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文/小肥蝦

現在中國人講究“局”,酒局、飯局、麻將局,無非就是找個理由,大家擬個主題,一起聚聚。如果把飯局定義為幾個人一起吃飯,那麼近幾年流行的“一人食”肯定不算是“局”。把飯局上升為一個高度,就有了宴會。“宴會”二字,聽上去就十分得高大上,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定義宴會,因為太多內容取決於參與者的心情,或者是參與者自身。古羅馬將軍兼執政官盧庫勒斯就十分享受一個人的宴會的感覺,他覺得沒有理由英文碰巧沒有客人就將他的菜單調整得簡單些。所以,當盧庫勒斯的廚師僅僅給他呈上合理的一餐時,他邊把廚師打發回廚房去準備更豐盛的食物,邊咆哮著:“今天盧庫勒斯與盧庫勒斯一起進餐!”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在英國作家尼科拉·弗萊徹著述的《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書裡,作者身為一位技巧嫻熟的廚師和宴會製作人,弗萊徹系統地梳理了宴會的歷史,這裡有關於宴會的起源,有中世紀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宴會種類,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奇葩的宴會,看著這部宴會史,實在很開胃。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天堂是宴會的起源,它來自古代波斯文化的記載。雖然連年動亂,波斯的邊界、宗教和權力中心接連不斷地因希臘、阿拉伯、蒙古和土耳其的征服改變著,但不變的是,那些征服者來到這裡,帶來了他們的文化,並且吸收波斯文化。所有商隊經過波斯,揹著絲綢和香料,從遠東到西方——波斯分享著戰爭的勝利,但這裡充滿了享樂:馬球、葡萄酒、吸菸,尤其是食物與宴會。盛大的波斯宴會安然有序,從早上開始,直到日暮,宴會的主人以濃郁的香氣向客人致敬,金色的桌布,豐富的甜食,大量的肉飯被端上來,從最初的四道菜到填滿整張桌子……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中世紀的宴會堪稱宴會的黃金時代。當別人提起一場筵席或宴會,你腦海裡會像魔法被召喚一般,出現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擺筵席的場景。黃金時代大致被分為兩個階段:上半段包括了中世紀時代晚期,下半段則是我們熟知的文藝復興時期。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從12世紀晚期到17世紀末,這一黃金時代持續了大約五百年。人們怕對食物的過多記錄而被誤解為“貪食”,但是宴會上的主角仍然是肉食和家禽。宴會被分為幾道菜,每道菜的菜餚數量會隨著重要性程度的增加而遞增。在一些現存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見,烤肉、家禽、野獸和野鳥是重頭戲,中間穿插著餡餅、蔬菜泥、甜味的果子凍和奶油蛋羹等食物。人們重視色彩,為了讓菜餚看上去更好看,許多香料都被用作染色劑;盛大的表演必不可少,遊行、花車、馬上槍術比賽和其他娛樂活動比比皆是;李子紅的帽子和繡花的絲綢,金色的絲線閃耀著微黃色的光,豔麗的服裝為宴會增添了幾分嚴肅正式的色彩;而伴隨著色彩和喧鬧,籌備的程序和對貴賓的款待,本身就很壯觀。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到了15世紀,始於意大利並蔓延至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讓中世紀的宴會大大改革。鮮豔濃郁的色彩、濃烈的香料口味、紋章學音樂、表演技巧和並不十分精妙的娛樂一起,被逐漸取代。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這一時期,對宴會影響最大的是糖。糖從中東進口,十分昂貴,最初被用來作為藥材,它保存水果和肉類,並同時可以調味的能力,激發了人們的興趣。隨著糖變得越來越便宜,人們開始大量使用並無度地揮霍。糖一度成為劃分階級的標誌:福塞爾的《格調》裡認為,現代社會,下等人才會迷戀甜味。上流社會也因此搖旗鼓吹,認為懂得品茶與咖啡的苦味,才能溯源回甘,體會到深層的味道。

一部開胃的宴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