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章越琴教授的著作,考證結論為今成縣為三皇五帝都

​黃帝故里,指黃帝出生、成長的地方,是中華始祖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華夏兒女祭奠祖先、緬懷先人、寄託感情的聖地。中華民族歷來有著"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通過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尋找真正的黃帝故里,使全球華人有一個精神的家園,對於增加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幾十年來,通過成縣本土的學者和文化工作者的考證研究,發現了當今成縣就是從文始祖黃帝的故里,是三皇五帝的帝都,這一重要發現,引起了國內學者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現將成縣是三皇五帝都的研究成果作一簡要介紹。

一、傳說中三皇五帝的活動軌跡及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

歷史傳說中的三皇指伏羲、炎帝(神農)和黃帝(軒轅)。 伏羲出現在盤古開天地後,為華胥所生,“生於仇池,長於成紀”(成縣古稱仇池郡),形成華氏部族。伏羲是人文初祖,女媧為人文初母。神農炎帝與軒轅黃帝為少典和符寶之子,“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和羌水,形成最早的“氐羌民族”。軒轅成為部落首領後,以成縣的城東廟灣中字山為都建立了古“中國”,定“都崑崙山鳳凰臺”——最早的“中國”誕生。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成縣中字山

隨著農耕的出現和人口增長,軒轅走出崑崙山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他一路沿“西漢水”、經“仇池”、斬刑天和炎帝合併形成炎黃部族;接著“過不周”、北伐降伏羲與華氏族群合併形成“中華集團”——最早的“中華民族”誕生。接著順“渭水”、入中原,渡過黃河東征,殺蚩尤,取代神農統一蚩尤夏氏部族融合形成“華夏集團”——“華夏民族”形成。

自此,軒轅黃帝成為華夏民族始祖,他的出生地就是華夏民族的祖源地。究竟哪裡是黃帝真正的出生地呢?

二、皇帝故里考證研究的最新成果——成縣為三皇五帝祖脈之地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氐族人,生於壽丘(今甘肅隴南成縣小川鎮天壽山一帶),建中國,都崑崙,治所鳳凰臺。 對此,有大量的證據可以證明,包括國家地理新發現,人與生存環境互相依存的科學研究數據以及史書和文物古蹟、山水地名,民間口碑。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成縣五仙洞古碑

中華民族是以孝為本的民族,尋宗祭祖是華夏兒女的共同的心願,全國各地都希望儘快找到黃帝故里,許多地方發現偶爾的地名巧合或傳說就草率宣佈找到了皇帝故里,並開始舉辦以商業為目的的,自作主張大張旗鼓的全國甚至全球華人祭祖活動!美好的願望和初衷可以理解,但是作為國家民族重大歷史課題和經過科學考察已被確認的證據來衡量,顯然證據不足,各有各的目的,說法很難統一,從而形成五花八門各自行動多處祭祖的怪現象,最熱鬧的也不過請幾個不在位的“大人物”撐撐體面而已,有的已經連續多年,但至今都是地方行為,沒有一處國家認可的正宗祭祖聖地。

近年來,原本三個素不相識的人,在相同的時間裡,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結論,三皇五帝之都在今甘肅成縣,他們就是被譽為為“成縣祖脈研究三駕馬車”的章越琴教授、張炯之先生、吳隴鑫先生。章越琴教授在天水工作,但研究祖脈文化已經有二十餘年,通過大量史書資料和天文星宿學,四處實地考證,在2010年前就出版了《三皇五帝成縣都》的著作。這本專著,可以看作是成縣祖脈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另一位成縣老前輩叫張炯之,現已九十高齡,他在成縣工作多年,退休後很早以前就研究考證出祖源在成縣的結論,但也未曾引起關注。還有一位是徽縣的企業家和人大代表。偶然機會從一西安專家得知,成縣的上古文化很有來頭,這讓他對成縣產生了興趣,通過研究,發現成縣的確有好多神奇的地方。經過十幾年對歷史地理的考證,得出了三皇故里在成縣的結論。雖然不是成縣人,但他卻研究著成縣祖源文化,這同樣受到徽縣相關領導質疑。三位前輩是2017年後半年才通過學術交流相互認識。之前彼此互不相識,互不知曉。但他們研究的結論卻是驚人地一致。他們三人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歲月和年代,通過星宿學、歷史地理學以及民間傳說等不同角的度,研究出祖源在成縣的相同結論。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考證成縣為三皇五帝都的成縣退休老幹部張炯之先生

