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城裡圓安居夢 西安超50萬人完成回遷安置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作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北最大的區域中心城市,西安與國內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是,這個城市裡一度擁有堪稱全國最多的城中村。自2007年啟動大規模的城改工作以來,城中村的數量銳減,但剩下的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現在依然還居住在裡面的人們,有不少都是中低收入者。

古都城里圆安居梦 西安超50万人完成回迁安置

採光差通風差 吃喝拉撒睡都在一間房 十歲女孩夢想有個不怕風吹雨淋的家

早晨七點半,十歲的女兒已經去學校了,王靜準備送兒子去幼兒園。出發時,她還拎著一大袋包裹,因為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後,王靜就得趕去早市擺攤了。

王靜家所在的龍首西南社區,位於西安城區北部,距離市中心鐘樓僅三公里。但就在繁華大街的背後,隱藏著這片破舊的樓房。這些房子大多建於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違法建築多,樓間距離短,安全隱患大,居住條件十分簡陋。住在這裡的居民,大多是像王靜一樣的中低收入者。

王靜的丈夫在甘肅平涼打工,由於沒有文化和技能,收入不穩定,這四個月來只給家裡寄來了2000塊錢。為了補貼家用,王靜和鄰居合夥,在市場上擺起了這個攤位。

八點的早市人頭攢動,王靜忙得不可開交。

一個多小時後,早市休市,但她們還要轉移到另一個市場繼續吆喝。

中午,趁著客流不多,王靜拿出家裡帶來的饃,就著開水,在街邊吃起了午餐。

西安市蓮湖區龍首西南社區居民王靜:涼了就湊合吃點。等到下午把孩子接回家了,再簡單做一點吧 。

由於本錢不多,每天下午,王靜都必須收攤去進貨,因此擺攤的時間比別人少了很多。這一天下來,她和鄰居每人賺到了40塊錢。由於丈夫不在家,週末兩天她都得在家照顧孩子,一個月下來,收入也就七八百元。

王靜的家,就在這條逼仄的巷子裡面。這間十來平米的屋子,是這個家的全部。客廳、餐廳、臥室,甚至浴室都在這裡。

王靜 :我們這麼多年,從我記事起就沒有廁所,都是公共廁所,而且沒有在我們院子裡邊,是在馬路上面上廁所。像夏天咱們每天要衝澡,我們就沒有辦法沖澡,就自己拿個洗臉盆,或者比洗臉盆稍微大一點的盆,就還在家裡面洗。就這一間房子,說的很難聽的話,那就是吃喝拉撒睡就是這一間房子。

家裡沒有廚房,王靜只好在門外這條狹窄的走廊上搭起了灶臺。在這裡做飯,冬天冷、夏天曬,下雨要打傘。下雨的時候不僅做飯麻煩,而且屋子裡也會四處漏雨,她和孩子們只能大盆套著小盆地接雨度日。

事實上,二樓這間房子,是叔叔家借給王靜暫住的。這棟四十年的老房子共有上下兩層,王靜自己的家在一樓,還是父母留給她的。一樓的家被四周的貼面樓包圍,因此既不通風又不見光。房間內終日陰暗潮溼,牆壁都是溼漉漉的。但叔叔家經濟條件也不寬裕,為了多一份收入,他們已經把二樓的房子租出去了,因此王靜和孩子們過幾天還得搬回一樓。

王靜:我在一樓的衣櫃就潮到已經全部就腐爛掉了,就特別潮。然後我們老大那個女兒,就是用這個爛櫃子就她支了一個床,就在這裡。我們老大在這睡了3年。晚上蓋被都是溼的,都是潮的,特別潮。

過去,王靜夫妻倆在飯店工作,日子不寬裕,但還算過得去。可前幾年父母相繼得了重病,為了給老人治病,夫妻倆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為了能夠攢錢改善家裡的居住條件,這些年王靜在生活上是能省則省。3歲的兒子最羨慕的,就是別的小朋友家裡有電視機。對於孩子,王靜心裡滿滿的愧疚。

家裡沒有書桌,女兒陳運欣只能在茶几上寫作業。彎腰學習久了,背都有點疼。但是陳運欣沒有讓母親失望,儘管沒有好的學習環境,儘管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上各種輔導班,她的成績依然在班裡名列前茅。十歲的她,心中已經有一個十分清晰的夢想,那就是好好學習,長大後讓家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王靜女兒陳運欣:我理想中的家,是樓房,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有一個廚房,這樣媽媽做飯就不會在外面做飯,夏天不會那麼熱,冬天不會那麼冷。

每月租金170元 西安困難群眾住進兩室一廳公租房

劉建菊的家是這排工棚最邊上的一間,面積不到三十平米。雖然牆面經過刷新,但卻依然掩蓋不住屋子年久失修的滄桑。

西安市灞橋區慶華社區居民劉建菊:這牆皮掉的,把紙揭開就長這麼大的窟窿,那天正睡覺呢,砸到我身上了,這底下全是灰。然後拿個圖釘拿紙先遮住,它起碼掉它有個過程。

劉建菊女兒官姝貞: 潮,會有老鼠,潮蟲都有。

如今母女倆都擠在這一間臥室裡,母親睡沙發,女兒睡床。其實家裡還有一間小臥室,不過因為漏雨,已經沒法住人了。

劉建菊家門口,原本有個配套的廚房。但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在風雨中倒塌。劉建菊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自己這個年代同樣久遠的家,到底還能住多久?

