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比,這類人群的“幸福感”最強

最近央視播報了一組統計大數據,顯示中國“幸福感”最強的人群更多的集中於二三線城市,而非收入和房價齊高的一線城市。而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也是來自於三線城市,倒是那些城市規模更大的二線、一線城市人群的收入信心明顯偏弱,對未來收入增長的壓力感更大一些。

統計數據顯示,“幸福感”與收入並不成正相關,那些家庭年收入在12萬至20萬的人群幸福感相對最高,達到53.2%。而幸福感偏低的,甚至有些焦慮的群體是家庭年收入在100萬以上的那些人。而且,財富水平僅是衡量“幸福感”的第三大標準,健康和家庭和睦排是排在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

我們分析具體原因不難發現,“幸福感”的來源,更多是比較的結果。健康和家庭和睦的比較難已量化,只要說真話就可以比較。而家庭收支的現實,是可以做具體研究的。

通過對比,這類人群的“幸福感”最強

在中國,年收入在12至20萬的家庭群體,主要是一些具有固定工作和良好社會福利保障的人群。他們通常是工作和收入都很穩定,且安全有保障和可預期的,主要人群為雙職工家庭,如國企員工、事業單位、公務員、各類企業的中高層職業管理人員等,另外他們通常不會受到戶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正因如此,他們在家庭的日常支出上可以更有計劃,更固定,更滿足於與之前收入和支出的對比。同時,他們的家庭綜合收入水平是高於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

如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以三口至四口之家為例子,中國居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不過在7.8萬至10.4萬之間。因此在與普通大眾的比較時,他們可以得到很好的心理滿足,自然要更具“幸福感”。如與同等工作和居住的群體相比較,有房有車,家庭總資產超百萬,定期旅遊,吃喝不愁等等。

但年收入在100萬以上的家庭群體則不然,他們的收入通常是並不固定,時多時少,跳躍性極大,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等特點。他們多是私營企業主、中大型商戶、企業高層負責人、創業擴張期的企業家等。這個群體努力的方向也不是一個固定的資產數字,而是更有野心和夢想。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家庭收入就會面臨較大的調整風險,甚至有抵押負債的可能。

這類人群不會計較資產百萬或是千萬的這種數字顯示,更不會把有房有車當成成就,而是在他們這個群體的比較交流中,希望獲得更多合作機會,以滿足自己的事業野心,實現人生夢想。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中城市的家庭年收入在100萬以上的還是很多的。

最近中國證監會處罰廈門北八道公司非法操縱股市一案,罰金高達55億。這就是一個例子。如果不是這次新聞報道,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名不見經傳的私人公司可以操縱百億千億的資產交易。可中國這類的高資產的個人和家庭還有很多,幾千萬,甚至上億,數幾十億的大有人在,但他們確實不能說有最強的“幸福感”。

我們再從另一組對比來看。最近北京的二手房成交均價已經下跌了15%,什麼概念呢?就是終於跌破每平米6萬元了。東北省會城市長春的新房均價不過8200元左右,二手房不過7800元,與北京相比相差7倍多,這就是中國一線大城市與二三線城市之間的房價差異。

二手房,最大的特點是位置好,根據統計,北京二手房的戶均成交價在400萬左右的最多,也就是70平米戶型最受市場青睞。400萬,如果按家庭年收入在12萬至20萬來計算,要省吃儉用的積累20年到40年才能買得起。這還是房產裸價,如果是貸款200萬再加上200萬的利息呢?那就再多加上10年時間。假如年輕小夫妻新婚買房,那麼要等他們的孩子20歲之後才能真正擁有房屋的全部產權。

可同樣的家庭收入要是在長春呢,5年到10年就可以全款買房了,如有一定的積蓄和父母贊助,那新婚小夫妻還沒等孩子上小學,就已經實現完全的有房有車無貸款了。

如此比較,就不難理解為何二三線城市的中產家庭“幸福感”最強,而一線大城市的人們更為焦慮了。同時,也能比較客觀的說明中國城市大齡未婚人口持續增加的原因,不是他們不想結婚生子,實在了是現實不准許他們揹負太重的生活負擔。

文/三尺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