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遺傳承人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羌族多聲部民歌唱法

6月6日週三(10:00-11:00)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 羌族多聲部民歌歌唱法。

國家非遺傳承人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羌族多聲部民歌唱法

多聲部民歌簡介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因沒有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就積澱在民間習俗與豐富的民間藝術上,根植於社會生活的民歌就是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

國家非遺傳承人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羌族多聲部民歌唱法

羌族的多聲部民歌僅存於松潘縣小姓鄉與鎮坪鄉的少數羌族山寨。這裡地處高山峽谷地帶,僅臨鎮江關至毛爾蓋的一條公路,交通閉塞,往來不便,於是構成了“羌族多聲部民歌”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羌族多聲部民歌均由二聲部構成,依據不同的歌唱場合和社會功能,可將其大體分為山歌、勞動歌、酒歌、風俗歌和舞歌五類。

國家非遺傳承人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羌族多聲部民歌唱法

羌族多聲部民歌是藏緬語族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的代表,其旋律多為五聲性,兩個聲部一般採用領唱先起唱,跟唱聲部相隔一拍或數拍於領唱聲部重疊,句尾以同度相合的進行方式。羌族多聲部民歌的二聲部頻頻出現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縱向結合;或跟唱聲部超越領唱唱聲部;以及我國其他地區少見的大幅度慢速顫音唱法,都在我國民間多聲部音樂中有著鮮明而別緻的特色,並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國家非遺傳承人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羌族多聲部民歌唱法

羌族多聲部民歌從其歌種與曲目的豐富、形態的穩定、結構的完整、歌唱的成熟和風格的古樸來看,無疑具有較為久遠的歷史,因而羌族多聲部民歌具有獨特的歷史、審美與研究價值;羌族多聲部民歌所在的松潘縣小姓鄉與紅原藏區毗鄰,其生活已受藏族文化的影響,從他們的服飾上就可看出這一點,這裡的羌族有著一定藏羌融合文化的特徵;同時,為研究其他藏緬語族多聲部民歌提供了線索。

該項目已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單位:阿壩州松潘縣文化館

國家級傳承人:郎加木

省級傳承人:見車亞

國家非遺傳承人畢曼組合將在上海音樂學院主講羌族多聲部民歌唱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