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考九省同卷,分數線卻相差近百?

陰霾冬天

高考制度改革後,出現了高考九省同卷,而錄取分數線卻相差較大。分數線的制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能單方面的去看分數線的相差近百的現象。

每年報考高考的學生很多,因為高考是相對公平的競爭制度。你學習好考出理想的成績,就能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你成績不好,就自然而然排名較低,只能上相對應分數線的高校。

如果高考試卷同卷,各省的錄取分數線相同,對於那些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城市是有利的。如果高考試卷相同,分數線不一樣,那麼分數線高的地區會覺得不公平。與經濟發達的城市相比,要高出很多分數才能被錄取。如果全國各地的試卷都是不一樣的,分數線的制定也有所不同,考卷難易程度直接影響考生成績,所以試卷太難了考生會覺得不公平。

正確的看待九省同卷不同分的現象,是要對比各省之間的教育水平,經濟發達的地區分數線可能比經濟中等的地區低。中國城市多,各個城市的發展存在差距。而高考同卷不同分的制度,也有所欠缺。不能一味的抱怨分數線的差距大,作為學生該做的是努力考出好成績。畢竟名校的分數線錄取差距不是很大,有實力不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學。

綜上所述,高考九省同卷,分數線相差太大是合理存在的。相信高考制度會更加完善,縮小各省市間的差距,提高總體教育水平。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學習,在眾多高考生中脫穎而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決勝網

2017年高考使用全國卷的省份如下:

一卷: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安徽、山東部分使用。

二卷: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陝西、重慶、海南部分使用

三卷:雲南、廣西、貴州、四川

可以看出題主應該是在全國一卷地區。

一卷各省的一本分數線

福建:理科441分,文科489分

河南:理科484分,文科516分

河北:理科485分,文科517分

山西:理科481分,文科518分

江西:理科503分,文科533分

湖南:理科505分,文科548分

湖北:理科484分,文科528分

廣東:理科485分,文科520分

安徽:理科487分,文科515分

理科一本線各省間最大分差63分,文科一本線最大分差59分。

我們國家的高考是以省為單位,而每個省當年的分數線是按照本省的招生計劃數乘以120%來劃定的。這個分數是不斷變化的,影響因素很多。

對於各省的考生來說,你的競爭對手是本省的同屆高考的學生,其他省份如何風雲變幻,與你是沒有關係的。

對於各省分數線之間的差,我們必須正確看待,千萬不要投機取巧,現在高考移民打擊的力度很大,小心虧了自己。


高考前哨站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其實很簡單,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人口分佈的不均衡導致了競爭壓力的不均衡;高校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了分數錄取的不均衡。我們必須清楚,到目前為止,我國之所以稱自己為發展中國家,就是因為北上廣深不是中國,城市不是農村,經濟基礎的不平等導致了各類優質資源向某些地區集中,而我國各大城市的落戶政策卻使得人口無法向優質資源集中的地區自由流動,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

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有北京戶口的考生要考北大,其難度遠低於其他省份的考生,其實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很多城市,上海考生上覆旦,浙江考生上浙大,西安考生上西交大,蘭州考生上蘭大,等等。而這種情況更為明顯的是,北京考生考取其他地方一流大學的難度也要低於其他地方,例如我們學校錄取的北京考生,無論是百分比排名還是絕對分數,都要比河南考生更加容易。究其原因,我認為可能和高校的招生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基本來說,本地高校給予本省(直轄市)的錄取名額要更大,這就意味著高校扎堆的地方——例如北京、上海、武漢、西安等地高校錄取名額留給本地考生的份額也會最大,因此在這些地方被錄取的可能性也比較大。由於我國高考的戶籍限制,導致一些外來人口較多的城市真正能留下來參加高考的學生實際人數比較少,所以這些地方錄取比例也會相對比較高。這一點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河南、湖北、山東等地考生要更加努力才能夠被錄取的原因。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使高校資源更加平均,尤其是優質高校資源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進一步的均衡。但這畢竟是一個長期過程,其涉及的面也很廣,絕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其實國家早已經看出了問題所在,也已經動手解決最根本的經濟發展均衡問題。然而人的觀念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平臺的建設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高校是蘭州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兩所高校都是名校,但由於地域原因,即便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對於這兩所高校是不怎麼青睞的。尤其是蘭州大學,近年來人才外流情況很嚴重,有一些人甚至調侃說蘭大是全國各大高校的人才礦區,只要那個人冒出腦袋,立刻就有人開始打他的主意。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西北師範大學,以至於這些高校不得不出臺很多限制政策,以防止人才外流造成學科空心化。畢竟人才流動時,他們考慮的因素並不是一所高校能夠解決的。