為了能夠多攢點錢,不能幹重活的劉建菊,仍然找了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慶華社區的這片老工棚,還住著326戶工人。這裡沒有自來水入戶,用的還是公共廁所,生活十分不便。幸運的是,2018年,慶華社區的工棚區已經被政府列入拆遷計劃。根據計劃,慶華社區將在工棚區原址新建居民樓,現有居民可以用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新房。針對家庭困難的居民,政府也將保障他們在拆遷後住有所居。

西安市城改辦棚戶區工作處負責人司顯輝: 對於確實困難的群眾,我們在過渡期內,視情提供公租房和廉租房用於群眾過渡。

同樣的好消息,也傳到了王靜家所在的龍首西南社區,這裡也已經被列入了改造計劃,具體的改造方案正在制定中。對於王靜來說,幸福安居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而為了圓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眼下在西安,除了拆遷,政府就還通過公租房、廉租房等形式,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難題。這是位於西安市區北郊的一個小區,78歲的李健民,剛剛以每個月170元的租金租住到這裡。這天,李健民夫婦正陪著兒子,在小區裡玩耍。

李健民的兒子李捷,今年已經25歲了。可他在4個月大時,在家門口被醉漢打傷,尚未發育好的頭蓋骨,被打出兩道永久性裂縫和一個缺口。從此,李捷的思維能力受到很大影響,走路腿腳不便。這個飛來橫禍,成了李健民一家永遠的痛。為了鍛鍊兒子的手腳和思維,李健民省吃儉用,給孩子買了遙控飛機和電腦,用來鍛鍊兒子的手腦靈活度。

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社區居民李健民:寧願少吃一口飯,自己少吃一口飯來供他。

李健民的妻子宗玉曉今年也已是花甲之年,她的腦部也受過傷,導致精神不正常,記憶力缺失。78歲的李健民身體也不好,一家三口都是低保戶。4個月前,李健民一家搬進了這個嶄新的公租房,如今看著自己兩室一廳的新家,他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李健民過去的家位於三學街社區,地處西安古城內,緊鄰著名景區碑林和明城牆,這裡曾是西安城最重要的居民區之一。如今,雖然市中心的地理座標沒有變,但與幾十米外的熱鬧街市相比,這裡早已難掩落寞與惆悵。房子低矮破舊,密度極高。

李健民:我在這住了有70多年了,我今年78歲了,我生在這個巷子裡邊,一直在這。

穿過幽深狹窄的小巷,我們來到了李健民曾經的家。這套房子還是李健民父親留下來的,李健民也說不清房子建造的具體時間。位於二樓的這兩個房間,共計三十多平米,就是一家三口曾經的棲身之處。這個年代久遠的房子,四周的牆皮已經脫落得不像樣了,牆面發黑。同樣沒有廁所,沒有浴室。為了解決洗澡問題,李健民在樓頂搭建了一個澡堂,還自制了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但是沒有太陽就洗不成了。

隨著李健民和老伴兒的年齡越來越大,住在這個老房子裡的麻煩越來越多。2017年,眼看房子漏雨、開裂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三學街社區的幫助下,李健民一家搬進了公租房。

曾經一個月只能收入1000多元,如今安置回遷得4套房子 生活大變樣

如今,西安市正在大力建設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將土地優先供應給保障房。為了解決保障房的資金問題,西安市積極爭取上級政府投資補助,使用部分土地出讓金和住房公積金用於保障房建設;政府還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預保障房建設,近五年來,全市竣工分配保障房13.5萬套,共計1000多萬平米。此外,政府還統購社會房源,長期租賃閒置房源,用於保障中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

今天,西安市高新區創匯社區包下了這個劇院,舉辦回遷安置選房大會。正在抽籤選房的人叫衛全勞,前天他已經選了2套房子,今天還要再抽2套房子。

衛全勞所在的羊村,是西安市區西南郊的一個城中村。幾年前羊村等幾個城中村開始拆遷改造,村民們被集中回遷到創匯社區。如今這裡已是高樓林立,綠樹成蔭,還配套了幼兒園和中小學。雖然還沒有領到新家的鑰匙,但走在漂亮的小區裡,衛全勞已經感受到了新生活的美好。

拆遷以前,衛全勞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做泥瓦工,一個月只能賺一千多塊錢,還要供2個孩子讀書,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是村裡的貧困戶。村裡拆遷後,衛全勞一家的生活立刻得到了改善。

西安市高新區創匯社區居民衛全勞:把我村的樓拆掉,一年過渡費給四萬塊錢,現在租的房子,一年租金就是六千塊錢差不多。

衛全勞一家正在憧憬著新家的模樣,而在西安,很多和他一樣的城中村裡的中低收入者,已經過上了安居新生活。西安市自從2007年啟動大規模城市改造以來,已經完成50餘萬人的回遷安置。

眼下,在西安市三環以內及沿線仍然還有“城中村”121個,大部分處於高樓的包圍中。這裡面有不少都是中低收入人群,安居樂業,是他們最基礎、最現實的需求。百姓的煩惱,也是政府的心頭事。除了常規的建房回遷安置,西安市還推出了三種貨幣化安置的辦法:一是將貨幣直接補償給被徵收人;二是政府徵收土地後,購買商品住房安置被徵收人;三是政府通過搭建平臺或預訂服務,提供優惠房源供被徵收人選購。眼下,西安共完成貨幣化安置11.04萬套。

西安市城改辦棚戶區工作處負責人司顯輝: 針對現有住房面積比較小的困難群眾,我們在安置的時候按照套內建築面積不少於40平米,用於安置群眾,對他原有的面積採取產權調換,超出部分只收取建設成本。

【半小時觀察】住有所居 提升百姓獲得感

在我國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設中,住房保障無疑是熱度極高的一個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是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要落實十九大報告部署的這個任務,需要資金投入力度的持續加大,配套政策的不斷完善,形成一個對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保障體系。一磚一瓦築起的不僅是為低收入人群遮風擋雨的房子,更將凝聚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