三、全國範圍內有代表性的黃帝故里說

通過成縣祖脈文化研究者的詳盡考證,其他地方的黃帝故里說證據、論證都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不能夠形成完整、科學、全面的體系,有附會之嫌。下面是成縣祖脈民間研究會整理的一家之言,願和兄弟省市的同仁商榷討論。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2018年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開展的祭軒轅大典

​(一)山東壽丘的黃帝故里說。從史書記載上來看:其主要依據是漢代孔安國在《尚書傳》中認定“黃帝出生在山東曲府的壽丘”。受此影響,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也附和了這種說法。其他重要的歷史著作和地理著作中沒有記載。從民族關係上來看:山東壽丘為九夷人少昊所居的核心地區,作為氐族人的黃帝不可能出生在夷人的核心居住地。從標誌性地標崑崙山來看:山東找不出一個與壽丘首尾相連的黃帝下都之地崑崙山。而在成縣小川鎮轄區內就有崑崙山和壽丘(天壽山)存在,兩地相距在10公里以內。僅從以上歷史依據、民族關係和帝都崑崙山這三點最基本的要素就可以否定黃帝故里山東壽丘說。 所以黃帝故里在山東壽丘的說法不成立。

(二)河南新鄭黃帝故里說。從史書記載上來看:一是史書上的記載和清朝康熙年間所立的石碑。新鄭依據的是漢代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地,還有漢代在此始建的軒轅廟,歷史上有毀有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於廟前立“軒轅故里”碑。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現在的黃帝故里景區。成縣不僅有軒轅廟,最有說服力的是現成縣小川鎮八仙洞景區內的五仙洞浮澤廟裡面還有現在還保存有歷代所立的軒轅氏碑記,比新鄭軒轅廟前清朝知縣立的碑刻早了近400年。

新鄭的另一個重要依據是有個“有熊”的地名,可是它只是出現在漢書的記載裡,而成縣崑崙山西面的西漢水對岸,直線距離不足20公里的地方,至今還有個“熊池”之地名,即武都區熊池鄉。從其他方面如民族關係、帝都崑崙山等祖脈之地必備的要素來看,新鄭的黃帝幫裡說完全可以證偽。所以,儘管新鄭近年來雖然把把所謂的黃帝故里規模和規格打造的一年比一年高,但學術界始終不買這個賬,歷史上沒有一個無帝王到新鄭去祭過祖,近代也沒有領袖人物去此地祭過祖。

(三)陝西黃帝陵說。從史書記載上來看:《史記》中有“黃帝葬橋山”的記載,陝西對外宣傳的是黃帝“衣棺冢”,章越琴先生的專著《三皇五帝都考辯》對“橋山”等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再者,陝西打造的是黃帝陵,從來沒有說是黃帝故里,因此與成縣的黃帝故里說在學術論證上不衝突。

(四)甘肅清水軒轅故里說。從史書記載上來看:《水經注》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從地理標誌上來看:清水有三皇溝,溝前有座明朝修建的軒轅祠,歷史上也有毀有修。清水軒轅祠1943年被國民黨駐軍拆除,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廟前曾樹有“軒轅故里”石碑,還有三根千年古樹,傳說是黃帝親手所栽。 近年來有華國鋒親筆題寫的“軒轅故里”題詞,廣州美術學院潘紹棠教授設計的軒轅塑像。從在民族關係上看,清水的軒轅故里屬於上古伏羲的華族地區,而不是氐羌民族區。從地標崑崙山來看,在崑崙山與壽丘關係上也找不到支撐,無法解釋軒轅生長之地“氐水和羌水”的出處。同時黃帝北伐過程的時空轉變以及所有重大事件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裡無法解釋得通。所以,其他要素在這裡便是無源之水,清水軒轅故里說也是站 不住腳的。

(五)天水齊壽軒轅故里說。從史書記載上來看:齊壽山因其山嶺如冢,故有壽丘之異稱。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到成縣尋崑崙山祭祖未果,便巡幸雞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然後沿西漢水折返長安途中,到了今天水齊壽山即西漢水源頭時,將帶來祭祖未用的紙錢在此全部燒掉,所以齊壽山又名“燒紙坡”,當地人方言說成了現在的“稍子坡”。從民族關係上來看,雖然齊壽山處於華族向氐羌民族過度地區,但是其歷史依據和自然與生存環境仍然與祖脈要素相距甚遠。齊壽山已經非常接近祖源地成縣,兩者間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

