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戰列艦和戰巡的區別是什麼?

-Travel-

19世紀80年代,一些海軍軍工技術有了重大的進展,譬如更強勁的動力系統、堅硬的裝甲板還有高射速的火炮等。原本用於海上護衛和巡邏的巡洋艦逐漸也可以參與主力艦隊之間的火炮對抗,頗有向戰列艦靠攏的趨勢。作為海軍老大哥的英國海軍在這一時期有相當多的裝甲巡洋艦,並且不僅航速比較快,火炮的威力也逐漸在強化,防護更完善。

時間來到20世紀。一戰前到一戰,這一時期已經有了戰巡,其突出的特徵是:一,火力水平同正規主力艦,也就是戰列艦幾乎一致。二,其動力要比戰列艦更優良,不過受制於當時有限的技術水平,航速優勢並不是非常明顯。三,動力強勁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犧牲了部分裝甲厚度。後來一系列的海軍規制條約則將戰列艦的極限航速卡在23節上下。此時的戰巡的航速一般都在29節及以上,普通的巡洋艦的航速大抵也是30節至34節,此時為了能與依靠航速避開戰列艦的巡洋艦對抗而佔有相當大優勢,戰巡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戰巡的火炮夠強,足以參加正規戰艦之間的對抗,但是由於其皮薄脆弱,並不會佔多少便宜。就拿“胡德”號來說,雖然不排除“俾斯麥”號的攻擊有運氣成分在裡面,但是“胡德”號的的確確是裝甲薄弱而致使“俾斯麥”號的炮彈落入高炮彈藥庫而引發了連鎖反應。

戰巡這一在戰場上生存力貧弱的問題最終被高速戰列艦的出現而最終被解決。實際上,無論是高速戰列艦還是戰巡,其目的都是希望將主力艦的重火力、高防護同巡洋艦的機動性結合在一起。原先受制於技術,高防護與快速度“不可得兼”,發展出了戰巡這條線路。而隨著技術的逐步進步,追求高航速所需的動力裝置同厚重完善的裝甲保護可以兼容到一起了。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衣阿華”級,艦體主要裝甲區厚度312毫米,還帶有19°傾角;但同時,她的最高航速31節。

高速戰列艦克服了戰巡防護不足的弊病,成為二戰前後一段時間的主流設計,儘管此時戰列艦的地位已經被航母所撼動了。


霹靂火軍事

高速戰列艦,設計有足夠的火力和裝甲,能與敵方戰列艦進行長時間的對射。而戰列巡洋艦,則是靠犧牲裝甲防護能力,來換取較高的航速。

長門級戰列艦,在建成時是當時速度最快的

高速戰列艦,是一種在不減弱裝甲防護能力和火力的前提下,儘可能提高航行速度的戰列艦。因為大多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出現的無畏型戰列艦的設計航速均相當低,因此高速戰列艦這個詞彙即是用以形容以提高航速為主要目標的戰列艦。除參與普通作戰外,高速戰列艦還可以憑藉較高的航行速度,來執行更多種類的任務。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而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列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方面,與當時的戰列艦相近。但是一般裝甲都比較薄弱(與戰列艦相比),以換取更高的航速。這種艦艇,在遇到敵方巡洋艦時,可以將其消滅。但是遇到對方戰列艦時,通常裝甲是難以承受後者打擊的。

高速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在於。高速戰列艦設計有足夠的火力與裝甲,能在戰鬥中與敵方戰列艦進行較長時間的對射。而戰列巡洋艦,則是以犧牲裝甲防護來達到較高的航速。所以缺乏與戰列艦長時間對射的能力。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高速戰列艦,並不像戰列巡洋艦一樣,成為被海軍採納的正式稱呼。另外,高速戰列艦在各國海軍官方文件上,與傳統的戰列艦並沒有任何分別。而且當時的海軍艦艇名冊或條約,也沒有將將高速戰列艦視為一獨立的艦種。而戰列巡洋艦就不一樣了,這一艦種,在當時艦艇名冊上,都是一種獨立的艦種。


鼎盛軍事

戰列巡洋艦和高速戰列艦的差距其實就是輪機技術的發展口牙。

戰列巡洋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主力艦化的裝甲巡洋艦,在輪機技術尚不成熟的時代,一方面鍋爐蒸汽壓力和溫度都不夠高,例如無畏號戰列艦爐壓1724kPa,為了提高航速不得不堆積大量鍋爐,另一方面汽輪機組沒有聯動齒輪減速機構,所以汽輪機組和螺旋槳之間的連接,要麼是直結式,要麼是早期簡易齒輪減速,直結式由於汽輪機最優轉速和螺旋槳最優轉速有著巨大的落差,汽輪機最優轉速往往超過2000RPM以上,低於這個轉速汽輪機效率會嚴重下降,而螺旋槳最優轉速在200-300多RPM,如果轉速過高會產生嚴重的空泡效應,導致推進效率嚴重下降,而且螺旋槳本身的機械性能也不足以承受過高的轉速,所以早期直結式汽輪機必須將就螺旋槳的轉速,這就嚴重影響了汽輪機的效率,簡易齒輪減速式汽輪機組雖然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無論是直結式還是簡易齒輪減速都不能解決高低壓渦輪組聯動驅動的問題,只能使用高低壓渦輪組分別驅動不同的螺旋槳,這樣一來單槳功率也受到渦輪機組安排的限制,不利於提高航速。

