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處當年渤海國遺民的聚集地

幾度輝煌渤海所

文 高文瑞

北京有一處當年渤海國遺民的聚集地

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渤海所村無海,靠山,缺水。群山之旁,又無山泉,人們盼水心切,便有了水的傳說。早先,人們要到很遠的地方打水。二郎神知道此情,幫助百姓從渤海引來水源,並告訴百姓,村子一定要叫此名,否則,這裡還將無水。人們生怕失去水源,便把村名改為“渤海鎖”,永遠鎖住。之後,又把“鎖”改為“所”。

渤海所究竟與海有無關係?傳說無考,卻總與此地有著某些聯繫。為何要從渤海引水,為何會與千里之外的北方同名?向前追溯千年,唐代,原屬渤海國的千餘靺鞨人為躲避戰亂,自東北南遷至幽州城,後又遷至桃谷山一帶定居。至於桃谷山位於何處,有幾種說法,觀點不一,而幾處相距只幾十裡,並不遙遠,由此,渤海也與懷柔聯在一起。

渤海所引起關注,不因傳說,也不因上千靺鞨人遷至此地,而是這裡曾有上百棵古槐,排列在古城的十字大街上。此景格外引人,不覺聯想起20世紀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說的話,再造一個天壇容易,而裡面的古松柏卻無法複製。古樹成行,對於古村來說,誰都知道分量與價值。

渤海所西邊的黃花城,東邊的慕田峪,都是聞名遐邇的旅遊之地。渤海所雖無大名,而遠在四五百年前,非同小可。此地正處十三陵東北,極為重要之地。嘉靖中,寫過《九邊圖論》的許倫上言:渤海所當山陵之北,其間有蘇家口,實為扼塞之地。於是,建城。《方輿紀要》說:“渤海所,明弘治中置千戶,有新、舊營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這一年,韃靼侵擾最為嚴重。

城建得很有規模。《昌平山水記》載:“城東三十里為渤海守禦千戶所,城三門,距州一百里。”城牆由石頭砌成,長方形,全長1467米,寬4米,高6.8米。東門匾額為“天山東府”;西內門的匾額為“永固門”,西外門匾額為“拱護陵京”;南內門匾額為“渤海城”,南外門匾額為“黃花路”。城內有18米寬的十字街,分別通往各城門。城內建有倉房“渤海倉”,儲備糧草及軍械物品。

渤海所屬於明代軍事機構黃花路管轄,最初只設守備,守護陵寢的後大門。嘉靖三十二年(1553),調鎮守黃花城參將駐紮到渤海所,同時“下隘口七:慕田峪關、賈兒嶺口、田仙峪砦、擦石口、磨石口、驢鞍嶺口、大榛峪口。邊城八十一里半,附牆臺四座,空心敵臺四十四座”,提升了渤海所的軍事地位。那時,這裡曾是軍事中心,現今附近的名勝之地,以前曾聽命這裡指揮。

城中為何種有那麼多槐樹,是美化環境,還是為城內人納涼,始終迷惑於心。走在十字街上,已看不到原有那些古樹,甚至連樹根也找不到。路上鋪著水泥,當地人說,原來路上鋪著石條,修路時覺得有用,或許費事,沒有拆掉,算是幸運。現在下面石條猶存,基本保持原樣。街上存有不少老房子,也有老影壁,房子和院牆還用著不少城牆的石材。看著這些舊物,只能從中去思尋過去城牆的記憶。

北京有一處當年渤海國遺民的聚集地

北京有一處當年渤海國遺民的聚集地

村民在街上曬著太陽,黝黑的皮膚,折射出生活的悠閒。而就是在這恬靜、安逸的背後,卻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村裡有著不少故事。據說,明朝在渤海所建城時,因開支太大,官府便去各處捐斂錢財。聽說村南大店子住著一位蔡狀元,家族人丁興旺,而且有錢,便派人跟蔡狀元借錢。蔡狀元是個吝嗇鬼,一毛不拔。於是有人出主意,在東北角上多修出一段城牆,像個“刀把兒”。整個城就像一把菜刀,正對著蔡狀元家,取切菜之意。最後,蔡狀元家敗人亡。

還有一段故事。清朝光緒年間,渤海所村有一戶駢姓人家,有駢景山、駢景龍兄弟倆,過著吃穿不愁的日子。駢景山自幼讀書,後來學醫當大夫,會看相批“八字”,為村裡人看病批字從不收錢。駢景龍是個秀才,沒發過怒,連牲口都不罵。駢家樂善好施出了名。駢先生出診,總把別人多餘不用的秸稈帶回家,做成鍋蓋,再送給缺鍋蓋的人家。有一年糧食歉收,許多人家都捱餓,駢家菜園的茄子長得很好。一天,駢先生髮現茄子被人偷走不少,便對家裡僱工說:偷茄子的人一定是餓得沒得吃,用茄子活命。他們更是買不起鹽,茄子怎麼下嚥?於是讓僱工在大個茄子把上拴個銅錢。駢家茄子栓鹽錢的事情就這樣傳開了。這些觀點如此鮮明的故事,在一般城堡少有聽到。

北京有一處當年渤海國遺民的聚集地

此時也就想起另一件事。村裡有兩個文化人,對古村的歷史很感興趣,各有研究,且各整出一部村志稿,均有所長。那時因做著相關的工作,便有了勸說的想法,整合力量,出一部內容完整的村志,多有意義。因此,也就對村子格外關注。

問起村裡古物,聽說還有一對石獅,便特意到了村委會。去時天色已晚。院子一隅,兩隻石獅坐在那裡,腳踩器物,神態可掬,工藝講究,上面有紅色印跡,是否當年塗過顏色,必是明代的精工巧匠所為。這樣的石獅為一般村裡少見。宅門口能有門蹲兒已然不多,何況這麼大的石獅,沒有一定級別是斷然不能擺放的。院裡人說,當年放在衙門口。參將是高級武官,能移駐於此,建起府地,為城裡大事。

院裡人說,這裡還有石碑,也是衙門裡的物品。不經意還真看不出,石獅旁邊荒草處,下面果真摞放兩塊石碑。院裡人把草撥開,露出碑面,只是近於黃昏,看不清碑文,卻能想象出渤海所當年的輝煌。順著這一思路延續下來,渤海所成為方圓百里最大村落,是否也與歷史有關。

院裡人看出有興致,便接著說,你看北面這些辦公用房,下面就是古城堡的城牆,已被房基覆蓋,要看在旁邊還有。出了村委會再向西,過了十字街路口,有幸還能看到一段城牆,其實也只是殘存,地基上有幾塊石條,這是城牆的遺蹟了。渤海城50多年前還很完整,能看到西門的城樓。說話時,帶著幾分惋惜。

有這麼豐富的歷史文化,真應該記述下來。由於諸多原因,還是沒能如願,至此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