再者,目前我國高校很多已經劃歸地方管轄,有地方撥款建設,只有一部分高校可以得到中央財政支持,因此一省經濟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這些省份大學的建設情況。我想大家都明白,如果一個省份大學越多,學子考上大學的可能性越高,但為什麼這些年很少聽說那個省份建立了哪所大學,我以為和經濟是否有餘額投入關係很大。千萬不要覺得大學就是幾億元,就是一塊地,就是幾棟樓,大學所蘊含的學術底蘊和學術精神,沒有數十年的積累,是很難見到成效的。而且投資的大學要想有收益——無論是社會收益還是經濟收益——都不是立竿見影的,這取決於大學畢業生能否留在當地發展當地的經濟,因此創辦大學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廣東這樣經濟發達的省份也存在另一種大學形式,那就是名校的分校。這是經濟發展反哺教育的很好的例子,在廣東有很多好大學的分校,這些學校雖然都是三級學院,卻很好的解決了學生上學的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學費高昂,這就又回到了經濟發展的問題上了。

所以,九省高考同卷,分數卻差距很大,這個問題本質上是經濟發展的均衡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也必將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才能夠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師大草根

各省市分數線差距的現狀,題主已經瞭解,網友“高考前哨站”也已經列出來詳細的數據,這裡不再囉嗦了,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如何看”。我認為國家市場化改革開展了很多年,目前經濟方面可能市場化了,只是歐美還不承認,就業方面是市場化了,但高考這塊仍然保留了高度的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和思維,分省錄取制度就是這個體制的體現,各省分數線差距是這個體制結出的果子。所以要問如何看待分數線差距,首先要分析分省錄取制度合理不合理。

高考分省錄取制的合理性何在,沒有看到系統性的回答,但在實踐中長期執行。讓我們先站在支持分省錄取制度一方,看看能夠給出什麼理由:

1.國家要維護教育均衡與公平,保障教育落後地區學生受教育權利。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也較低,但這些地區的發展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這些地區的學生作為國家公民也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因此國家有義務在高考錄取中給予這些地區以傾斜。大家瞭解到我國一些民族地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低於其它一些地區,就是基於這一理由。由於這一理由是基於教育權利平等考慮,可以稱之為“教育平權說”。科舉時代的分省定額制度就是基於這一理由,所以它是最古老的理由。

2.高等教育規模和速度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經濟發達省市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更大,也有能力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所以經濟發達省市的高考錄取率理應更高,分數線因此可能比經濟落後省市低。這條理由,可以稱之為“經濟決定說”。

3.不同省市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貢獻不一樣。我國目前部分省市高校比較集中,特別是985、211高校比較集中,這些地方為這些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支持,高校在招生中理應給予自己的屬地省份以更多的錄取名額,比如北京和上海。這條理由,可以稱之為“屬地貢獻說”。

4.經濟和教育發達地區學生的素質水平更高。由於經濟落後地區教育發展也落後,所以更容易導致高分低能現象。從經濟教育發達地區錄來的學生可能分數比經濟教育落後地區的學生低100多分,但綜合素質可能高於後者。這條理由,可以稱之為“素質教育說”。

除了以上這些理由,還能有其他理由嗎?我想不到了。以上這些理由合理嗎?我看除了第一條理由,其它三條都越來越難以站得住腳。先說“經濟決定說”。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沒有錯,可是這隻能適用於計劃經濟時代畢業定向分配情況,既然現在不是定向分配了,學生在全國就業了,沒有理由把經濟落後地區學生拒絕於高等教育大門之外。再說“屬地貢獻說”,不要說經濟發達地區要不要兌現設計師“先富後富”的承諾,對當年集中全國之力促進部分地區發展心裡有數,就是想想今天那些部屬院校國家投入了多少,就應該認同自己是全國人民的大學,而不是屬地的大學。最後,“素質教育說”更是荒謬,教育在改革,高考也在改革,課程內容更適合發達地區,發達地區的師資更優,教育方式更好,結果一個發達地區學生考試分數卻落後給了經濟教育落後地區的學生,咱先不說素質了,他的學習態度和智商可能都比不上和他同樣分數的落後地區學生。

總之,我認為分省錄取制度要“劫富濟貧”,而不能相反。現有分省錄取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需要逐步加以改革。


懸衡教育

福建是把一些差學校諸如閩江學院之類全部納入本一,實際上比本三都不如,現在福建沒本三,全是本一,本二隻有幾所民辦學校,其他全是本一。這樣本一線能不低嗎?

