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民間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國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寒食節亦稱"

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民間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國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這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悲痛不已,在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趣聞

寒食節:民間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國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禁火,這是寒食最原始的習俗,對古代的百姓來說,這樣的習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一種刻進骨子裡的自律。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反而蔓延全國,深入民心。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

唐代詩人韓翃,曾為寒食節作詩一首,廣為後人傳誦。詩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按照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只有宮中可以燃燭。在寒食節得到御賜蠟燭這種榮耀,大概僅次於清代的官員除夕晚上被賜一碗剩菜吧。

寒食節的意義

寒食節:民間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國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非常認同,他們認為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當今,寒食文化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同時,寒食節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