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柿子:紅透秋色的果中聖品

汪鶴年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柿子的成熟季節是在霜降前後,民間因有“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透皮”的俗諺。此時,你若走進一片柿林,面對那一個個從凌霜而赤的柿葉中露出紅紅笑臉的柿子,真會有一種置身紅葉叢中,盡賞如火秋色的奇妙感覺。

百姓器重的“鐵桿莊稼”

柿子,別名金果、米果、猴果、猴棗、鎮頭迦等。其種類很多,全世界大約有2500種以上,我國有800多種,其中著名的品種有天津的磨盤柿、陝西三原的雞心柿、陝西富平的尖柿、浙江杭州的銅盆柿、安徽的鈴燈柿、河南的紅柿、河北滿城的蓮花柿以及湖北襄樊的饃饃柿等。

柿為柿樹科落葉喬木,幹高二三丈。葉橢圓形或長圓形,葉面光滑,葉背有絨毛。花鐘狀,色微黃。果大,為漿果,一般為圓形或扁圓形,也有方形、八稜形和牛心形。李時珍《本草綱目》就有這樣的描述:“柿高樹大葉,圓而光澤。四月開小花,黃白色。結實青綠色,八、九月乃熟。……其核形扁,狀如木鱉子仁而硬堅。其根甚固,謂之柿盤。”徐珂《清稗類鈔》則說:“柿,為落葉喬木,葉為卵形,端尖。夏至時開花,色微黃,單性,雄花較小。實圓,徑二寸許,八九月熟。未熟時味澀,熟則味甘色紅,可作柿並。由澀栜取汁,可作柿漆。”

因柿富含糖、蛋白質、磷、鐵、鈣和多種維生素,極富營養價值,又最易栽培,旱澇保收,風土的適應性極強,因而有“鐵桿莊稼”、“木本糧食”、“果中聖品”等美譽。用其加工成柿餅,能儲存很長時間,舊時在災荒之年常用以代糧充飢,明傅梅《嵩書》就有“五穀不登,百姓倚柿而生”一說。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柿子的食用方法很多,既可鮮食,亦可加工製成凍柿子、蜜餞、果脯、飲料、柿餅、柿酒、柿醋等。其中柿餅為柿子的主要加工品。

柿子的藥用功效也為歷代本草所關注。《本草經集註》認為:其“味甘,無毒,寒。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千金食治》雲:“主火瘡,金瘡,止痛。”崔禹錫《食經》曰:“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嘉祐本草》說:“健脾胃氣,消宿血。”《本草綱目》還說:“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

因此,柿子受到古人的極力推崇。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就總結說柿有七絕:“柿,俗謂柿樹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

土生土長的園圃名品

柿作為土生土長的水果,其食用歷史至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先秦典籍《禮記·內則篇》中提到的當年“人君燕食”所用的十餘種果品中,就包括柿子在內。

西漢時期,柿樹已成為皇宮內苑中的栽培果木。《文選》錄存的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提到的“羅乎後宮,列乎北園”的各種果木中,“黃甘橙楱,枇杷橪柿”等即名列其中。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東漢時期,柿已得到人們較普遍的關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就有“柿,赤實果”的詮釋。《文選》錄存的東漢張衡《南都賦》也說:“乃有櫻梅山柿,侯桃梨慄。”一些柿中名品也開始為人們所重視,如河南南陽地區當時出產的一種朱柿,就很有名。《太平御覽》引東漢文學家王逸《荔枝賦》中便留下了“宛中朱柿”的吟詠。當時,有的大柿,竟長得像瓜一樣大。《太平御覽》引東漢李尤《七款》中因有“鴻柿若瓜”之說。

晉代,柿仍是宮苑中常見的果木。《藝文類聚》引《晉宮閣名》有云:“華林園柿六十七株,暉章殿前,柿一株。”

一些賦閒家居的文人雅士,亦將梨、柿等果木視之為清雅淡泊的象徵,種植於自己的房前屋後。《文選》錄存的西晉文學家潘岳《閒居賦》就公然宣稱:“張公大谷之梨,梁侯烏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靡不畢植。”

