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粵軍起源於孫中山所創立的廣東軍政府屬下的粵軍第一師,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在北伐戰爭時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其中的北伐第四軍素來有著“鐵軍”的稱呼。等到抗日戰爭時期,粵軍與日軍在正面戰場上交鋒,進行了5次大規模戰役,20次較大的阻擊戰和牽制作戰,其他大小戰鬥數百次以上,斃傷俘日軍2.5萬人以上。

多場戰爭中,粵軍將領們表現極為神勇,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士氣,大漲了中國軍隊的尊嚴,其中有10位從鐵軍中走出來的粵軍將領在戰場上率領其所部屢次擊敗日軍,為世人所矚目,時人稱之為“抗戰鐵軍十虎”。

張發奎 (1896—1980)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廣東韶關客家人,早年曾經就讀於廣東陸軍小學,加入了同盟會,後加入援閩粵軍,經過不懈努力,於1921年,升任為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北伐戰爭時期,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戰役中,張發奎表現突出,升任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

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張發奎時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因腹背受敵,最終放棄上海。1938年,時任第二兵團總司令的他,又參加了武漢保衛戰。之後,他又指揮了粵北會戰以及抵禦日本軍隊對廣西等地入侵。抗日戰爭勝利後,他還出任了廣州地區的受降官。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1949年,張發奎出任了國民黨的陸軍總司令,之後又去職移居到了香港居住,直到1980年85歲時在香港去世。

薛嶽 (1896—1998)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薛嶽,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客家人,早年就讀於保定陸軍校,二次革命後,他加入了中華革命黨,1918年,革命軍援閩粵軍,任總司令部上尉參謀。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薛嶽出任總統府警衛團第一營營長,後在第四軍任職副軍長。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後又升任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薛嶽是抗日戰爭中殲敵最多的將領,他所指揮的長沙會戰,殲滅日軍多達十餘萬,他也因此被稱為“抗日戰爭第一戰將”。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1949年,薛嶽出任了海南防衛總司令,佈置海南防務,直到1950年才回到臺灣。薛嶽在臺灣的日子還是很清閒的,因注重養身,他活得壽命很長,直到1998年,103歲時去世。

餘漢謀(1896-1981)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餘漢謀,字幄奇,廣東高要人,曾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後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就讀,畢業後加入到皖系軍隊,後又回到廣東加入粵軍,參加了北伐戰爭,曾任職第四軍副軍長。

抗日戰爭時期,餘漢謀曾任職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參與了兩次粵北會戰,都最終戰勝了來犯的日軍。1950年,餘漢謀帶領所部撤往臺灣,出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中央”評議委員等職,於1981年去世。

葉挺(1896—1946)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陽縣人,早年就讀保定軍官學校,1919年加入援閩粵軍,同一時期加入國民黨。1921年,他被調任為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1924年,葉挺開始信仰共產主義,並在同年加入共產黨。之後,他又參加了第二次東征戰役、北伐戰爭,曾任職第四軍獨立團團長。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抗日戰爭時期,葉挺臨危受命,於1938年1月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同時還被授予了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葉挺被國民黨軍扣押,關入監獄。期間,蔣介石曾多次勸降於他,他都不為所動。經過多方操作以後,葉挺終於1946年被國民黨當局釋放,同年葉挺再次加入共產黨。非常不幸的,正是在當年4月8日,葉挺乘飛機返回延安,由於飛機失事,遇難身亡。

李漢魂(1894-1987)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李漢魂,字伯豪,漢族,廣東吳川人,191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加入過同盟會,參加過北伐戰爭,曾任職第四軍二十五師師長,鎮壓過廣州起義。後出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議、第三軍副軍長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李漢魂升任六十四軍軍長、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粵北會戰。抗戰勝利後,他曾前往歐美考察,1949年後,李漢魂移居到美國,曾多次返回到國內訪問,於1987年去世。

黃琪翔(1898-1970)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黃琪翔,字御行,廣東梅縣人,早年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後辭去職務跟隨孫重傷革命,北伐戰爭時期,黃琪翔曾任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參加汀泗橋戰役。1927年,他升任為第四軍軍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他被任命為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1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司令等職務,參加過淞滬會戰、棗宜會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黃琪翔明確表示退出軍界,不參與內戰。1949年後,黃琪翔留在了內地,曾任職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區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等職,於1970年去世。

吳奇偉(1891-1953)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吳奇偉,字晴雲,號梧生,廣東大埔縣人,191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後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1期深造。北伐戰爭時期,吳奇偉曾任職第四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師長、第四軍軍長等職,參加過對紅軍的第四、五次圍剿。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抗日戰爭時期,吳奇偉曾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潯線會戰及鄂西戰役等。抗戰勝利後,吳奇偉又出任了湖南省政府主席、武漢行營副主任、徐州綏靖公署、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1949年,吳奇偉率領所屬部隊在廣東東江起義,新中國成立以後,出任過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於1953年去世。

葉劍英(1897-1986)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曾考入雲南講武堂,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職教授部副主任。北伐戰爭時期,葉劍英曾任職第四軍參謀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後參加廣州起義。

抗日戰爭時期,葉劍英出任為八路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葉劍英在北京因病去世。

鄧龍光(1896-1979)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鄧龍光,別號劍泉,廣東茂名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參加過東征北伐,曾任職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副軍長兼156師師長等職。抗日戰時期,鄧龍光被任命為第83軍軍長,第29軍團副軍團長,第35集團軍總司令、第二方面軍副司令等職,參加了淞滬會戰、粵北會戰、桂南會戰。

1949年,鄧龍光跟隨國民黨軍隊前往臺灣,任職過總統府戰略顧問,於1979年去世。

蔡廷鍇(1892-1968)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蔡廷鍇,字賢初,廣東羅定人,早年就讀於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北伐戰爭時期,曾任職第四軍第十師二十八團團長,參加過圍攻武昌的戰役。中原大戰時期,蔡廷鍇助蔣作戰,立下戰功,後所部被擴編為19路軍,他被任命為19路軍軍長。

抗日戰場上的廣東十虎,積極英勇抗日他們是廣東人的驕傲

1931年一二八淞滬會戰,蔡廷鍇率領19路軍積極與日軍作戰,血戰33天,得以讓日軍無法攻佔上海,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1933年,蔡廷鍇率領19路軍發動反蔣的福建事變,失利後被迫出國考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蔡廷鍇一度復出,被任命為16集團軍總司令,但因沒有兵權而難以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後,蔡廷鍇先後出任了政協常務委員、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於1968年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