四、從地理學角度來看成縣為三皇五帝祖脈之地的可能性

根據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具體情況來看,成縣所處的秦嶺-大巴山地,是我國南北過渡帶的主體,在地質、氣候、生物、水系、土壤等多方面都呈現過渡性、敏感性、複雜性與多樣性,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地學和生物學信息,是我國科學家在地理、生態、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科學突破的關鍵地區之一。“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研究區(秦巴山地)涉及陝、甘、豫、川、渝、鄂6省市,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項目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主持,參與單位來自我國12個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學考察人員達100餘位。根據國家南北過渡帶綜合考察項目看,成縣的祖脈 文化研究也與項目的研究相吻合。

成縣位於國家地理中心、南北分界地標、長江黃河源頭的秦巴地區處於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我國的“中央水庫”、“生態綠肺”和“生物基因庫”。秦巴地區既是“世界級名山”和“華夏文明發源地”,也是我國重要“生態環境保護區”。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兼具南北氣候的多樣性特徵,最適合於人類的早期生存與發展。往北的地方,特產的豐富性受到影響,冬季的嚴寒也不利於生存,向南的地方,雖然特產更為豐富,夏季的炎熱又對人類的生在構成威脅,不利於生存。複雜多樣的地形,也為人類應對自然災害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平原地區不利於人類躲避水災,而成縣的複雜的地形使人類對水災等自然災害的應對方式大為多樣。

五、成縣為三皇五帝祖脈之地的證據與理由

除陝西黃陵說與黃帝故里說沒有理論與證據上的衝突外,目前主張黃帝故里說的地方主要有山東壽丘、河南新鄭、甘肅天水的清水、齊壽,從史書記載、地標性山川河流、民族分佈等方面來全面考察,均不能形成科學、完整、全面的體系。甘肅成縣不僅有天壽山和崑崙山,而且南北相對;天壽山上有宋朝趙希遷的碑刻曰:“昔有公孫氏(黃帝)五子在此學輕舉之術”的記述;黃帝本是氐族的代表,而成縣上古恰恰是氐羌民族的核心聚居區;成縣不僅有軒轅谷和軒轅廟,還有祖始廟等。這些複合性的一系列證據足以證明成縣是黃帝的故里!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成縣紙坊鎮伏城村——歷史上的龍門鎮

1, 成縣境內有天壽山、崑崙山、鳳凰山、雞頭山、昆通山、喬山、甸山、盤古山、方山和藥山外,還有很多與軒轅黃帝記載中有關的山水地名。成縣地處秦巴山區和西漢水上源,它是僅次於黃河的中華母親河。這裡是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巴蜀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三叉神經地帶。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文明就是漢族的文明,漢族文明就是先秦文明,先秦文明就是氐羌文明,而氐羌文明就是成縣文明。成縣有大量其他地方沒有的祖脈文化元素,有關軒轅黃帝子孫三代的活動痕跡:原縣城西建有軒轅廟;縣城西五仙洞有軒轅五子在此練功的碑記;太祖山上有軒轅黃帝之孫玄帝顓頊廟宇遺址和碑文。

2、有關上古文化的祠宇在成縣集中分佈:曾經散落在成縣境內五六十處祠宇廟觀中,大多數是與始祖及本土道教的上古文化有關,如軒轅廟、方山寺、西王母廟、大雲寺、三母宮、玉陽宮、白馬寺、雷神廟、盤古廟、玄帝廟、祖始廟、華胥廟等,其香火在於“敬神",這和當地“敬先人”同義;外來佛教多以借居而存在,其香火在於“求佛,拜佛”,是帶有目的性的祈求保佑和賜福。上古道教祠宇在一個縣域範圍內有如此密集的分佈的,在全國實屬罕見。

3、中國由來的“中字山”,其“中”字在數里之遙赫然在目。中字山上為鳳凰臺,下方為大雲寺,東側為軒轅谷。

4、史料記載軒轅黃帝履歷中的有關山水地名在成縣皆有對應,且方位和相互關係幾乎不差。如皇帝出生地壽丘--小川天壽山;帝都之地崑崙山--小川崑崙山;古中國出處即廟灣--中字山;中央治所鳳凰臺—廟灣鳳凰臺;還有仇池、西漢水、黃河、方山、雞頭山、盤古山、龍門山、不周山等等。這些都是《山海經》中有關軒轅黃帝履歷中標誌性地名,全部集中在成縣境內及周邊地區,這絕不是偶然。一個兩個是偶然。

