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果斯一年增加1000家影視公司 每年流失稅收40億

霍爾果斯一年增加1000家影視公司 每年流失稅收40億

監管機構介入的“查稅風暴”已經拉開序幕。

遠在千里之外的霍爾果斯,已經從4月率先展開自查。由於大力度的稅收優惠而吸引過來的影視公司,不僅未給當地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反而藉由優惠政策轉移大量盈利,使得稅收流失嚴重。據當地稅務部門的統計顯示,每年至少有200家企業各自向霍爾果斯註冊的子公司轉移2000萬元以上利潤,這意味僅一年時間,霍爾果斯一地就有40億稅收流失。

今年3月,霍爾果斯召開了“財政部專員辦進點見面會”,在會上,財政部監察局指出四大方面問題,包括企業通過轉移定價、關聯交易逃稅,企業及母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等,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空殼企業”問題嚴重,部分企業只在當地註冊一家分公司,轉入鉅額利潤以達到避稅目的,並未在當地開展經營或生產活動。

儘管沒有任何生產經營活動,但共有2118家企業利潤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50%以上的公司。這部分企業中,影視文化類企業佔據多數。

稅務部門不得不要求這些公司展開自查。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自查風波過後,霍爾果斯現存的問題或將以“打補丁”的方式填補漏洞,現在的寬鬆政策和監管將收緊。

追逐政策空當

從霍爾果斯口岸出去,一步就能到達哈薩克斯坦境內。在這個常住人口僅8.7萬不起眼的邊陲小城,不懂漢語的當地居民比比皆是。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異域風景濃厚、經濟不發達的地方,2017年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14472戶、註冊資本(金)20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高達341.6%、288%。

這其中,影視類、文化類企業增長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至今,來自內地的影視文化類企業在霍爾果斯註冊的多達1600多家。而在2017年4月,還僅有600餘家影視公司,一年間增長了1000多家。

范冰冰、黃曉明、楊冪、吳秀波等許多明星都紛紛在霍爾果斯註冊自己的公司,就連馮小剛、趙本山也都有好幾個影視公司。除明星的公司外,國內主流的電影公司也有超過大半在霍爾果斯註冊了分公司或子公司。如光線、華誼、博納、樂視、嘉映、華策、歡瑞世紀、耀萊、和力辰光、大盛國際、喜天、和和、銀潤、聯瑞等,總數超過600家。

眾多影視公司和明星,都是為了這裡的稅收優惠而來。

在此之前,國家為了發展新疆經濟和與國外貿易交流,在霍爾果斯推行企業所得稅“五減五免”的優惠政策,據該優惠政策,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在開發區內新辦的屬於《新疆困難地區重點鼓勵發展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內的企業,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企業所得稅五年免徵優惠。免稅期滿後,再免徵企業五年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採取以獎代免的方式, 由開發區財政局將免徵的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以獎勵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補助。

此外,影視傳媒、廣告、互聯網、教育、體育、保理等行業,除了享受企業所得稅“五免五減半”外,根據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及附加稅等當年留存地方財政的總額不同,還將分別按留存總額15%、20%、25%、30%、35%、45%、50%的比率予以獎勵。

這意味著,在此註冊的企業不僅少交了很多稅,還能額外獲得資金獎勵。

此外,還有對引進企業人員薪金收入的個稅優惠,以及增值稅、附加稅按比率獎勵返還政策。政策規定,對引進的企業人員月繳納個人所得稅在4000元以上部分,獎勵比率高達其在園區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90%。

這使得對稅收敏感的明星紛紛扎堆霍爾果斯。

然而,稅收優惠政策似乎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一個問題是,在此地註冊的,大多屬於“空殼企業”。

“享受補貼是要有門檻的,不同地方引進企業的目標不同,如果是拉動就業,就需要在當地有公司在實際運轉,比如說在文化創意產業園落地,能帶動當地的就業、帶來效益;有一些地方只需要在當地註冊就可以,這樣要求就很小,只要一個空殼公司,主要是把稅收帶上去,在GDP統計的時候帶來一些數字的變化。”張斌介紹。

