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二中教研室副主任點評陝西高考作文:“倖存者偏差”並非超綱

远东二中教研室副主任点评陕西高考作文:“幸存者偏差”并非超纲

華商網訊 今天(6月7日)上午11:30分,2018陝西高考語文科目的考試正式結束,自帶話題體質的高考作文再次引發關注和熱議。

2018陝西高考作文題目新鮮出爐:

远东二中教研室副主任点评陕西高考作文:“幸存者偏差”并非超纲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佈,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問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題目古怪還是四平八穩?考生怎樣才能得高分?華商網在考試結束後第一時間採訪了西安遠東第二中學教研室副主任、省級教學能手張建成老師,聽聽一線專家老師如何解讀今年的高考作文題。

華商網:已經有學生反映題目有點難,張老師您怎麼看今年的陝西高考作文題?

張老師:今年的作文有如下特點:

第一、凸顯思辨性。

目前教育考試中心和省級考試機構對作文題進行評價主要依據六條標準: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難易度。對照這六條標準,近幾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在“探究性”方面還有待提升,2018年的全國2卷作文命題就彌補了“探究性”不足的缺憾,從而體現出鮮明的思辨型特點。

材料中的現象可以概括為“倖存者偏差”,駁斥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這個被駁斥的邏輯謬誤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材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具有思辨特點,追求科學精神的例子。

第二,開放可寫性。

沒有糾結所謂的“任務驅動”與“材料作文”的區別,也沒有按照定勢思維再來一篇任務驅動的升級版,而是著眼於考生。只要考生有話可說,隨時留意社會生活並進行思考,這樣的材料作文也可以出。

回顧前兩年的考題,16年的任務驅動型1.0版——情景+敘事(二元矛盾對立,如女兒舉報違章的父親法與情的抉擇)+任務指令;17年的任務驅動2.0版——關鍵詞(名言警句)+有機聯繫(突破簡單的二元的矛盾對立,如選擇其中二到三個)+任務指令。這種作文(主要是“說理文”)是要講“規矩”的,它只能“在有軌道上開火車”,不能“在大荒漠上跑野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論述思路的展開,今年的作文是對前兩年熱火朝天的“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矯正,突出思維開放性可寫性。

華商網:今年作文題的立意是什麼?學生可以從哪些角度著手?

張老師:今年的作文材料體現了中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一個具備良好思維的學生更能有效地擷取處理信息、培養優良的人文氣質。

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談:

1、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談片面與全面

分析材料會發現:中彈後能飛回來的飛機,說明損害的不是要害部位。油箱引擎收到損壞的已經飛不回來了。開始篩選的過程就錯了,結果必然是錯誤的。為什麼會出現篩選的偏差?有什麼危害?如何解決?是大致的思路。

從社會生活現象觀察,比如個人層面的北大才子賣肉,教育方面的分數為王,科技方面的自我陶醉沒有自主芯片,國家發展層面的GDP追求……都可能是片面篩選的結果。文章可以從正反兩面去辯證思考,從而避免倖存者偏差,而不是經過錯誤篩選的片面認知。

2、力排眾議堅持真理——談科學質疑精神

統計學家沃德能力排眾議,就體現了不迷信不盲從的批判性思維。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分析信息比佔有信息更為重要,如何去分析篩選重要正確的信息是個人必備的能力之一,這就需要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現象是網絡上的吃瓜群眾,往往是在瞭解事實真相之前,就受情緒鼓動在道德上綁架他人,不會冷靜思考仔細分析,或者有人“揣著明白裝糊塗”,蹭熱點“澆一己塊壘”,造成網上亂象叢生。

華商網:今年其他省市作文題有“新時代青年、綠水青山”、“寫給未來2035年的那個他”、“被需要”等等話題作文或是材料作文,您覺得相比陝西的題目哪種更好寫呢?

張老師:這幾個題目我覺得應該是上海的這個題更好一點,就是這個“被需要”。它實際上是延續了海派作文的一些特點,就是一貫的思辨性,而且還是一個反向的思維。要說哪個好寫的話,那應該是北京的最好寫。如果都是一些千篇一律的作文,那就拉不開差距,反映不出學生的差異不具有這個選拔性。

華商網:今年的作文跟往年陝西的作文題相比您覺得有什麼變化?

張老師:首先是從任務驅動型變為材料作文,任務這個“規定動作”沒有了,話題更加的開放,同時也能避免套作或者預先構思。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審題的難度,學生未必能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去立意。

如果是其他的比如:主要與次要,細節與過程,結果與過程等等。看起來與材料有關,但未必是最好的立意,作文的豐富性深刻性受限;再次,就是學生對社會生活現象的關照有難度。生活中究竟有哪些類似的現象?能否從不同的角度側面進行思考?能否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及背景?預估危害?提出解決的辦法等等,都是考生不容易寫好的。

華商網:今年的材料體現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倖存者偏差”,這有沒有超出學生的學習範圍?

張老師:雖然說這是統計學中的一個術語,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類似的現象,只不過沒有用一個概念去總結而已。

不能說是超出了學生的認知範圍,它恰恰是學科整合、綜合素養的體現。學生如果有大量的閱讀應該會接觸到這些詞。還有很多譬如:破窗效應、馬太效應、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等等。即便語文課堂沒有講到,政治課和數學課也會有所涉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