5、上古定都依據的是星宿學:記載黃帝的帝都在南北斗對應的方位,現已查明,南鬥座標點剛好在成縣雞頭山之陽。

6、成縣崑崙山,通過衛星導航都能搜到準確位置在城西15公里處。它與天壽山南北相對、首尾相連,崑崙山上的廟宇和碑文明確記載。此處曾叫崑崙鄉,現為小川鎮轄區。據記載,當時的崑崙山上“萬物盡有,人神共居”,說明自然環境和條件優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適合萬物生長,適合農耕生產,屬於人間仙境。這與成縣上古時期處於亞熱帶氣候的自然環境,以及到現在崑崙山所在的“小江南”氣候和自然環境相吻合。

7、軒轅黃帝是中國製陶業的鼻祖,在成縣崑崙山附近的陶器製造業至今世代相傳。崑崙山北坡的沙壩鎮現今還有製作陶器的傳統。

8、在成縣盆地和周邊出土了大量與黃帝同時期的石器時代遺址和文物,據早期官方記載的就有近二十餘處。據民間調查統計數量更是驚人。尤其崑崙山周邊的文物和灰坑數量眾多,家喻戶曉。私人收藏數量和質量超乎想象,其中彩陶、紅陶、灰陶、石刀、石錘、石斧等距今都在4000到10000年之間,從時間空間上正好與始祖文化早期相對應。

9、歷代帝王來成縣尋祖都有記載:歷史上曾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唐太宗等曾前來成縣尋祖的記載。武則天則下令燒燬在鳳凰臺中字山下廟宇和祭臺六十餘座,強化佛教文化,強化女王專治。至今鳳凰臺中字山下的地名仍然叫廟灣。成縣非五嶽之地,帝王們之所以如此眷顧分明不是為了觀光旅遊,如紅色帝都延安者,祖源也。

10、成縣民間至今流傳著一種”傳神”“迎黃爺”和唱“三黃爺”的活動,歌舞者叫“三黃弟子”,它屬於羌族文化。軒轅黃帝是氐族,成縣是古氐羌民族的核心聚居區。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歌頌和迎接軒轅黃帝東征戰殺蚩凱旋;而與此相對應的蚩尤地區卻流傳著“驅黃鬼”的習俗,認為黃帝是侵略者是黃鬼。一個“迎黃爺”一個“驅黃鬼”,敵對雙方地區人們的不同態度應證著黃帝東征的同一史實。

11、在成縣當地流傳和散落著更多與黃帝相關的民間故事和神秘的地名。如紅川鎮甸山有藥王廟、“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流傳下的中草藥至今老百姓還在採用,又如成縣境內的黃龍、黃山、黃河、黃陳、 黃渚、黃拜梁、府城、紫金山、藥山、玉皇樓、白馬、牛堯、夢子坡、思兒潭等因黃帝而流傳下來的神秘地名至今仍在沿用,成縣好多未解之謎因為祖脈而終於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學術界的探源動態對祖源地的研究和確定在全國已有好多版本,但這並沒有終結學術界通過歷史地理學尋祖探源的腳步,反過來說明祖源地並沒有最終找到。既然軒轅是人,他就會在棲息環境與生存空間、以及民間習俗和史料記載裡留下蛛絲馬跡,根據這些蛛絲馬跡,一部分專家學者在黃河流域從山東開始,衝出重重阻攔一路向西,沿渭水直至甘肅天水才停下了西行步伐,人們似乎覺得找到了祖源地。然而在結束幾千公里西行,在天水猶豫徘徊了一段時間後,又掉頭進入了“西漢水”上游開始南下,“路不周以左轉”直指隴南成縣方向。另一部分專家學者在長江流域,從江浙開始順江而上,到了江漢和巴蜀地區開始沿“漢水”和“嘉陵江”下游直指隴南成縣北上。尋祖探源的腳步在黃河和長江上游地區沿同一“漢水”南下北上,對成縣形成文化夾擊之勢,很難這是偶然的巧合!甘肅已經明確隴東南為華夏始祖文明的核心區,成縣是隴東南乃至西北地區唯一的千年古縣,通過大量考證與事實已形成祖源地在成縣的完整證據鏈。縱上所述,大量史實、資料和考證充分證明了一個結論 : 成縣是軒轅黃帝的故里,是古中國帝都所在地,中華文明的祖脈在成縣,成縣是華夏民族的祖源地。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趙懷仁先生陪同有關領導、學者在紙坊府城考察炎黃文化

成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籌)趙懷仁整理:黃帝故里在成縣之我見

成縣籍著名書法家王寶順先生創作的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