無畏號左舷輪機佈局,這也是一戰皇家海軍戰列艦和戰巡常見佈局

無畏號艙室佈局,戰列巡洋艦需要更多更大的鍋爐艙室

一戰後輪機技術突飛猛進,首先是1910年帕森斯發明齒輪聯動減速機構,這一機構在一戰期間成熟並且從1915年開始在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上試用,另外,一戰後高壓鍋爐技術也突飛猛進,長門級爐壓1972kPa,為了達到26節航速堆了21臺鍋爐,而北卡羅來納級達到了3960kPa/454攝氏度,南達科他級和衣阿華級則升級到4137kPa/454攝氏度,當然喜歡追求極限的德國人更變態,俾斯麥級的蒸汽達到了6800kPa/450攝氏度,當然,德國人搞超高壓搞得有點變態了,所有采用超高壓鍋爐的德國戰艦幾乎都受到鍋爐蒸汽管線壽命低,故障率高的困擾,尤其是出動率較高的沙恩霍斯特級和驅逐艦群,沙恩霍斯特號就是因為鍋爐管線需要提前大修錯過了萊茵演習行動,倒是俾斯麥級兩艦,一個死的早,一個整天宅,所以倒是沒有碰到太多問題。

聲望號30年代的輪機改造節省了2800噸排水量並且騰出了整個前鍋爐艙

早期戰列巡洋艦鍋爐壓力低,直結式汽輪機效率差,所以不得不堆積大量鍋爐和大型主機來換取航速提高,但是大量鍋爐需要佔據大量空間和排水量,拉長了船身的同時還增大了需要防護的面積,這樣就不得不削弱裝甲防護,而輪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同樣功率的鍋爐和輪機所佔的空間和重量大大縮小,193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對聲望號戰列巡洋艦進行徹底改造時,把42臺老式水管爐換成了8臺2800kPa級高壓鍋爐,兩臺直結式汽輪機換成了四臺齒輪減速式汽輪機,結果不但總功率從112000軸馬力提升到120000軸馬力,航速增加了1節,而且減重2800噸用於加強防護和防空,同時還騰出了前鍋爐艙作為高炮彈藥庫和其他用途。由此可以看出,動力系統的技術進步可以說直接導致了純血戰巡的出局。所以說,輪機技術的發展意味著戰列艦的快速化和戰列巡洋艦的消亡。


DDG的老船塢

早期的BC設計作用是對敵方的巡洋艦進行毀滅打擊,而對付戰列艦也可以憑藉航速和大口徑火炮逃跑並對敵方造成一定的傷害。早期BC和早期BB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BC用航速犧牲裝甲,BB用裝甲犧牲航速。而BC被拉上戰列線和BB對決則顯示出裝甲的巨大劣勢,日德蘭海戰殉爆的瑪麗女王號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跟英國人在炮塔裡面亂堆藥包也有關係)。日德蘭海戰結束後,各國吸取日德蘭海戰中BC暴露出的弱點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BC,此時的BC已經逐漸向高速BB過渡,裝甲變得厚重,不僅僅承擔對付巡洋艦的任務。當時典型的設計為英國的胡德號戰巡(丹麥海峽被俾斯麥一發入魂主要是人品原因,被俾斯麥打進天窗,用裝甲區硬接俾斯麥的381不是不行)和日本的天城級戰巡。尤其是天城級戰巡,體現了戰巡向高速BB過渡的重要特點,同屬“八八艦隊”的紀伊級戰列和加賀級戰列除了航速略慢於天城級(然而仍然屬於高速戰列)外,無論是主炮的佈局還是裝甲結構都和天城級幾乎相同。然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天城級,加賀級被改成航母或拆毀,紀伊級放棄建造。同時代美國的列剋星敦級戰巡也被改成航母或拆解。然而,由於美國之前沒有設計過戰巡,列剋星敦級還是傳統的皮薄餡大的結構。二戰時期,傳統戰巡和傳統低速戰列已經被高速戰列取代,然而仍然需要一種戰艦對付地位更加重要的重巡。於是,另一種戰巡——大型巡洋艦被製造出來,這種戰艦的火炮口徑介於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之間,一般為283-330mm,而且不用來拉上戰列線參與主力對決,專門對付敵方重巡或者從事破交任務。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巡(注:也有稱為戰列或大型巡洋艦的)和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注:也有稱為戰巡的),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巡(注:也有稱為戰列的)基於設計目的有時候也被算進去。同時,日本也發展了類似的“超甲巡”,蘇聯也發展了斯大林格勒級戰巡,但這兩級艦都沒有建成。由於這種戰艦花費巨大,相當於正常戰列艦三分之二左右的造價(以阿拉斯加級為例),不如發展其他艦艇合算,所以建成數量並不多。同時,這種艦艇也有“定位不明”的嫌疑。二戰結束後,隨著導彈戰艦時代的到來,火炮戰艦逐漸消亡,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也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BB63Missouri

