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陸廠商的製程工藝能否追上臺積電?張忠謀:陸廠進步會很大

未來大陸廠商的製程工藝能否追上臺積電?張忠謀:陸廠進步會很大

自張忠謀1987年在臺灣創立臺積電,並領導臺積電大約30年裡,臺積電在科技業中屢屢創出新的奇蹟,改寫了半導體行業的格局,亦奠定了臺灣在半導體行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張忠謀的成就非凡,而臺積電則可謂是臺灣之光。

有媒體評價,如果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通過創新商業模式而改變了世界,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那麼張忠謀所創立的臺積電,便是推動科技業加速進步的幕後推手。沒有張忠謀開創出晶圓代工模式,人們日常必備的智能手機等設備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先進和普及。

未來大陸廠商的製程工藝能否追上臺積電?張忠謀:陸廠進步會很大

未來大陸廠商的製程工藝能否追上臺積電?張忠謀:陸廠進步會很大

6月5日,張忠謀最後一天作為臺積電的董事長並主持股東會。有媒體業者分析,張忠謀從臺積電退休以後,臺積電能否在未來抵擋住來自英特爾、三星電子和中芯等競爭對手的壓力?尚且難以斷言。臺積電的根基雖在臺灣,但臺積電有80%的股份卻是美國和荷蘭等外資所有,這是第一。第二,張忠謀既是臺積電的創始人,又是臺積電的守護人。張忠謀離開臺積電後,臺積電與競爭對手爭奪先進製程、客戶訂單時,會否遭遇大的變數?臺積電的雙首長制是否可行……這些目前都尚難下定結論。

媒體業者指出,臺積電若沒有了張忠謀領導,今後必然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和困難。

首先,臺積電需要直面來自內地的芯片代工廠商如中芯等。近幾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包括中芯、紫光等在內的半導體廠商正在爭相擴張產能。前臺積電的技術研發大將梁孟松已經加入中芯並擔任聯合CEO,且主要負責中芯的技術研發。中芯正在加緊研發14nm FinFET工藝,2019年開始進入風險試產的階段。中芯完全可以憑藉自身處在大陸市場的優勢,在中、低端市場上將可給臺積電造成大的壓力。

其次,隨著芯片製造行業競爭得越來越激烈,臺積電更加依賴於蘋果、高通、華為海思、比特大陸、英偉達、AMD等重要的客戶。比如,2017年,蘋果在臺積電的營收中佔比達22%,在2015年和2016年,該項數字分別對應為16%和17%。然而業內曾經傳出這樣的消息,蘋果公司也在謀求自己製造芯片,包括處理器芯片、指紋芯片和藍牙芯片等,目的是減輕對供應商的依賴。還有,媒體曾傳出,英偉達、AMD似乎均有意向三星分配一部分的訂單。另外,三星無疑是臺積電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三星的製程工藝在行業中同樣有著相當強的競爭力。臺積電與三星爭奪7nm工藝時,三星比臺積電更早地導入了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且三星很可能在之後的5nm工藝上再次領先臺積。

未來大陸廠商的製程工藝能否追上臺積電?張忠謀:陸廠進步會很大

再則,張忠謀從臺積電退休後,臺積電進入由劉德音和魏哲家"二人共治"的時代,臺積電在"雙首長制"下是否能長期、穩健地運轉下去,目前看還很難說。一個典型的案例,張忠謀曾經有意退居二線,只擔任臺積電的董事長,並委任蔡力行擔任臺積電的CEO。當時,業界人士普遍看好蔡力行將成為張忠謀的接班人。然而蔡力行坐上臺積電的CEO位置後,臺積電的客戶流失,業績還一度瀕臨虧損。後來,張忠謀才不得不重回一線,領導臺積電。

6月5日,張忠謀在臺積電的股東會上,談到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未來。張忠謀當場表示,大陸半導體產業未來5到10年,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大陸廠商在製程技術上,屆時還是會落後臺積電5到7年。張忠謀談到臺積電的工藝能在行業中保持領先的原因時稱,臺積電的員工有4.7萬,工程師多達3萬,3萬名的工程師中又有一大半是碩士以上學歷,有2000名左右是博士以上學歷。在股東會後的媒體會上,張忠謀明確地強調,臺積電將根留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