當時,有一種小型品種的柿,其果實竟如小杏般大小。《太平御覽》引晉郭義恭《廣志》曰:“柿有小者如杏。”

還有些柿味道極為甘美,入口即化,故時人有“不掛牙齒”之說。《太平御覽》引東晉著名文學家王廙《洛都賦》中即有“豹祠赤杏,胡並丹柿。甘液滋脆,不掛牙齒”之詠。

南北朝時期,柿子還常被人們用為禮品,甚至成為帝王御賜之果品。《太平御覽》引南朝宋江夏王劉義恭《謝柿啟》曰:“敕旨垂賜華林園柿,出自神苑,滋味殊絕。”《藝文類聚》引梁簡文帝《謝東宮賜柿啟》曰:“懸霜照採,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雖復安邑秋獻,靈關晚實,無以疋此嘉名,方茲擅美。”

此一時期,人們的種柿經驗更加豐富,《齊民要術》中總結了柿的兩種繁殖方法:“柿,有小者,栽之;無者,取枝於(左木+上而下大)棗根上插之,如插梨法。”一是用現成的小樹移栽;二是切取枝條,在(左木+上而下大)棗近地面的短截樁上嫁接,同嫁接梨樹一樣操作。

當時,人們還掌握了柿子脫澀的兩種方法。《齊民要術》中記述了火焙脫澀法:“柿有樹幹者,亦有火焙令幹者。”柿有甜柿和澀柿兩大類,甜柿在樹上自然脫澀,成熟後摘下即直接食用;澀柿則必須經過人工脫澀後才能吃。所謂“樹幹者”指的就是甜柿;“火焙令幹者”則是需脫澀後才能食用的澀柿。

《齊民要術》引北魏崔浩《食經》“藏柿法”說的是灰汁脫澀法:“柿熟時取之,以灰汁澡再三度。幹令汁絕,著器中,經十日可食。”即先用灰汁再三浸泡,待灰汁全乾後,再放入容器中,十天後可吃。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唐人對柿尤為重視,對柿的食療作用也極力推崇。唐孟詵《食療本草》中記述了兩種食療方。一是小兒用的柿粥:“先以粳米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並奶母吃,亦良。”一是男女皆宜的幹柿煎:“幹柿二斤,酥一斤,蜜半升。先和酥、蜜鐺中消之。下柿煎十數沸,用不津器貯之。每日空腹服三五枚。療男子、女人脾虛、腹肚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點者,久服甚良。”文中所說的“幹柿”,可能就是柿餅一類乾製品。

柿還成為唐宋時期常見的貢物。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高祖武德四年,地在今河南登封一帶的穎川郡就曾有貢柿之舉。《舊五代史·周書》中也曾留下華州貢“朱柿”的記載。

除地處今陝西境內的華州朱柿外,《格致鏡原》引宋朱熹《格物論》中還提到了分別出自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和處州(今浙江麗水)的兩種名柿:“南劍尤溪柿、處州松陽柿最為奇品。”

一些城市近郊區的果園中,也栽有大量的柿樹等果木。宋人楊萬里在衢州近城就看見有大面積果園,種植柑、橘、杮等果樹。其《衢州近城果園》詩吟道:“未到衢州五里時,果林一望蔽江湄,黃柑綠橘深紅柿,樹樹無風縋脫枝。”

顯然,唐宋時期,在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廣大國土上,幾乎處處可見柿子的蹤跡。

宋代,柿子的品種更多。

大小不一,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宋謝維新《事類合璧》就說:“柿,朱果也。數種,大者如碟圓,八稜稍匾;次者如拳。又有如牛心者,有如鴨卵雞卵者,又有名鹿心者。又一種至小,如拆二錢大,號為猴柿。然皆以少核者為佳。皆八九月後方熟。”

五色紛呈,亦是其明顯的特點。宋蘇頌《本草圖經》曰:“柿,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柿之種亦多。黃柿生近京州郡。紅柿南北通有。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皮薄,更甘珍。椑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但可生啖,不堪幹,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

