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金鄉:“蒜”盤打得好產業響噹噹

山東金鄉:“蒜”盤打得好產業響噹噹

應用物聯網平臺的大蒜種植基地。

山東金鄉:“蒜”盤打得好產業響噹噹

產業園應用的世界首臺智能大蒜精量播種機。

在素有“世界蒜都”美譽的金鄉縣,大蒜種植面積有70萬畝,佔到全縣總耕地面積的約四分之三。以樹立全國大蒜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新標杆為目標的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總佔地面積4.8萬畝,其中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達3.6萬畝,近年來年總產值穩定在20億元以上,帶動金鄉及周邊地區種植大蒜200多萬畝。

新奇:精細裝備、實用技術迅速推廣

“這一播種機,是由山東農業大學和瑪麗亞機械農機等企業歷時5年聯合研製的。通過田間播種效果看,基本上正芽率都在90%以上,非常符合我們山東對大蒜種植農藝的要求。”韓永平說,“使用智能大蒜精量播種機每天可播種大蒜50多畝,相當於200多個人的工作量,打破了傳統大蒜播種不能直立、種植效率低的局面,為大蒜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鄉縣委副書記、縣長鄭士民在接受採訪時說,大蒜播種環節最是費工費力,每年的播種時節,金鄉及周邊200萬畝蒜田同時上陣,就會出現“搶工潮”,工人工資一度超過每天300元。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就是要瞄準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瓶頸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率先垂範,推進新裝備新技術迅速落地推廣,把產業園打造成為現代農業農村的先行區、試點區、示範區。

採訪發現,機械化播種、水肥一體化、無人機統防統治、機械化收穫等新裝備新技術,已在金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大面積推廣應用。“來這裡看看,咱就知道以後大蒜怎麼種了。就拿這個噴灌式水肥一體化設備來說,一畝地一次性投入2600元,當年就能通過省工省肥省水節約下1200元,而且還能增產不少呢。”魚山街道尋樓村蒜農尋克喜高興地說。

綠色:生態循環、精深加工實現提質增效

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的楊洪謙,37歲那年毅然辭掉年薪10多萬元的穩定工作,回村辦起了養雞場。六七年的時間,他養出了吃大蒜的“蒜香雞”。眼下,他的“蒜香雞”雞肉和雞蛋,價格是普通雞肉和雞蛋的3至4倍,且市場供不應求。

濟寧華源畜牧養殖有限公司的馬洪政,也是回鄉創業的一員。幾年前,馬洪政從建築行業轉行到畜牧業養鵝。“隔行如隔山,一場鵝腸道疾病,損失了二十多萬元。”現在,他用蒜皮代替抗生素餵鵝,不僅治好了鵝的腸道疾病,而且鵝肉的品質也大大改善。

如今,金鄉已建成兩家大蒜秸稈加工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0萬噸。以蒜皮、蒜秸等原材料為主的動物飼料,不僅在本地大受歡迎,還遠銷內蒙古、新疆等大型養殖基地,實現了蒜農、養殖戶、環境的多贏。

“就這樣,原先無處安放的蒜皮、蒜秸等廢料,通過肥料化利用,變身畜禽天然抗生素。而飼養畜禽產生的糞便等,又可變身有機肥回到蒜田,實現了簡單的生態循環。”縣農業局局長周利軍說。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由簡單大蒜原料生產基地向加工中心轉變,由大蒜農業向大蒜工業轉變。”金鄉縣商務局副局長高小雨說。目前,金鄉已擁有規模以上大蒜加工企業128家,產品出口168個國家和地區。

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平臺落地生根

“我叫楊建強,是山東省金鄉縣的一位蒜農,也是一個大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這幾年,大蒜行情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看看國家是不是有這方面的政策,可以引導規範,保護蒜農的收益和大蒜產業健康發展?”這是前不久兩會期間,在央視《兩會有啥事我們幫你問》節目上播放的一段視頻中,蒜農提出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在節目連線中對這一問題回答說,大蒜產業健康發展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指導農民種植,才能真正解決蒜農的問題。

3月23日,一場以“海爾智慧農業定製健康生活”為主題的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金鄉大蒜示範基地落成及成果分享會在金鄉舉行。金鄉大蒜將借力海爾COSMOPlat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綠色、健康、安全、透明、可溯的高端農特產品供應鏈體系。

“金鄉大蒜接駁物聯網平臺後,相當於給農田種植大蒜安裝了智慧芯片,既有效優化了蒜農種植管理過程,也讓用戶可以全程可視化追溯並監測大蒜的生產過程。”金鄉縣網絡經濟發展局局長吳媛媛介紹說。

據瞭解,金鄉將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平臺,以智慧農業和物聯網為主導,創立海爾互聯農業工廠模式,建立優質大蒜種植基地及大蒜製品品牌認證體系。同時,通過海爾COSMOPlat金鄉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的樣板示範作用,引領整個大蒜產業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