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在雲南,提起茶,一般都會提起普洱茶。三千多年前,雲南就有先民濮人獻茶給周武王的佳話。宋元時期,被做成“緊團茶”也稱“圓茶”的普洱茶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地區。明朝時,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以普洱為中心,往返雲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用“馬蹄”和“鈴聲”踏出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只不過,那個時候雖有“普洱”與“茶”的記載,但“普洱茶”這個名詞一直到近代,才真正被標定。

在今天的茶領域,普洱茶一直是焦點之一。古樹茶、年份茶、古董茶等概念的風行,投資與炒作的價值甚至大大超越了它們作為飲品的意義。也正如那條以普洱府為中心點的茶馬古道一樣,成為雲南歷史上一道無法被磨滅的印記,具有特別的意義。

眾所周知,雲南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生活在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先民們很早就開始利用茶樹,或為食,或入藥,或在晴好的季節,將過剩的茶樹鮮葉曬乾,以備不時之需。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茶葉的生產工藝並不系統,甚至是相當隨意和粗放。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遠離當時的政權中心,山高路險,文化背景複雜,經濟文化中心的人們對那裡的世界所知聊聊。即便是成了“茶聖”的陸羽,在其代表作《茶經》中也犯下了錯誤,認為“雲南不產茶”。

雲南人民可不會因為茶聖的錯誤記載就不產茶。清朝乾隆年間的文官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對雲南的人文地理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中寫道:“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西番”包括現在的西藏以及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地區,在唐代和雲南同屬南詔國。西番在南詔國的北部,而云南在南詔國的南部。南詔國北部由於地理氣候的限制並不產茶,所喝的茶都得雲南運輸過去。當然,那時的茶並不叫普洱茶。至於叫什麼茶,史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姑且稱之為雲南茶吧。

那時候,經濟文化都很落後,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去關注茶葉的原料、製法、品質特徵甚至確切的名稱,“只要有喝的就不錯了”。雲南茶在南詔國內流通的狀況持續了很久,直到明朝才有了巨大變化。當時,中央政權開始介入西南地區並加強對那裡的控制,茶的產銷也納入了管制範圍。政府規定,滇南各茶山生產的茶都在當時的普洱縣進行交易。普洱縣有豐富的鹽礦,可以方便山民用茶來交換鹽這種生活必需品。至此,“普洱茶”這個名字才正式出現。

到了清朝,清政府為了維護西南邊疆的安寧,加強民族融合,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政策。在普洱縣設立普洱府,頒佈了《雲南茶法》。茶法把中原早已成熟的製茶工藝和雲南傳統制茶法結合起來,完成了普洱茶從生產工藝的昇華。同時,還對茶的形狀、規格、品質等進行了規範,然後將它們銷往內地。經過這一系列的變革,政府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對雲南的政權控制和文化同化。而普洱茶,也由此以嶄新的形象,衝出了普洱,走向了全國。

明清時期,普洱茶的消費區域不斷擴大。但是,那時交通運輸很不發達,尤其是西南多山,連馬車都不好走,基本上只能靠騾馬甚至人力運輸。無論是銷往藏區還是進貢京城,都需長途跋涉,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月。山路崎嶇顛簸,馬幫擔心茶葉破碎,在打包和運輸過程中都要給茶葉灑水回軟。作為植物的葉片,茶葉能提供給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所有養分。在較高的含水量下,茶葉上的細菌、黴菌等微生物自然而然地就生長起來。在這些微生物的生長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酶,並分泌到生長環境中。這些酶催化不同的生化反應,比如澱粉酶會把澱粉水解成糖增加甜味,氧化酶能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黃素而降低苦澀,聚合酶可以把多酚轉化聚合成茶紅素而呈現紅濃的顏色,蛋白酶可以把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和多肽從而產生鮮味……等運到目的地,茶葉的品質特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果採用今天的食品質量監控標準,運達目的地的普洱茶早已經“變質”了。不過,那個時候信息實在不發達,目的地的人們不大可能清楚“沒變質”的茶是啥樣,大概會以為茶本來就應該是那樣的形象,而運茶的挑夫馬幫大概也不會去“自曝其短”。

而且人們發現,即便精心控制生產工藝,剛做好的茶依然茶性剛烈,苦澀度比較高。而它們經過風吹日曬,運到目的地之後,可溶性物質增多,茶體和泡出的茶湯顏色變紅,香氣發生轉化,苦澀度降低,滋味更醇和。也就是說,它們比“變質”之前,要更加好喝!

此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交通運輸的效率,把茶從普洱運到目的地不再不要那麼長的時間。但是,這些輕鬆愉快地到達目的地的茶,反而不被顧客所喜歡。於是,民間開始模擬古時長途運輸的情形,往茶葉上少量灑水,存放於稍高的環境溫度中,透過溼熱和環境中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讓茶性變柔和,茶湯更適口。直到一九七零年代初期,在我國科技人員根據食品發酵工藝學原理,把這樣的探索進行了整理優化,規範下來。這就是普洱茶的潮水渥堆工藝。

這樣製成的茶被稱為“普洱熟茶”。即,新鮮的茶葉經過高溫“殺青”,中止葉片中酶的反應,然後曬乾,稱為“曬青茶”。曬青茶在人工設定的溫溼度條件下進行發酵,稱為“渥堆”。渥堆給了微生物優越的條件,讓它們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讓茶體變褐木質化,茶湯紅濃明亮,入口甜柔而沒有苦澀感。也就是說,普洱熟茶是傳統普洱茶的“速成版”——好在那時候人們對於“速成”沒有那麼敏感。這種“不正宗”的普洱茶,也因為其鮮明的特色而成為一個新的品種,被廣為接受。而相應的,如果把曬茶青緊壓成型,在倉儲的條件下,任由環境中的微生物附著到茶葉上慢慢發酵,就稱為“普洱生茶”。新生產的普洱生茶味道簡單而刺激,在倉儲過程中,隨著發酵的緩慢進行其苦澀度逐漸降低,味道越發豐富而醇和。這也就是“普洱茶越陳越香”的來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茶產業日臻成熟,今天的普洱茶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描述。即,以雲南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經過自然後發酵或人工後發酵而成的、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自然後發酵的是“普洱生茶”,人工後發酵的是“普洱熟茶”。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在歷史的長河中,以普洱為中心源源不斷的向外擴散發展,同時,先民們把勤勞智慧和勞動技能運用到茶葉生產中,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在商品交易的推動下,充分利用了雲南大葉種茶樹的獨特優勢,在特定的地理、氣候和特定的運輸過程中,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享譽國內外優質味淳的普洱茶,從而奠定了普洱茶的歷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