戰列巡洋艦應該是費舍爾海軍改革期間前後產生艦種,英國生產這個軍艦的原因主要是用於解決英國海外貿易線的保護,主要針對的就是德國無處不在的破交巡洋艦隊,要求是一種擁有較高航速,火力全面壓制巡洋艦,裝甲防護低於戰列艦,特別是水線和水平裝甲低於戰列艦的艦種,通常擔任英國海外分艦隊的旗艦,擁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但是根據費舍爾得預想,這類今年應該不擔任助理艦決戰的任務。但是在一戰發生的日德蘭海戰中雙方為了加強戰列線火力水平,不約而同的將戰列巡洋艦編入了主力艦隊(我對於德國發展戰訓很奇怪,即沒有大量的海外領地,也沒有不可或缺的海上貿易線,我惡意的猜測德皇的想法就是英國人有我也要有),實戰證明戰巡下主力艦隊決戰中就是個渣,雙方損失的大型軍艦中一多半都是這玩意。可以說是戰巡是在動力系統相對受限制的情況下,發展出來的一種過渡產品。而快速戰列艦缺完全不同,我能想到的快速戰列艦隻有衣阿華級,這完全是為了主力艦隊決戰設計,在沒有弱化裝甲防護的基礎上得益於動力系統的巨大進步而產生的一級標準戰列艦,而航速快,續航距離遠給其部署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和戰術優勢,雖然在噸位上和日本的超級戰列艦大和級有一定差距,但在戰力上和可部署,可批量生產這個方面考慮,這一級戰列艦是完全壓倒大和的。所以戰巡和快速戰列艦從根上看就是兩種軍艦,戰巡更可以認為是技術不達標的時候英國人採取的一種無奈的變通,快速戰列艦的誕生就完全取代了傳統戰列艦和戰巡。不過隨著成熟的快速戰列艦的誕生,戰列艦走向巔峰,也走向了終結,海軍航空兵的崛起使得戰列艦徹底淪為護航艦隻和對岸炮擊船,真的是非常可惜,我們無法看到一場最新銳的戰列艦之間的對決


粗心的鴨子

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最大區別就是裝甲。我們都知道戰列艦是厚重裝甲和重炮的結合體,速度並不作為硬性指標。而戰列巡洋艦最初的設想就是高速重炮,裝甲不是硬性指標,因為它對手是對方的巡洋艦,而不是對方的戰列艦。

導致這兩者出現不同的是因為技術的問題。戰列巡洋艦是出現在一戰之前。而高速戰列艦出現在二戰前期。相差幾十年的時間,動力技術發生巨大變化,也就導致這兩者的不同。


在一戰之前,所有艦船的動力系統都是以燒煤為主。但是沒得力燃燒利用率低下,給發動機帶來的功率就小。所以戰列艦的速度普遍都較慢。所以增加速度那就必須增加鍋爐,這樣就必須拉長電艦體騰出給鍋爐空間以及排水量。這樣就勢必會影響到裝甲。所以戰列巡洋艦普遍都是艦體比較修長的。

日本唯一一級金剛級高速戰列艦,是用戰列巡洋艦改裝過來的。

而高速戰列艦是在新的動力系統更新的情況下保持原來的裝甲和火炮口徑不變。但是行數卻能達到28到30節,而這個技術就是石油的出現。後期的戰列艦都使用的油煤混燒技術或者時直接用重油專燒。原料,燃燒的利用率提高。使得航速大大提高。也就是所謂的高速戰列艦。


美國第一級高速戰列艦華盛頓級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區別在鍋爐水平上。

戰巡是一戰前的產物,是由裝甲巡洋艦發展來的。當時的鍋爐壓力比較低,蒸汽輪機水平也不行(一開始是直連的,樣式也是反動式)巡洋艦為了增強航行能力,動力系統要佔很大的空間和重量(那時經常要十幾臺鍋爐),所以戰巡的特點就是又細又長,還特別難以控制重量,稍微加點裝甲就會增加很多噸位。

高速戰列艦是間戰期間的產物,技術進步導致動力性能大幅度提升,只要區區幾臺鍋爐就能達到過去十幾臺鍋爐達到的效果,節約了大量空間和重量,這樣專門設計一種可以執行戰巡任務的戰列艦就成了可能。間戰期間德國以巡洋艦的名義造過不少這類軍艦,也有不少國家選擇對舊戰巡直接改裝加強生存力。實際二戰期間的高速戰列艦和戰巡區別已不太明顯,這些改裝戰巡可以視為生存力較差的高速戰列艦。


韋格蒂烏斯

戰列巡洋艦是舊式戰列艦減少裝甲防護,減輕重量,藉以獲得較高航速的。如果加上足夠厚的裝甲,就變成戰列艦。因為一戰當時的動力系統功率還是不夠大。

高速戰列艦是二戰時出現的。此時船舶動力有了很大發展。即使採用正常厚度的裝甲,採用新型船型,依然可以獲得較高航速。代表的是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可以達到30節以上。配合航母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