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場迎來轉折期 行情迴歸理性還是逆勢上揚?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近期國儲玉米拍賣常態化進行,其中6 月份國儲拍賣仍以每週 800 萬噸的高投放量推進,麥收來臨華北餘糧出貨積極,市場供應處於寬鬆態勢,而養殖業不景氣,飼料需求低迷,深加工企業用量有限,需求端相對不足,在市場供大於求的格局下玉米現貨繼續偏弱調整行情。

據統計,截止5月31日當週臨儲拍賣交易數量392萬噸,成交242萬噸,成交率61.75%,成交率環比下降10%,最高價1700元/噸,最低1350元/噸,均價1497.97元/噸。其中拍賣14年玉米241萬噸,成交165萬噸,成交率68.54%;2015年玉米151萬噸,成交77萬噸,成交率50.92%。

截至5月底,今年臨儲玉米拍賣共計投放近5671萬噸,成交總量約3829萬噸,成交率約67.5%。相比2017年而言,5月底臨儲玉米成交量就已佔2017年臨儲玉米拍賣成交總量的66.6%,拍賣節奏明顯提前,並且優質玉米高溢價情況延續,且溢價幅度有繼續提高的趨勢。

同時要注意的是,臨儲玉米總出庫不足三成,今年貿易主體入市比例較高,從6月中下旬開始前期拍賣糧源將陸續進入出庫截止期,下游消費持續低迷,貿易主體兌現壓力加大,後期陳糧出庫節奏加快的壓力將更加凸顯。

2017年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玉米種植效益凸顯,雖然政策鼓勵2018年種植結構的進一步調減玉米麵積,但因大豆單產明顯低於玉米,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成本都略有上漲,售糧階段的便利性,種植戶改種大豆積極性不高,多方研究機構調研顯示今年東北產區玉米播種面積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不過4月下旬以來,受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和大風天氣較多等因素影響,給春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促使東北黑龍江、遼寧特別是吉林地區出現旱情,並一度影響新季玉米播種、出苗及生長進度。接著5月22日開始東北地區普降大雨對大部分地區旱情緩解,但旱情重災區吉林白城、四平部分地區雨量相對有限,其旱情依舊較重。

5月下旬東北再次迎來大雨令旱情再度緩解。東北春播已經基本結束,春播玉米的出苗率整體達到5成以上,相比往年出苗率仍不太理想,或對後期產量形成有影響,但具體能否造成減產還需持續關注。

華北地區正處於麥收期,新季小麥上市量有所增加,但由於今年各收購主體收購心態相對謹慎,多等待整體託市啟動的指引。夏玉米已陸續開始播種,從夏糧及秋糧種植意向來看,整體玉米播種面積保持穩定,基本與去年持平,除化肥略漲之外,其他種植成本方面相對穩定。

進入5月下旬以來,由於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陰雨天頻發,導致了新小麥出現生芽、黴變等問題,芽麥的價格較為低廉,且能夠用於禽料生產加工。受芽麥替代影響,部分飼企備貨玉米需求有些降低。

5月上旬中美貿易戰緩和,進口高粱反傾銷關稅取消,解禁後進口高粱價格出現了明顯的回調。業內預計7月份進口高粱訂單將加大到港量。然而5月底貿易戰又起分端,美國白宮表示,將於6月15日公佈關稅稅率為25%的最終中國進口商品清單。

飼料養殖方面:今年年初以來豬價快速下探,養殖利潤持續虧損,進入5月份,生豬價格跌幅逐漸收窄並趨於穩定。隨氣溫逐漸升高,肉類消費逐漸進入夏季模式,生豬市場整體供過於求的格局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豬價仍缺乏明顯上漲的基礎。

玉米深加工方面:2017年高利潤刺激深加工行業開工率持續高位,今年深加工企業雖然開工率維持高位運行,但下游產品的消費均處於淡季,原料成本同比偏高,限制深加工產品提價空間,企業整體銷售遲緩,庫存壓力仍存,基本按需採購原料玉米,國內玉米消費增幅進一步受限。

不過由於國家政策鼓勵玉米工業消費,主產區玉米深加工,尤其是燃料乙醇產能擴張的非常迅速,後期對玉米的需求可能大幅增加。國內玉米消費總量將繼續提高,將對玉米現貨價格形成重大利好。

綜上來看,進入6月份2015年糧源將成為拍賣主力,而臨儲玉米成交規模大但出庫總量低,後期出庫集中體現,華北新麥陸續上市及進口穀物的替代效應增加,同時高粱反傾銷終止,進口高粱將增加,飼料需求的恢復遲緩,短時玉米行情持續承壓。

不過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張迅速,新季玉米種植成本提高,臨儲玉米拍賣底價抬升,下方空間預計不大。在新季玉米產不足需的大前提下,本年度玉米現貨價格上行大趨勢暫時不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