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特殊心態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特殊心態

安康人的隨意造神曾達到令人口瞠目呆的程度,使人歎為觀止。立石於1946年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句陽縣“民國得道八路軍故醫官之墓”碑,是典型例證。這塊碑立於當地群眾稱為紅軍老祖墓的墓前,碑碑雲:

“蓋聞山不在高,有仙則鳴(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為人亦然。近查江蘇不知何因,人民暴動,聚眾數萬,號為八路軍。及至民國二十四年,有一小殿竄至陝南東四行鄉第二堡境內,被邑鄉練擊二人,傳為法(醫)官,葬於報子溝曾地內,連年顯應,遠近燒香許願者絡繹不絕。當地居民合計助釜,樂捐資工,教勒碑名,以垂不朽雲。

眾姓弟子 敬獻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伸秋月 同 上”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能夠置一切於度外,我行我素地公開為紅軍烈士建墓樹碑,即使是以造神的形式而為之,也是要有膽識的。這種做法在全國也是少見的。也許只有在安康這樣的以隨意造神為常態的文化氛圍中,這種做法才有可能得到國民黨地方政權的容忍,並得以將紅軍老祖墓保存到全國解放。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特殊心態

安康人見神就拜,甚而隨意造神,有其深刻背景。除了巫文化背景外,因這裡遠離中原文化中心,儒教禮教教“不語亂力怪神”的影響較小也是一個原因。山民們在這塊土地上樂於自得其樂地追求生之趣,安展人嗜口腹之慾,喜遊樂之風是有名的。而道教的神仙世界最能滿足安康人的心理需求。道教的本質是對現實世界人們的生活欲予以最大限度的肯定,它從一開始就不是以禁慾主義為基礎的宗教,而是以現實世界為基礎,對現實世界的親教補償和人們生活慾望的虛幻幻延伸。中國君權專制的封建宗法社會是世界上最壓抑人性的社會制度,而而萌生於安康的道教卻是世界上最肯定人慾的親教,這種現象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這其中有遠古智者對人類在大自然中的無奈位置的感悟,有安康先民對在專制社會結構中無力改變自己命運的無奈的認命。加上巫文化中固有的泛神崇拜,他們逐漸形成了見神就拜的獨特心態,所謂“求官不成秀才在”、“喊人不折本舌頭打個滾”就是這種心態的自然流露。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特殊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