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決勝雁門戰正酣——山西省忻州市脫貧攻堅見聞

忻州扼雁門之險,擁寧武關、偏頭關之要,攬清涼勝境五臺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李牧逐匈奴、楊家將鎮三關、忻口國共殲日過萬,都發生在這裡。

忻州87%的面積是丘陵、山區,78%的縣是國定貧困縣,成為山西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市。但是,就在山西脫貧攻堅這個最大的主戰場上,忻州市2017年交出了脫貧工作成效考核綜合排名全省第一的答卷。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我市視察,對聚焦深度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了精準指導,給了我們莫大的信心和鼓舞。一年來,忻州兒女血脈中堅韌求索、勇於擔當的品質,開始成為決勝扶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忻州市副市長裴峰說。

山坡披綠,生態與生計雙贏

山西多山,靜樂的山似乎格外多,而且多是25度以上跑水、跑土、跑肥的陡坡,生態環境極度脆弱。

“我家有18畝坡地,以前種些土豆、小雜糧,好的年景每畝產二三百斤,不好的年景就別提了。而且,還不一定能賣得掉。”早上8點,靜樂縣鵝城鎮王端莊村村民呂料奎準備拿鍬上山幹活兒,“現在好了,18畝坡地全部退耕還林了,不僅每畝有1500元補貼,我還加入了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每年有三四十天負責植樹,一天100元勞務收入。”

呂料奎所在的靜樂縣懷拴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共有20名社員。其中,18名是像他一樣的貧困戶。“國家每畝補貼800元工程建設費用,要求其中45%用於勞務支出,60%以上建設任務由貧困戶承擔。”合作社理事長王懷拴介紹,2018年全市退耕還林總規模4.61萬畝,在不突破耕地保有量指標前提下,25度以上坡耕地能退則退、願退則退。

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攻堅戰。2017年11月,忻州市出臺了《破解深度貧困脫貧攻堅生態扶貧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綠化、森林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和特色林業產業“五個一批”生態扶貧工程,探索增綠和增收協同發展的生態脫貧新路,帶動了3.7萬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車輛隨著新修好的環山路緩緩前進,昔日廣種薄收的耕地和荒山被整理規劃好的條田所代替,油松種植區、沙棘種植區、仁用杏種植區分佈其中。雖然都是2017年剛栽下的樹苗,漫山遍野卻已是滿眼綠。

“在品種選擇上也有具體規劃,我們的水土特別適合種沙棘,就順勢對天然沙棘林進行改造,引進了大果沙棘品種。”靜樂縣林業局副局長段祥瑞介紹,該縣構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沙棘產業發展模式。

“爭取5年發展到40萬畝,進而開發產品,延伸產業鏈。”段祥瑞說,“而林地產權及產生的經濟效益全歸農民,讓其在享受生態成果的過程中,達到持續富裕。”

整村搬遷,安居和樂業並舉

土路、土房、土牆,門前是望不到邊的一座座土山坡,這是岢嵐縣趙家窪村貧困戶曹六仁曾經的家。

貧困戶李改恢是從東溝村搬遷來的新居民,因為腿部殘疾,對於新家通的自來水,她感觸很深:“自打記事兒起,就要趕著毛驢到1裡地以外的河邊馱水,一次打回兩桶水要省著用。”

“忻州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小窮漏村莊,整村搬遷是解決深度貧困的有效辦法。”裴峰介紹,忻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破解七個問題加快整村搬遷的實施意見》,通過統籌解決“人、錢、地、房、樹、村、穩”等7個問題,來實施移民搬遷脫貧工程,目前已完成434個村,搬遷貧困人口9037戶21371人,3年內完成797個深度貧困村的整村搬遷。

如今的宋家溝村,鄉村旅遊如火如荼。在太原打拼了10多年的王保平也被吸引回來創業,在村口開起了店鋪。

有了新村民的遷入,宋家溝村的鄉風民風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張家吃著李家種的菜,大家互幫互助;扭秧歌、廣場舞樣樣有,文化生活豐富;還搞起了勞動就業培訓,婦女實現巧手脫貧。

產業集聚,輸血與造血並重

添種子、提肥料、鋪地膜,5月初,五寨縣梁家坪鄉梁家坪村種植戶張雲生家20畝脫毒馬鈴薯一天輕鬆播種完畢。“2017年,我用壟作技術種了11畝,畝產3000公斤,一下子就脫了貧。”張雲生家裡要供養兩個大學生,典型的因學致貧。

梁家坪鄉黨委書記李惠民介紹,合作社立足梁家坪鄉馬鈴薯種植的產業優勢,引進國內新品種,在全鄉1.4萬畝馬鈴薯壟作技術示範片區推廣壟作新技術,畝產由1500公斤翻到了3000公斤。同時,按照“一村一業一主體”的發展要求,與1661戶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在合作中建立起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同樣是萬畝示範片區,五寨縣則立足“中國甜糯玉米之鄉”的產業基礎,利用有機旱作封閉技術種植甜糯玉米。

見到前所鄉前所村貧困戶華富明時,他剛和康宇實業有限公司簽完有機連片甜糯玉米種植收購合同。“今年籤的是每穗0.68元,我家12畝地,按每畝產3600穗計算,一年就有近3萬元純收入。”

和華富明一樣,前所鄉共有8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收購合同。“不但解決了種什麼、去哪兒賣的問題,種子、地膜、肥料都由康宇公司免費提供。同時,施肥、種植管理、收購等服務,也由公司統一免費負責。”

“按照公司現在的加工量計算,整個加工期大約能用到360名工人,而且我要求其中至少40%是貧困戶。每天80-140元不等,一般能幹上40天。”康宇公司總經理李建明介紹,“這樣一來,從春天開始種植,到秋天收穫加工,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一整年不間斷。”

“既有持續性,還有保障性的脫貧手段。忻州市政府按照‘一縣一業一園區’‘一村一品一主體’的產業發展思路,規劃了全市的產業扶貧。依託雜糧的資源優勢,計劃打造紅芸豆、藜麥、亞麻籽、甜糯玉米、燕麥、小米、黃米、豌豆蠶豆、紅薯、馬鈴薯等十大優特雜糧之鄉,讓產業在園區內集聚。”忻州市副市長裴峰介紹說。

“同時,在產業規劃發展中通過制度設計,給貧困人口創造脫貧參與機會,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所以,我們還探索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機制,去規避產業發展不扶貧不帶農的傾向,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能夠進入現代產業,能實現就業,能實現增收,從而逐步樹立他們的脫貧信心,激發出內生動力。”裴峰說。

“我們還打造了忻州月嫂、靜樂裁縫、保德司機、繁峙繡娘、五臺泥瓦匠等勞務品牌,來培訓和安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忻州市扶貧辦的負責人說。

由此,忻州市圍繞生態扶貧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特色產業扶貧工程、社會兜底扶貧工程等八大工程的實施,喚起了雁門兒女敢於打硬戰的脫貧志氣,偏頭山上、五臺山下、雁門關內,決勝貧困戰正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