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學教授李昕:面對中外科技差距,以新賽道顛覆舊市場

人工智能正在變得無處不在。從圖像處理、語音、視頻領域,到傳統的製造業、通訊業、醫療、金融、自動駕駛行業都在大力地追求人工智能。

“當前中國企業的成本在急劇上升,包括人力、廠房等,運營成本的上升必然要求企業找到新的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同時降低成本。比如隨著未來機器取代人力,人力成本將得到有效控制。”而這種商業需求也是驅動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大動力。

在近日崑山召開的2018杜克國際論壇上,崑山杜克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教授、IEEE會士李昕博士在一場對話中談到此番觀點。

李昕博士畢業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他曾短暫創業,在公司被收購後回到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了十年。2017年初正式加入杜克大學和崑山杜克大學。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瞭解,李昕博士早先的工作主要是將數據分析應用在製造業,比如虛擬測試、產線優化等。而隨著各行業積極擁抱AI,他的研究方向已經擴展到許多新興商業領域,包括通訊、自動駕駛、商業決策、醫療保健等。

同時,AI應用的過程並非一條坦途,李昕博士指出,當前面臨著複合型人才缺失的挑戰。

“現階段很難找到跨行業AI人才。這就要求人工智能的專家和行業的專家必須有一個非常親密的對話,但是這個對話很艱難。因為行業壁壘的存在。兩個不同的行業在對話,行業術語以及工作習慣都不同。”

雷鋒網還與李昕博士就AI應用現狀與未來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傳統行業大小公司AI發展之困

雷鋒網:傳統行業企業,比如製造業,如今大都也在提互聯網、AI轉型,您覺得可能會遭遇什麼技術難題?

李昕:首先會遭遇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技術困境。發展人工智能首先需要有很多的數據,但另一方面,在拿到數據之前,你不知道數據的質量,所以很難估計這些數據的價值。採集數據的代價與應用數據的價值很難比較。

不過現在大公司大部分都是選擇走下去的,要麼是出於佔據空白市場,要麼是出於狙擊對手進行的戰略投資,即便不能立刻帶來直接的利益。但這對於很多小公司來說就很困難。

第二,行業特別缺乏AI人才。據我瞭解,大部分AI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都去美國五大科技巨頭FAAMG.,在中國就是BAT,很少會去傳統行業公司。我一個朋友在美國很大的汽車製造廠負責自動駕駛項目,但他在美國找不到計算機視覺這些方向的人才,最後只能選擇到其他國家招收了一些博士生。

總之,優秀人才非常稀缺,如何吸收優秀的人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至包括學校所在的學術界也有同樣的問題。很多AI方向的教授都去到工業界。因為公司意味著更好的計算平臺,科研條件比學校更優越,同時也包括很好的薪資待遇。

雷鋒網:您提到複合型人才很稀缺,而您的研究結合了不少領域,能否談談您是怎麼做的?

李昕:現在通行的做法是這樣的——讓行業內的專家重新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同時讓AI專家學習行業知識。不過在實際場景中,我們發現AI專家往往不太願意學習行業知識。比如說,我們發現汽車行業中的工程師會學習機器學習課程,自我充電。但是我們很少看到BAT或者Facebook的員工去深入學習汽車製造。所以行業壁壘不是一個雙向壁壘,更多的是一個單向壁壘。

雷鋒網:那麼中小製造業企業目前的狀況如何,技術發展必須要依靠大公司嗎?

李昕:中小製造業企業做人工智能、大數據很難,還是要通過大公司來做。大公司的核心競爭體現在大規模生產。其實這個行業的競爭是非常不公平的。大公司體量大,成本可以降低,能做小公司幹不了的事情。所以一旦行業成熟以後,小公司很難生存。

雷鋒網:現在AI這賽道上,核心技術似乎都被BAT大公司掌握,這是一個值得擔心的事情嗎?

李昕:BAT的AI是通用的AI,並已經取得絕對領導地位,但是行業AI就不一定了。現在我們確實也看到BAT進入到行業內,但總的來說他們對行業內是持觀望狀態。一方面就是因為市場還不夠清晰,存在商業化的顧慮。另一方面,客戶比如大製造商企業都想自己做,並不想把數據分享出去。

如何應對AI商業化難題?

雷鋒網:最近看到一則未經官方證實的消息,美國一家AI醫療的大公司最近準備裁撤大量員工。真假暫且不論,但這是否又再一次反映了AI商業化難題?

李昕: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下醫療健康在美國發展AI落地難的原因:

第二,數據管控非常嚴。很多數據在美國不能用,因為法律保護隱私。

第三,美國醫療管控嚴格。如果要做醫療產品,必須要經過FDA審核,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審核通過後,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關於保險公司,是否將新藥或者設備納入保險項目,不然病人可能並不會選擇。總之,這幾步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年。

雷鋒網:相較而言,中國AI醫療進程的限制是否更少一些?

李昕:一些問題在中國可以有比較好解決的方案,比如數據量本身,中國的數據量很大,能夠滿足研究需求。不過在管控問題上,中國目前也是非常的規範化,所以週期也很會長。

所以一般的策略是作為醫療輔助設備,而不是全方位利用AI代替人類。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是,商用的大多是“輔助駕駛系統”,輔助系統所承擔的責任更小,審批也會簡化。

以新賽道顛覆舊市場

雷鋒網:最近我們聽到業內聲音重提基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學科、操作系統、芯片等。對此,您觀察到的現狀是怎樣的?

李昕:對於學術界來說,基礎研究分為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和基礎科學研究。芯片、OS應該是基礎設施。當然我覺得基礎設施研究非常重要,是一切AI應用的基石。

不過我認為,不管是做基礎研究或者應用研究,有一點很重要——我們不能一直追趕別人,追趕別人是追不上的。一是會追趕得很累,二是即便追上了,但是也吃不下已經被瓜分完畢的市場。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創新、佔領空白市場,比如AI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雷鋒網:這種思路落到芯片行業,應該怎麼做呢?

雷鋒網:在人工智能解放生產力的同時,社會上還有一種蔓延的擔憂是失業。

李昕:任何一種技術翻新,必然會使得生產力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會使一些工種需求減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同時又會創造新的工種和工作機會。

計算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計算機出現後,打字員就消失了,但是需要程序員。所以這意味著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不會減少的,只是工作的性質和種類有所變化。

而對於個人而言,要求人必須有自我學習、轉型的能力。知識變化很快,比如人工智能這個方向,再過五年知識可能就不一樣了。等一個本科生畢業的時候,可能他大一學的東西已經過時了。所以更重要的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如此才能在職場上處於不敗之地。

李昕:我覺得AI技術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法制給予管束。任何的技術,如果沒有合理的約束都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威脅。相反,如果合理利用,技術就可以為人類造福。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AI也不例外。而AI的法制推進需要站在全球高度。個人覺得,首先需要一些非盈利組織或者國家去推動,最後應該會形成一個國際組織共同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