不管是不是處於本意,霍爾果斯很顯然走上了後一條路:用空殼公司帶來數字上的增長。一個可以佐證的就是,由於不要求有實際辦公地點,有的註冊地址上有近千家公司。

年損失40億稅收

按照企業應繳納的稅收計算,如果某影視公司年營業額1億元,平均利潤率為20%,增值稅600萬元/年,在正常情況下,該企業一年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城建稅至少1142萬元。但在霍爾果斯,不僅可以節省500萬/年的企業所得稅,按照最低15%的稅率計算,企業還可以獲得至少81.3萬元的資金獎勵,共計節稅581.3萬元。

而被要求自查的企業,均是利潤超過50%的的,這意味著,按照年營業額1億元計算,僅營業稅就可節省1250萬元。

另外,霍爾果斯對個人所得稅可以根據納稅人單月在園區內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額地方留成部分給予補貼獎勵,具體標準是當月繳納個人所得稅在1000至2000元的,獎勵比率為其在園區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70%;當月繳納2000至4000元的,獎勵比率為地方留成的80%;當月繳納4000元以上的,獎勵比率則高達90%。而且個稅採取按月返還的形式,在申報納稅次月即可向園區招商部門申請兌現獎勵。

數據顯示,這些在霍爾果斯享受稅收優惠的空殼公司,每年至少有200家企業各自向霍爾果斯註冊的子公司轉移2000萬元以上利潤。

自查不得不開始。

此外,上述2118家企業還需自查公司是否有關聯公司之間轉移利潤問題,是否把設立在內地母公司(或關聯公司)的利潤轉移到設立在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免稅地公司;是否有關聯公司之間成本費用未按財務會計制度辦法隨意列支問題;是否無員工、無管理費用;是否符合新疆困難企業目錄,主營業務收入是否達到全部營業收入的70%以上條件。

截至目前,當地稅務局尚未公佈上述企業的自查結果。

政策或“打補丁”

由於文化創意產業高人力、少汙染,相較於製造業優勢明顯,不少地方政府均將其作為優先引進產業。影視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一環,受到的政策優惠相當明顯。

今年2月初,霍爾果斯影視文化行業協會授牌儀式暨影視文化產業座談會、項目推介會上,霍爾果斯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市委書記郝擁軍表示,面向未來,霍爾果斯將大力扶持影視文化產業在霍爾果斯投資實體,做大做強,延伸產業鏈,力爭通過3—5年時間,將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成為霍爾果斯的特色支柱產業。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霍爾果斯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14472戶、註冊資本(金)20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1.6%、288%。其中,影視類、文化類、科技類和投資類企業增長迅速。

不過,“蘿蔔快了不洗泥”,為了築巢引鳳而制定的稅收優惠,很容易被市場的投機者所利用。大量被稅收優惠引來的公司,很多是僅把財務稅收掛在霍爾果斯的“殼公司”,這明顯違背的初衷,並未對當地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目前,霍爾果斯已經陸續開始填補這些漏洞。”上述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

比如,之前不要求有實際辦公地點的霍爾果斯,已要求註冊企業要享受稅收優惠,應在當地有實際辦公地點和員工,併為員工繳納社保。同時在享受優惠前應向當地稅務部門提交商業合同等相關材料接受審核。

在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看來,企業所得稅應該由企業總部彙總繳納,如果有些企業只在霍爾果斯設立分支機構,卻違規將企業總部利潤轉至在霍爾果斯設立的分支機構並繳稅,有關部門對於各種相關違規行為應嚴厲查處。

天津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叢屹也表示,地方政府更應該在發展中明確主導產業,進行差異化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稅收優惠應該是附屬於主導產業進行招商引資的一項政策,而不是主要手段。

據瞭解,自查只是霍爾果斯收緊政策的一個開始,之後對影視文化行業稅收問題的查糾力度,此後或將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