實際上福建這幾年連續大幅減招,儘管不斷地把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閩江學院、集美大學填充本一,但本一招生總人數仍逐年減少,在福建要考上一個像樣大學很難越來越難,招生人數很少,全省排名要很靠前,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工程學院……在外省按本二招生,在福建要超過本一線一百多分,福州大學分數奇高,廈大就不要去想了,在外省都能上清華了。


胡建654

這根本沒什麼關係,因為你不會和其他省份的考生去競爭,現在用原始分你好像覺得不公平,其實是一樣的以前換算標準分的時候不管你考多少隻要是全省第一那就是900分完了開始往下排,所以過去就沒有這個問題,你就是考50分排第一也是900分,所以這個不要橫向比較,各省差異的重點是在招生計劃上,比如清華在同一年兩個不同省份的招生人數上可能會有差異,這個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這個普遍是指的名牌及重點院校,對於一般的院校這個現象也不明顯,所以總體來說高考還是公平的,一直以來也並沒有出現某個省得考生在入校後素質水平大面積低於其他省份考生而造成無法完成學業的情況,所以考生大可不必為此擔心,抓緊時間備考才是重點


靠良心掙錢

全部算成標準分,全省多少人參加高考,往年錄取率是多少,算出有多少本一,本二,標準分相當於全省的名次,越小越好。當年要提前選學校,學校只看你名次,在這個地方召多少人,分數只有你自己知道,90年代最誇張的時候,前10000名標準分,80%是江浙湖地區,當年除了上海,其餘的都是一張試卷,想像一下,京津地區有多少能能上北大清華。現在北京,天津,上海錄取率高的嚇人,本人江蘇的,中考淘汰一半人,7900萬人的大省,人口第5,比河南,山東,廣東,四川少一點,參加高考的人數排第幾,錄取率還這麼低。別的地方能上高中的佔多少,高職中專不開了,當年高考錄取率極低是,成績好的可能直接上中專,出來就有工作,能考上大學的都是吃國家飯的,是人才。現在擴招,大學生多如狗,好多單位召聘只要985 211本科,研究生以上學歷。研究生在擴招,可能以後也不值錢了,導師帶你,說白了,幫導師做事情,騙國家科研經費,你研究出來的成果沒你什麼事,你會沒日沒夜的做研究嗎?趕英超美,除了人數能超過,質量呢?國外的大學出過多少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建設新中國,多少人是國外會來的。清華大學,清朝就有了,別名“留美預備學校”,讓一部分人去美國🇺🇸,當年美國把庚子賠款拿出來建的學校,以每個省出的錢划算各省的錄取人數。現在每年本科召3000多人,還是按當年的辦法劃分的,因為還沒有想出比這個更公平的,畢竟不能按分數高低分,京津,江浙滬不是全國卷,還都不一樣,沒法比。


小智召喚皮卡丘

比的就是省名次!A省天天上14個小時的課週末不休息,B省每天只上7小時課週末雙休,如果考一樣的試卷,A省的分肯定比B省的高,但是A省成績第1萬名的考生的能力、智力不會比B省成績1萬名的考生高,應該是差不多的。

拿我舉例,我是江蘇的考生在南京上的大學,我們學校在江蘇的錄取線是620,北京的只要500多,要知道500分在江蘇只能上三本,有些人肯定覺得不公平,但是北京的500和江蘇的500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些在江蘇考500的去了北京的學習環境可能只能考400!哪怕是同一份試卷!

所以比的不是考分,而是名次!極端點講:如果江蘇的高中早上8點到校,下午2點放學,週末雙休天天打球,高考狀元400分照樣上清華!所以不要抱怨分數不公平,分高學習苦都是自己省份的人互相逼的!


天天快樂143098271

貧困與發達地區差異,教育水平的差異太大,分數線懸殊近百分也不奇怪啊😱!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幽谷客178118950

1、中小學學的東西絕大部分將來是要還給老師的,沒有多大用處,和四書五經一樣只是個競賽的道具而已。高考和科舉一樣,是給人分三六九等,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知識。考700分還是考600分除了排名作用以外,知識掌握多少根本無關緊要。

2、各省的經濟基礎不同、教育資源不同,因此不同省份考生之間的分數沒有可比性,應該以省內排名來比較。能進入本省前列的肯定都是精英,不影響國家選才。A省某考生630分,排名在該省前百萬分之五十以內,B省某考生620分,在該省考生前百萬分之十以內,則應該錄取B省考生。

3、按各省考生人數分配錄取名額,大家壓力相同,無論是搞應試教育還是搞所謂的素質教育都可以,這樣才是公平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