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偶爾坐船,你可能覺得新鮮,但如果幾十年在船上,那感覺……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江成財是“連家船民”,祖孫三代常年生活在海上,在岸上沒有土地和房屋。他們天地為被、江海為床、以船為家、漂泊不定。

記事起,江成財都不知道“電”為何物。他說:“在漁船上煤油燈都不捨得點,我到十幾歲才知道電。那時候,晚上都會趴在船沿,看著岸上那黃黃的燈光。在漁船上,最怕的就是颱風天,船底進水、船頂漏水、一片漆黑。那時候,最盼望有一天,能夠像岸上的人一樣,有房子住,有溫暖的燈……”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上岸,迎接期盼已久的光明

1999年,下岐村開展了最大規模的船民搬遷,江成財一家就是那年上岸的。

上岸工程,項目都定下來了,可當時誰也沒有注意到施工需要用電。直到動工那一天,才發現沒有電做不了衝孔灌柱樁,這才想起來要向供電公司申請。村支書鄭月娥去找了供電公司。如果按照正常流程走,時間肯定要很久。供電公司瞭解情況後,特事特辦,計劃專門拉一條線到工地。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當時的下岐村還是一片荒地,村路不通,架設供電線路的施工難度非常大。經過研究,為下岐村通電唯一可行的只有線路跨江一個辦法。“供電人員像山猴子一樣掛在線上,放線架杆、加班施工,線路就從下白石鎮區跨江架到了下岐村。”居住在船上30多年的江成財,終於上岸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光明。

脫貧,電力滿足不了養殖要求

船上的生活成了江成財最苦的記憶,但也給了他勤勞吃苦的質樸。上岸之後,江成財開始打零工、做幫工,想讓生活慢慢好起來。

2000年,江成財開始學習養蟶、高位池養蝦技術。但是,上岸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村裡有人使用大功率電器,整個村子的電壓都會不穩,更別提什麼養殖了。

海鮮存儲要用電,養殖更離不開電:大冰櫃冰凍海魚,遇到電壓不穩時,冰櫃的冰化開,海鮮容易變質,賣不到好價錢;養蝦離不開打氧機,如果停電半小時以上,蝦就會開始大面積死亡。

江成財最擔心的就是電力滿足不了養殖的要求。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2005年,供電公司在下岐村增設了1臺容量200千伏安的變壓器,村裡電壓不穩問題得到很大改善。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有政策,又有電,生活不變好都不行。那幾年我們養殖的海產品都是賣到上海、浙江等地。” 江成財再也沒有因為電的原因發愁了。依靠大規模養殖,他還帶領著村裡100多戶連家船民脫貧致富。

愜意,電開啟了小康生活

“一千里海岸一萬畝灘塗,一戶漁家一隻船。打魚拾貝漁家樂,一樣的歌謠唱天亮。”漁歌還是那古老的漁歌,日子卻已是嶄新的日子。國家政策讓漁民上了岸,電氣化更是改變了漁民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晚飯後,江成財坐在客廳,裝上一壺水,他輕輕按下按鈕,不一會電熱水壺裡就發出咕嚕嚕的聲音。江成財喝著剛泡好的茶,看著小孫女在客廳看電視唱歌的場景,愜意無比!

江成財的妻子正在廚房,將碗筷收進洗碗機裡,按下“節能洗”按鍵,洗碗機就開始工作了。

正說著話,江成財的兒子江凌從工地回來,滿身塵土。十多分鐘後,一身清爽的江凌就從浴室走了出來。“熱水器幾秒速熱,嘩啦啦的熱水就出來了。每天工地回來,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衝個熱水澡,沖走一天的疲憊。” 江凌說。

三室兩廳的大屋子,亮堂堂的大吊燈照得屋子敞亮明淨,立式空調、雙開門大冰箱、洗碗機、智能洗衣機、65寸的大電視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客廳牆上掛著一幅字畫,映入眼簾:“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港。”字畫上寫的這句話,道出了江成財對從船上到岸上生活變遷的由衷感慨。

帶走那盞漁火,讓我溫暖你的港灣

“上岸之後才知道,電有多重要。” 現在出海打魚的村民已經很少了,大多數人做起了養殖、餐飲。江成財說:“供電公司真的沒少費心辦實事。2012年進行農網改造升級,徹底解決了電壓不穩的問題。今年,供電公司又給村裡增設了一臺500千伏安的變壓器。我們村子現在很美,電線都下地了,今年還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呢!”

背景介紹

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是閩東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全村782戶村民,多從事水產養殖、餐飲、服裝等商貿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南來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1997年,村民人均收入1000元,到2017年,下岐村全村產值將近1.5億元,人均純收入19572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