其形狀,亦是種種色色。宋代醫藥學家寇宗奭《本草衍義》:“有著蓋柿,於蒂下別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餅柿,如今之市買蒸餅。華州有一等朱柿,比諸品中最小,深紅色。又一種塔柿,亦大於諸柿。”

僅福州一地,常見的就有四種柿品。南宋福州地方誌《淳熙三山志》:“柿,有花柿,有卯柿,有烏柿,有朱柿。古田縣最多。”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提到市面上見的應時柿品則有方頂柿、紅柿、巧柿、綠柿、欖柿等柿品。《夢粱錄》中提到的柿品則有紅柿、方頂柿、火珠柿、綠柿、巧柿等。

宋范成大《吳郡志》還提到常熟的名品方蒂柿:“方蒂柿,出常熟。蒂正方,柿形亦方。色如鞓紅,味極甘松,它紅柿無能及者。近年城中園戶亦接其種,然味不及常熟。”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在柿的脫澀方法上,宋人亦有所創新。北宋歐陽修《歸田錄》所說的榠樝催熟去澀法,就很有新意:“今唐、鄧間多大柿,其初生澀,堅實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榲桲亦可],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土人謂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爾。”

從寇宗奭《本草衍義》的記載看,當時的脫澀法,除甜柿是自然脫澀外,還有風乾、火乾和溫水脫澀等三種:“去皮,掛大木株上,使風日中自幹,食之多動風。火幹者味不佳。生則澀,以溫水養之,需澀去可食。逮至自然紅爛,澀亦自去,幹則性平。”

《本草圖經》中還記載了這些幹柿的代表品種:一是“火幹者,謂之烏柿,出宜州、越州”。二是“日干者,為白柿”;日干者還有一種稱作“牛奶柿”的名品:“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俚俗暴乾貨之,謂之牛奶柿。”

烘柿尤為時人所重。宋王銍《默記》就記述了北宋名臣晏殊被貶陳州期間的這樣一段佚聞:因時逢盛暑,同諸客集於州之後圃的晏殊因嘆道:“江南盛冬烘柿,當此時得而食之,應可滌暑也。”有位叫李宗易的名士卻說這不難辦到,只要借用一下四個大食合即可。結果,“掩關少刻而出”的李宗易果然拿出了四合烘柿,“正如盛冬初熟者,霜粉蓬勃”,讓眾客吃了個痛快。晏殊事後說:“此人能如此,甚事不可做!”於是從此疏遠了這位名士。

所謂烘柿,據《本草綱目》載,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紅熟的柿餅類柿品:“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在柿子的吃法上,除作為水果生食外,宋人還將其作為粽子的餡料之一。宋吳氏《中饋錄》中所載“夾果粽子”就是這樣製作的:“用糯米淘淨,夾棗、慄、柿幹、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葉裹之。”

寧州一帶百姓甚至在製作臘八粥時,都以其作為點綴。約北宋末前後在世的莊綽在其《雞肋編》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寧州臘月八日,人家競作白粥,於上以柿慄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無核柿的培育和柿的熟食

為培育少核甚至無核的柿子,古人也曾付出過巨大的努力,並摸索出靠反覆嫁接以改良品種的方法。元人俞宗本《種樹書》中就介紹了“柿子接及三次,則全無核”的經驗之談。

元人還在柿的熟食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所記“女真食品”中的“柿糕”就極有特色:“糯米一斗,大幹柿五十個,同搗為粉。加幹煮棗泥拌搗,馬尾羅羅過。上甑蒸熟。入松仁、胡桃仁,再杵成團,蜜澆食。”

對柿的正確食用方法和儲藏方法,元人也多有總結,元人賈銘《飲食須知》就告誡人們:“柿子味甘性寒,多食發痰。同酒食,易醉,或心痛欲死。同蟹食,令腹痛作瀉,或嘔吐昏悶,惟木香磨汁灌之可解。鹿心柿尤不可食,令寒中腹痛。幹柿勿同鱉肉食,難消成積。凡紅柿未熟煮,以冷鹽湯浸,可經年許,但鹽藏者,微有毒。”

