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文:MamaGo

關於課外班的選擇,一直都是大家關注並且焦慮的一個內容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這個時代的小朋友,學一門課外特長已經成為常態了。家長們“別人學了什麼,我們要不要也學什麼否則會輸在起跑線”的心態,變相促成了早教領域以及課外班領域的蓬勃發展,加上很多父母對於藝術體育課程基本上都是門外漢,一方面想給孩子報班,一方面又擔心孩子不學白交錢以及被早教機構忽悠了的種種心態,課外班的選擇一點不比擇園來的更容易。

無論你是否在考慮為孩子選擇一門或者更多課外班,其實這樣的思考和關注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作為已經陪孩子上了半年多課外班的家長,這半年的經歷和觀念一直不斷在更新,我要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和你聊聊課外班這個話題。

我在選擇課外班的時候是什麼心態?

小卷毛不到三歲上的舞蹈課外班,到現在已經半年多了。

當初選擇的心態非常簡單,因為四點半放學到距離我們下班回家將近三個小時,我的初衷只是想找一個地方給她放電,不要沉迷電子設備,電視動畫片。

實際上,一週五天,另外還有兩天我給她選擇了幼兒園自己開設的球類課程和英語課程。這樣留下兩天去遊樂場或者其他的戶外場所。這就是我們一週五天的安排。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儘管當初課外班的選擇是規避無意義的屏幕時間,我們還是會保留在週末家人一起看電影或者紀錄片的習慣,學習的方式是豐富且與時俱進的~)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那麼多課外班,家長是不是太雞血了?

寫上一篇課外班話題的時候徵集過,發現我們上的不算是多的。許多處於對課外班停留在觀望程度上的家長而言,總會心理嘀咕,這些家長是不是太拼了。

從我們調研得來的留言結果來說,得到的回覆是大家的心態相對比較輕鬆,在0-6歲學前這個階段,學到什麼樣的技能沒有迫切的期望,還是希望能豐富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做有意義嗎?

蒙特梭利認為

“兒童具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賀爾美Horme),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學習與吸收能力(牧內美Mneme),這使得幼兒從出生起便開始對環境保持著不斷的探索

在這種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下,兒童不斷的探索環境,隨著他運用自己身體的熟練度不斷增加,其探索環境的範圍也會日益增大。

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將會被吸收併成為日後進行更高階智能學習活動的基礎;探索中所獲得的喜悅與成就感,則會正向循環的支持兒童下一次的探索,並形成自信、積極、獨立、主動的正向性格特質。”

關於賀爾美和牧內美這些相對生僻的理論,蒙式們可以去檢索英文去了解這些理論的來源,但是上面一段話,我們大致已經明白蒙奶奶的理論裡強調了

環境的重要性,更強調了孩子的經驗的是通過實踐來獲得。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的過程是這樣的:

“我看到了,我忘記了。

我聽到了,我記住了

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早期很多教育理論裡,不僅僅是蒙特梭利,包括瑞吉歐等教育理論裡都注重孩子親身體驗的過程。

對於我們家長的建議來說,在0-6歲孩子特殊的吸收性心智階段,孩子的學習過程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我們能做的是創造豐富的環境,賦予他們的成長權利,引導他們成長,完成自我的生命體驗的過程。

除了教育理論,人類對於腦科學的研究實驗也揭示了孩子大腦的學習機制是隨時都存在,更讓我們意識到選擇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最近看到TED上關於兒童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的一個實驗,揭示了15月大的嬰幼兒根據成人展示玩具的不同方式,決定自己遊戲探索模式。這個實驗所展示出嬰幼兒令人驚訝的思維邏輯,也讓我們意識到,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中。

其中一個實驗結果表明:15個月大的嬰兒,在實驗中表現出來的行為跟科學家一樣,看重取樣是否真正隨機。wow~!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這些理論也好,實驗也罷,讓我們最直接的理解並應用的是,不同的環境下,孩子學習方式會相應改變,而課外班是豐富的環境的一個表現方式。理性的我們大可不必為此焦慮選擇什麼樣的課程,是否與其他人孩子一致,它只是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育兒生活方式而已。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因為對於成人來說,我們承擔了引導孩子成長的職責, 我們需要明確自己希望孩子成長的方向,觀察到他們的興趣點,在力所能及(時間和金錢投入)的範圍內提供豐富的選擇。

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去參觀博物館,

看春花秋月,鶯飛草長,

這些都會融入孩子的成長記憶當中,

構成他們未來的一部分。

於我而言外班我選擇了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並且是期待孩子瞭解的部分,它對於孩子的影響在未來而不僅在於現在。

明確了這些前提條件,一旦決定上課外班,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少。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課外班過程容易遇到哪些不可控問題?

