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很好的,就跟現在的我一樣

從去年十月開始到今天,過去的200多天裡,只幹了一件事。終於新的小說今天開始了第三輪的修改。

第一輪寫的是情節,寫得飛快,每個人的性格在情節中漸漸成型。

第二輪寫的是心理,細細琢磨小說裡每個人的每句話,每個行為,每個反應。很多個下午或者晚上,因為足夠代入,愚蠢的作者就會跟著人物一起生氣,痛哭和傻笑。內心戲特別足,甚至會在辦公室自己跟自己演起來,同事推門進來找我,發現我正眼含熱淚,他們比我還尷尬。

今天開始了第三輪,把那個世界裡的回憶填滿。本想出版之後再回憶這些,但想了想,那時肯定也記不住現在的細節和痛苦了。那時會有那時的感慨,而今天的感受卻是獨一無二的。

《青茫》電影結束之後,我問自己想寫些什麼?

一個念頭立刻就冒了出來,這個念頭特別幼稚的高高的舉起手,彷彿在說:寫寫我唄。

《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在我的人生裡起了特別大的轉折作用,讓我知道原來真誠的寫著自己的幼稚,也能找到同類。在那本書裡,30歲的我看著自己20歲寫的日記,在每一篇20歲的身後寫下十年後的感受。

縱使以前的文字幼稚,但多年後有勇氣面對閱讀,才能看到自己這十年來一點一點的成長。

於是我突發奇想,如果35歲的我真的見到了17歲的自己,會發生什麼?不是這種紙面隔空的對話,而是真真實實的面對面。

我會告訴他,自己現在的生活?工作好不好?是不是有點帥?有沒有存款?買了一輛怎樣的車?他的夢想我實現了哪些?又有哪些放棄了?哪一些他很看重的朋友還在?或是早已散落在人海?

這些我都想問,但更為關鍵的是,他會相信我真的是十幾年之後的他嗎?

我認真想了想,如果一個七十歲的人來找我,說他是未來的我,我會相信嗎?看長相是否相似太低級了,我指的是我真能接受這個事實嗎?我想我應該不會相信未來的我。

所以我覺得17歲的自己無論如何不會相信現在的我。他肯定會覺得我是個騙子。

這麼一想,好像這比寫青春,寫愛情,寫奮鬥什麼的難多了。第一步都無法走出去,談何未來的故事。

同事陪著我一遍一遍的探討這個主題的可能性,我看著17歲的自己很執拗的站在遠遠的地方,一副“我絕對不可能相信你”的模樣。

嘿。我突然覺得,那就這麼幹,你不走過來,那我就走過去,死死的貼近你,讓你相信我好了。

故事就這麼從200多天前開始了。

17歲的主人公我叫他劉大志。

希望他有遠大志向,希望他能大智若愚,希望他在成長的過程裡迎著風,一路坦蕩。

再過幾個月,這本小說就要跟世界見面了。

我不知道那時,17歲的劉大志會不會被大家認識,會不會把他當成自己某一個高中熟悉的同學,也不知道那時的他是不是依然執拗的躲在自己的角落,那就是我17歲的寫照,就是那副“我想你們搭理我,可你們不可能真正懂我”的樣子。

我從沒有想過,在我今天的年紀,17歲的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陪著我,聊天、對話、諷刺、挖苦、忤逆。

劉大志,為了給你一個人生,一個美好前程,我寫了將近四十萬字,熬了好多個通宵,紅了好多次眼眶,笑了好多次。

趁著沒什麼人認識你之前,跟你說這些,希望過幾個月,你能瀟灑的出現在所有人面前,擁有自己的生命。那時,你就不屬於我一個人了。

好了,我繼續改了,故事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