實際上,“以冷鹽湯浸”柿子,除了可延長柿子的儲藏時間外,還是一種去澀的有效方法。柿子脫澀的方法很多,最簡便的就是將柿子放在40℃左右的溫水中,注意保溫,經一晝夜就能除去澀味。與此近似的冷鹽湯浸漬法,自然有類似的去澀作用。

不過,這種集去澀與儲藏於一身的方法,畢竟不那麼方便,而且容易產生毒素。因此,長期以來,用其他方法來保存柿子成為人們探尋的目標。如柿餅的製作,就是較好的儲藏手段之一。到明代,柿餅的製作方法已較為成熟。李時珍《本草綱目》較詳細地介紹了其製作方法:“白柿即幹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幹,內甕中, 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明代常見的柿子脫澀法有日干、火幹、水浸和器藏四種,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此有較詳的記載:“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日干者,謂之白柿;火幹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醂柿。”據李時珍說:“醂,藏柿也。水收、鹽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中,經十餘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明人《墨娥小錄》還分別記述了綠柿和方柿的催熟方法:“以柿置盒中,每百枚用肥皂二枚同安,不下二宿即熟”;“每方柿一百枚,用礦灰一升,湯調浸一宿,即不澀。若要稍遲,即停湯冷浸之”。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明張岱《夜航船》則總結有“麻骨插椑柿,一夕即熟”的經驗之談。

明代,柿的栽培更加廣泛,品種也日益增多。明朱橚《救荒本草》中就有此一段記述:“種數甚多,有牛心柿、蒸餅柿、蓋柿、塔柿、蒲碟紅柿、黃柿、朱柿、椑柿。其幹柿,火幹者謂之烏柿。”

而且,無核柿在明代已很常見,明人王世懋《學圃雜疏》在提到自己故鄉一帶的柿品時曾說:“柿種多,吾地特宜。若海門柿、罐柿、無核火珠柿,皆甘冷可食,宜植牆隙。”其中的“無核火珠柿”就是這種無核品種。

明文震亨《長物志》也提到一種無核的“燈柿”,而且引用了民間的一種嫁接三次而無核的說法:“別有一種名燈柿,小而無核,味更美。或謂柿接三次,則全無核,未知果否。”

其時,便於長期保存的柿餅,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上至帝王的宮中美食,下至百姓的救荒之物,都可看到其身影。

據明劉若愚《明宮史》載,當時初一日正旦節時,宮中的“所食之物”中有一種叫做“百事大吉盒兒”的果品盒,就是用“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等拼裝而成。

民間,這種風俗也相當流行,不過其製作則要簡便得多。明田汝成《熙朝樂事》就有 “[正月朔日]籤柏枝於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百事大吉”的記載。

柿子還被明代帝王用為祭祀祖先及孔子的祭品。據《湧幢小品》載,弘治年間,用於這些祭祀大典的棗、柿總在二百六十斤以上。

而在民間,遇上饑荒年景,老百姓則其當作活命的果糧。明傅梅《嵩書》就說:“戊巳大旱,五穀不登,百姓倚柿而生。初冬削皮作餅,鬻錢完賦,即以其皮曝幹,雜橡實、荊子磨面而作糊啖之,遂免流移。”

明宮廷御醫龔廷賢《壽世保元》中還專門介紹了一種稱作“防儉餅”的救荒食品的製作方法:“栗子、紅棗、胡桃、柿餅,四果去核、皮,於碓內一處搗爛揉勻,捻作厚餅,曬乾收之,以防荒儉之用。”

相形之下,供閒散文人們品用的“柿霜清膈餅”自然要講究得多。明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記載了其具體制作方法:“用柿霜二斤四兩,橘皮八兩,桔梗四兩,薄荷六兩,幹葛二兩,防風四兩,片腦一錢,共為末。甘草膏和,作印餅食。一方:加川百藥煎一兩。”