如果我們把課外班看成一項投資活動,找到專業的老師,投入金錢、時間這些必要成本的時候,我們是我們必然會期待一些結果的。從我個人陪孩子半年的學習經歷中,成人的內心波動和孩子的心性才是最投資中最不可控的因素,也是會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

小卷毛從不到三歲開始學了芭蕾啟蒙課程,到現在已經半年過去了。當初也是跟演戲一樣開啟了課外班之旅。

比較有趣的是,幾乎每次有班上的新學生來,幾乎都會上演小卷毛同學的翻版,站在門口嚎啕痛哭,死活不進教室。

所以,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樣的艱難時刻,請淡定,你不是一個人~

我觀察過幾次第一次試課的家長和孩子:有些家長還是意志堅定,溫和的勸導孩子,也有一些被孩子動搖,試課之後,不了了之。這些其實算是目標明確,從一而終。畢竟跳舞並不是孩子成長的必須,每個家庭都有為自己孩子選擇未來生活方式的準則。

最糟糕的方式是家長內心的波動:

從眾地選擇一個課程,自己卻搖擺不定,孩子說喜歡就交錢了,孩子一旦哭鬧,就放棄堅持。舉著“愛與自由”的大旗安慰自己,讓孩子想來就來上課,不想來就不來。拜託,這是偷懶,而不是愛。

這種方式,讓孩子不懂承擔選擇的結果的意義。這樣知難就退的後果,不僅僅影響了一個單純的課外班學習,而是影響了孩子建立一個有意義的學習模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無論是所謂的熊孩子,還是天使寶寶,不同的孩子展現的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都是父母的潛移默化的行為方式對孩子教育影響的結果。

課外班的學習過程,不僅是建立了未來幾十年學習生活中親子關係模式,更會影響孩子未來自己獨處社會面對世界時的諸多能力。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課外班改變了孩子什麼?過程比結果收穫更多感受是這樣的

這半年的課外班經歷,讓我看到了孩子的諸多改變。

1 學會適應新的規則

小卷毛上的是蒙式幼兒園,老師並非是教室的主導者。而舞蹈教學,恰恰相反。

在適應這樣傳統教學的方式的過程中,也是讓孩子學會在不同環境下調整自我去學習新的規則的過程。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綠色圈裡的小朋友就是小卷毛。

曾經很多讀者留言的焦點就是蒙式園的小孩是否會適應傳統小學。所以,我在選擇課外班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次測試。

最初上課的幾個月,她上課的狀況是忽好忽壞,經過半年之後,尤其是經歷了春節的彙報演出之後,年後回來上課,明顯感覺到在狀態了,經歷一個學期波動,總算等到被老師表揚的時候。所以,這個適應過程不同年齡的孩子因為專注力和學習經驗的不同,適應的節奏也是不同的。但是,讓蒙式娃換個規則和大家玩,也是OK的。

這個過程,作為家長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引導是很重要的。

雖然每次老師都會吐槽小卷毛不乖,但是我會一直耐心跟她強調,這裡和教室的規則是不同的,“這裡的規則和幼兒園不同,在這裡老師講話的時候要認真聽,跟著老師的動作去做”。

在我看來,孩子懂得規則意識,適應不同的環境的規則,是早期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而家長的作用,就是把老師的要求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告訴並引導孩子。

2 讓孩子懂得時間的意義

王家衛說,功夫,即是“時間”。

任何一個個體的成長需要閱歷的錘鍊。小孩子不會懂得一萬小時定律。但是他們有很多方式懂得付出與收穫的因果關係。

這張圖片拍攝在她春節的彙報演出之後。小小的背影抱著有她一半身高的花朵,篤定地走過一節節的臺階。比起臺上演出的畫面,這才是我最喜歡的照片。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這書花,被她視為珍寶,不肯與任何人分享。

我就只好把它們曬在陽臺上,變成乾花永久保存。

每當看到這個花束,她就會想起她之前的學習生涯,

努力也好,眼淚也罷,都是曾經的經歷。

我沒有過多的去表達獎勵的意味,而是讓她自己去體會學習的帶來的樂趣,從她年後的上課態度來看,這個目的算是初步完成。

在我看來,這些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技能的獲得,他們的吸收性心智,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學會接人待物的種種方式,這是孩子自我成長過程中,學習社會規則的預備,更是他們構建自我的社交方式。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3 有趣的學習過程固然重要,但是學習,是有黃金期的。

