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別再主打儒家牌

山東,別再主打儒家牌

我就是山東濟南人,說起山東的形象,不外乎“一山一水一聖人”,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行教像居中,左邊泰山五嶽獨尊,右邊黃河東流入海。沒錯,這裡是孔孟的家鄉,是儒家的發源地,但山東不僅僅是儒家,儒家不應該成為山東的唯一代表。

自近代以來,儒家的名聲一直不好,思想通緝令上排名第一位。主打儒家牌,讓山東逐漸揹負了“政治上保守、經濟上平庸、思想上落後、觀念上陳舊”等名聲。幾年之前,山東人的形象還僅僅是直爽實在,但是現在隨著媒體越來越發達和熱點效應,山東的形象日趨負面。公務員報考大省、官本位思想濃重、“二胎”大省、酒桌“文化”、女人吃飯上不上桌、低俗鬧婚……雖然這不像個別地方的詐騙和傳銷等現象惡劣,但卻給山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印記一旦形成,想改變很困難,這幾乎是一場“名譽危機”,但是危機預示著變化,有變化就有機遇,畢竟印記不是胎記,山東是時候放棄在文化宣傳上主打儒家牌的時候了。新舊動能轉換,文化形象的舊動能也要轉一轉、換一換了……

主打儒家牌是平庸的文化戰略。說平庸是客氣,其實是庸俗。都知道中國有孔子,孔子在山東,這是不怎麼動腦筋就能想到的路數,創新何在、深意何在?諸子百家,山東佔了幾乎半壁江山,何必獨尊儒家形象?影響中國哲學至今的儒墨道法,山東佔了四分之三,另外還有兵家、陰陽家、醫家等等。山東的底氣在底蘊,底蘊中為什麼不能真正地做個綜合,孕育一個文化飽滿、思想活躍、智慧度爆棚的新形象?

主打儒家牌有損於文化形象完整性。儒家流派的組織內核就是師承關係,這也是他們能流傳至今的一個原因,因為有可操作的技術手段。不說哲學層面的抽象理論,儒家在實操層面就是強化場合禮儀和人際倫理,強調道德的作用,而且師承關係本來也不平等。山東還有法家呢,法家不是一個基於師承關係的組織,而是信奉一種共同理念的人形成的歷史洪流,早期的代表人物管仲也是山東人,他知道人性靠不住,物質基礎和體制機制更重要,否則春秋第一霸齊桓公的經濟基礎在哪裡呢?還有墨家,墨子反對厚葬,活人比死人重要,也反對統治者沉迷音樂,儒家那種賦予音樂政治和倫理意義的觀點,墨家不予承認,還有要求平等的觀念,這都是很務實的作風做派,所以墨家才會同時研究一些科學技術問題。相信制度、反對繁文縟節、提倡天下平等互利,這些也都是山東的文化歷史傳統,主打儒家牌有損於山東的文化形象完整性。逐漸地改變山東就形象,至少在樹立文化底蘊的時候,把法家這種制度流、墨家的科技流、魯班的工匠流、孫子的謀略流都納入進來,至少和儒家品牌放在一條線上。

主打儒家牌也不利於城市和企業吸引人才。“學而優則仕”,不管這句話怎麼考據,表面的意思就是讓人熱衷於做官。熱衷於考公務員,往好聽說是求穩定,其實就是想依賴體制去生存。極端的情況甚至認為體制以外的職業都不是真正的工作,等同於“不上進”。各個城市和地方都在搶奪人才、爭奪年輕群體。不管曾經的儒家多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源於奴隸社會,成熟於農耕社會,這個文化品牌聽上去太老氣橫秋,而且總是和層級關係、官本位、繁文縟節、愚忠愚孝等關聯,尤其是讓那些習慣了城市原子化生活的年輕人反感,甚至恐懼。我曾經在山東某個縣調研考察,那裡的企業老闆很自豪地介紹他們的企業文化就是“孝”文化,我聽完了唯一的反應就是長舒一口氣——幸虧我不在那裡工作。企業有了點成績,不反思真正的原因和動力在什麼地方,反而披掛上一層孝道的外衣作為所謂的企業文化,就好像創業時不去分析市場和產品,反而天天研究公司的風水一樣。面對不確定性,用勤奮的迷信掩蓋懶惰的思維,難怪現在一聽“企業文化”就讓人反感!硅谷的力量來源於孝道嗎?BAT的發展靠的是儒家文化嗎?中國的城鎮化和智慧城市首先得依託風水嗎?

山東,別再主打儒家牌

總之,山東的文化是非常豐厚和悠久的,不過你要問我山東人都推崇儒家文化嗎?類似於問我山東人都吃煎餅卷大蔥嗎?不是,和其他省份的人吃的基本差不多。

主打儒家牌,山東會得到一點,不再主打儒家牌,山東會得到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