清代,柿的品種更多,僅明末清初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中記載的品種就有鹿心、牛奶、雞卵、猴棗、蒸餅、鏡面、丁香、福孫、多寶、團花等近二十餘種。盧之頤認為:“核少者佳,無核者,食之更美而益人者也。”從該書的記載看,清代的脫澀方法更多:“初採頗澀,或灰、或米、或溫水,種養旬日,澀味去,甘滑可口矣。或置木瓜、酥梨、橘葉於中,更易熟而臭香。唯水浸可以久藏,謂之醂柿。乘半熟去皮,先燻後暴,或懸有風處,俟幹納器中,久之遍體生霜,均名曰‘柿餅’。”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記述了用石灰水脫澀的方法:“或採青柿,以石灰水浸過,澀味盡去,削皮啖之,甘脆如梨,名曰綠柿。”

清童嶽薦《調鼎集》中介紹的三種脫澀方法也很實用:“紅柿摘下未熟,每籃入木瓜二、三枚,得氣即發,並無澀味。又,每柿百枚,用礦灰一升調湯,浸一宿,味不澀。若遲用,將湯停冷浸之。又,柿未熟,味澀不可食,肥皂能熟之。每生柿百枚,用肥皂二枚同放盆中,二宿即熟。”另有一法為:“生柿入缸,用滾水泡一宿,次日即熟。”

清代,柿子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應時果品。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在記敘京師的重陽習俗時,就有“柿子、山裡紅,其用尤多,皆京師應序之物也”的記述。

據清童嶽薦《調鼎集》介紹,時人不僅用柿子製作柿餅、柿條、柿霜清隔膏,還將其

同熟糯米粉一起製作成琥珀糕。書中還

系統地記述了用柿子製作柿餅及其他種種吃法:“去皮捻扁,日曬夜露,候至幹,曬納甕中,待生霜,取出即成柿餅。又,取半熟方柿,用香油炸之,甚佳。又,糯米一斗,大柿一百個搗爛,同蒸為糕。或加棗去皮,煮爛拌之,則不幹硬。又,柿餅爛,加煮熟醃肥肉條,攤春餅,作細卷,切段。又,單用去皮柿餅作餡亦可。”

用柿餅煮粥,也是時人的喜好。清曹庭棟《養生隨筆》甚至認為,“柿餅粥”是極好的食療粥品:“日干為白柿,火幹為烏柿,宜用白者。幹柿去皮納甕中,待生白霜,以霜入粥尤佳。”

除了食用和藥用功效外,柿還具有制漆等特殊功用,因而人們對其推崇有加。唐人段成式因有“七絕”之說。的確,柿樹葉大蔭濃,又不惹蟲鳥,經秋後,既有美果可食,又有紅葉可賞,用以佈置園林,亦是理想的綠化樹種。而且,柿樹以長壽聞名,百年老樹屢見不鮮。在著名的“耿餅之鄉”菏澤,柿樹中還可看到500年前的明代老樹。說到柿葉臨書,《尚書故實》中還有這樣一段佳話:唐人鄭虔好書,但因家境貧寒,常無紙可寫。當他聽說慈恩寺內積存了數間屋的柿葉後,便借了一間僧房住下,每日取葉以習書,後來又在葉上寫詩作畫,併合成一卷,進呈給唐玄宗。玄宗讚許之餘,在卷後題了“鄭虔三絕”四個大字。

在花柿、烏柿、方頂柿、綠柿、欖柿等幾十種柿品中,你嘗過幾種?

如今,當然不會再有人去用柿葉習書了,但柿所具有的種種好處,畢竟為人們所廣泛認同,因此,柿的種植地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各地栽培的主要品種大約有300種左右。其中,產於華北各省、被譽為“世界第一流良種”的大磨盤柿,河北、山東的蓮花柿,陝西涇陽、三原一帶的雞心黃柿,陝西富平的尖柿,山東菏澤的鏡面柿和浙江杭州附近古蕩一帶的方柿,並稱為“中國六大名柿”。

在民間,柿子則象徵著豐盛與吉祥,一些地區還流行著過年吃柿餅的習俗,取其諧音暗寓“事事如意”之彩頭。人們還常把柿餅贈送給新婚夫婦,意在送上一份“永結同心”、“萬事如意”之類的祝福。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