無論是學習舞蹈,樂器演奏,還是各種體育課程,簡單的理解,都是肌肉運動帶來改變的過程。

之前我們分享王妃已經生完三胎了,英國王室到底怎樣養娃?的時候,有兩個讀者的留言特別有趣,一個問為什麼學習舞蹈,而另外一位讀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長大了動作要優雅的多。” 這位讀者的留言,給了我很大啟示。

這種技能的獲得,就像學會騎自行車一樣,一旦學會,是伴隨終身的。廣泛的說法,很多人稱它們為肌肉記憶

這個概念並不是算是準確,肌肉記憶只是我們理解的表象,因為記憶發生的位置在腦部(大腦或者小腦,學術界對於記憶發生的位置還有很多爭議,當然也源於我們對於大腦科學的認知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

這些我們看來這些優雅或者技能下意識的展現,

大部分會認為是小腦中儲存的內隱性記憶。

預警:以下進入比較晦澀的學術轉述部分,寫著寫著就跑偏了,但是還是想告訴大家一些簡單的科學結論,去更好的支持我們育兒方式,看不下去可以直接看結論部分)

上面提到這些技能(才能),關鍵的密碼就是

髓鞘質。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第一,它和骨髓以及神經系統有著密切關係;

第二,如果把腦突觸的軸突部分比喻成導線,那麼髓鞘質就好像包裹在導線外層的絕緣體。髓鞘質給神經迴路包裹上絕緣體,髓鞘質越厚,絕緣性越強,線路就越協調幹練,我們的動作和思維就越加精確和敏捷。

而髓鞘質的特點中有兩點是特別值得關注的:

第一、30歲之前,是輕鬆掌握新技能的關鍵期;

50歲以後,損失速度將快過生長速度,生成必要的迴路所付出的時間和成本更多。

好吧,這個結論帶給我們的思考還真的蠻多的,對於學習新技能,我們做與不做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孩子的未來發展目前還預測不多,但這一點作為學生時代一直是文體委員的Go姐感觸頗深。有兩個親身經歷分享給大家:

1.Go姐小時候學古箏,到現在比賽的曲目還有印象,後來轉而學了古琴,因為絃樂的相似之處,上手很快,但是停下一段時間之後,識譜這些新技能的獲得幾乎全盤還給老師。所謂的童年時代的肌肉記憶都在,而髓鞘質的損失速度比生長速度快,結果就是30歲左右獲得的新技能非常容易遺忘。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2.小時候在體校學過乒乓球,前兩年想學網球的時候,一揮拍,乒乓球的動作就上身了。教練一臉無奈。如果他懂點髓鞘質的腦科學理論,就懂得當年我是下了多少功夫練球,現在還要花多少功夫甚至更多才能給神經”包裹上新的絕緣體”,做出正確的反應。

第二、精神高度集中的重複記憶才能最高效率生成髓鞘質。

以上這部分內容簡單的理解為

1.技能的學習在允許的範圍內儘早開啟

2.專注能力與學習能力密切相關。

因此,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而言,選課外班,選什麼課程,並不值得讓我們太過焦慮。這個過程帶來的學習體驗遠比教育結果重要的多,畢竟我們大部分人資質一般,成為音樂家運動員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保持相對理性的心態來看待家長此時的投入與堅持,都是孩子未來生活諸多提供了諸多選擇的可能性。

而這些可能性裡,有我們對於孩子生活方式的期待與引導,也會在不經意之間影響到未來。

練過琴的孩子,手指是靈活的,想感受古典音樂的時候,可以去演奏;跳過舞的小朋友,肢體是優雅的,就是會在接人待物裡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在於自己和世界的相處中,他們最終會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了恰當而舒服的方式,獲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生命體驗。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所以,課外班之於孩子的成長,

更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但,並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

如果我們自身能放大自己的格局,理解TED科學家演講中所提到的,對於兒童的所進行的任何一項投資,都是在著眼於未來的話,那麼我們和孩子每天進行的有智慧的對話,閱讀有意義的書籍,思考世間萬物運轉的奧秘,這些都是對孩子早期教育最有價值的投資。

在孩子們早期生活中,家長能夠做的就是儘可能提供豐富的環境,培養他們對世界的好奇與興趣,在過程中學會堅韌和專注,在探索中充滿創造力。而這些優秀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對於孩子的一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因此,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並不是普普通通的事情,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我們的每個行動都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所以,對自己投資,對孩子投資,用我們自己所能想到的最適合的方式~

共勉~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許多孩子都上課外班,為什麼收穫的結果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