他在長安,還要視孫堅為“心腹之患”,孫堅死了還要打聽他的兒子是否成人。


華雄是被關羽斬殺的嗎,歷史上真有華雄嗎​可見孫堅的勇猛給董卓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為了突出關羽英武而安排了溫酒斬華雄這一幕。

在歷史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殺。孫堅破釜沉舟,終於把華雄擊敗,並斬殺華雄。之後孫堅在被董卓焚燬的洛陽廢墟上勵精圖治,重振洛陽,乃是對漢朝鞠躬盡瘁的有功之臣,把斬華雄的功勞給關羽實在是對孫堅的不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