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癌症本質:從僅有15%的致癌因素是遺傳性說開去!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癌症的發病率卻居高不下,而僅有15%的致癌因素是遺傳性的,超過85%的致癌因素是可以預防的。2006年WHO將“癌症”定義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癌症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該如何全面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保證人民遠離癌症風險,做好癌症的防治。

重新認識癌症

認識腫瘤讓我們從有趣的實驗開始,實驗人員將基因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分為兩組,分別給這兩組小鼠體內移植腫瘤,其中一組小鼠生活在自由的空間中,有玩具,可以交流、活動,而另一半小鼠被分別關在鼠籠中缺乏運動和交流。這兩組小鼠的唯一不同就是生活環境。最終,實驗結果顯示,生活在寬鬆生活環境中的小鼠,其腫瘤明顯小於生活在閉塞環境中的小鼠。因此,外界環境通過下丘腦系統會影響神經內分泌,這類系統的變化對於後期腫瘤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放在人身上,這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將更加明顯。

一組科研數據: 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鬱狀 態,而一般人群的抑鬱比例約為17%;約半數腫瘤病人會進入焦慮狀態,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受干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 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干預者僅為18個月。

另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將人類的黑色素瘤細胞注入了雞的正常胚胎中,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這些腫瘤細胞既沒有死去,也沒有在雞胚中形成惡性腫瘤細胞,而是變得和正常細胞一樣存活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分裂產生的子帶細胞和這些黑色素瘤細胞的前身——正常的神經脊細胞非常相似。科學家的解釋:正常雞胚為腫瘤細胞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細胞微環境,正是通過與雞胚細胞之間複雜相互作用,使得腫瘤細胞原本混亂的表觀遺傳學圖譜得到了重塑,使癌細胞去分化成為原始正常的幹細胞。也就是說改善腫瘤細胞微環境是可以逆轉腫瘤細胞的性質。

大量證據表明,腫瘤的形成是胚胎性基因重現與過表達的結果,腫瘤與早期胚胎組織有共同的抗原性和免疫現象。隨著胚胎髮育成熟,CEA基因關閉,患腫瘤時該基因又打開。從這個角度認識癌症,是人體的細胞重啟了胚胎細胞增殖特性,也就是說腫瘤細胞也是我人體正常細胞轉化而來。把我們人體該休止細胞增殖系統重新啟動。透過這個實驗,通過調整啟動細胞增殖細胞的特性,從而終止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這也應該是腫瘤疾病的一個干預的方向。

我們通過以上幾個理論的分析,癌細胞不是外來的,我們認為腫瘤的本質可能有以下情況:

1、細胞本身老化、基因突變,佔癌症發生的55%。

2、人體正常細胞對外界不良環境的適應,長期持續不良環境刺激,產生機體功能代謝失衡,誘發細胞基因突變。

腫瘤細胞其實是正常細胞裂變過程發生突變而形成,也是在機體內、外環境的改變,細胞做出的適應,如果我們每天過度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大量酒精,持續的精神緊張、壓力、焦慮、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情緒變化,過度透支我們的身體,持續的不良的內環境和外在環境的紊亂和汙染,必將導致正常細胞的變異、分化,所以,癌不是局部或某些器官的病,而是全身的病,更是心靈的病。

令我們恐懼的癌症只不是正常細胞為了適應我們自身環境的改變做出的選擇,所以變異、壞死的“癌細胞”並不是我們的敵人和疾病的本質,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以犧牲其活性和改變其代謝的細胞,提醒和警示我們改變錯誤觀念和生活方式。

癌症的本質

主流醫學對腫瘤疾病的本質是:腫瘤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階段、多基因參與的動態過程。研究發現,相同病理類型的腫瘤在不同個體之間,其基因突變譜有很大差異。

在同一個體的原發與轉移腫瘤之間,甚至同一個體同一腫瘤內不同細胞之間,基因突變差異亦相當大。而同一腫瘤不同部位的組織還可以呈現出現預後良好和不好的基因表達特徵。

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爾溫-薛定諤指出經典物理學對基因的持久性無法解釋,DNA複製的錯誤率往往小於十億分之一,極高的複製精度,得以讓生命一代一代傳下去,遺傳過程高度得驚人的精確度無法用經典物理定律來解釋。量子理論可以解釋基因的穩定性,相鄰的兩個能級之間不存在其他能態,因此突變被稱為生物學量子理論,突變的本質是基因分子的量子躍遷遷的結果。也就是一切現象歸結為能量。

腫瘤的預防和風險評估

癌變是一個多階段的發展過程,從正常細胞到癌之間有一個癌前病變階段。從癌前病變發展成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癌變過程的長短不僅取決於癌變部位、致癌因素的強弱,而且與個體易感性及免疫功能相關。癌前病變的另一個特點是有一定的可逆性,如宮頸原位癌的檢出率要明顯高於侵襲性癌,許多癌前病變是會消退的。最近的相關研究表明,宿主因素對腫瘤發生、發展有重要影響,這和宿主的免疫系統參與有密切關係,研究癌前病變發生、發展過程中宿主因素的改變,對腫瘤早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癌症發生的病因包括軀體性、心理性、社會文化性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發病機制相應的包括生理機制和心理社會機制,而遺傳因素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素質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情緒直接調控機體的免疫功能,也直接決定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提升機體免疫功能是一切腫瘤預防的根本。

倡導推進功能醫學在腫瘤預防的重大作用,通過檢測炎症、壓力激素、機體解毒功能、神經遞質、免疫功能檢測做為整體評估發生腫瘤的風險,監測腫瘤的發生,將會在人體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基於對癌症本質為線粒體功能異常,線粒體營養和促進線粒體功能恢復的有效物質將成為未來腫瘤預防的必需品。

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和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的支持、鼓勵下成立中國老年健康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和健康評估與疾病干預全國委員會,聚集國內、外多位腫瘤方面的頂級專家。努力在腫瘤預防、探索建立腫瘤風險評估體系和系統康復體系、宣傳腫瘤科普做一些務實的工作。

努力籌建一個腫瘤諮詢智庫,為患者提供腫瘤方面的查閱諮詢幫助,讓患者就醫少走彎路,也更加科學、便捷的瞭解腫瘤疾病最新前沿和進展,為人民大眾傳播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觀念,加強預防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目前的高發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