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蔘

荸薺:最耐久藏的“地下雪梨”

汪鶴年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初春時節,尚帶著幾分寒意的春風中,荸薺冒出一叢叢碧綠碧綠的苗,密密匝匝地在灌滿水的稻田中搖曳著她們優美的身姿。漸漸,其莖端舒展開一朵朵淡綠色的小花,猶如一支支用翡翠雕琢出的玉簪,在春意濃濃的田野上盡情地綻放著她們的嫻麗,孕育著那霜落時節深埋泥土、鮮紅扁圓的累累碩果。

“馬蹄”瑣事

荸薺是我國的特產果品之一,大約有近兩千年的栽培歷史。我國長江以南各省都有栽培,安徽無為、廣西桂林、浙江餘杭、江蘇高郵和福建福州為著名產地。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其球莖可作蔬果食用。鮮豔紅潤,或烏紫發亮,其形扁圓,皮薄肉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饒有風味。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它還有便於久藏的特點,把它埋入細沙,放在陰涼處或地下室內,可保存半年之久。

荸薺最早的稱呼叫作芍。其別名很多,比如鳧茈,就是其別稱之一,據說是因俗稱“野鴨”、古稱鳧的鳥喜歡啄食它,故得此名;後又因音相近的緣故,訛稱為鳧茨和荸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烏芋”的《釋名》中就說:“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鳧喜食之,故《爾雅》名鳧茈,後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蓋切韻鳧、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此外,以其根形似芋而色烏,又稱為烏芋;因形如馬蹄,民間習稱馬蹄;它的形狀酷肖人的肚臍,荸薺也寫做荸臍;以其外型、味道與栗子類似,又是在泥中結果,它又被稱為地慄,也有的地方叫它地梨;又有芍、苾薺、通天草、水萍、黑三稜、紅慈菇、尾梨、燕尾草、馬慄等名稱。

荸薺分為幹、溼兩大類,幹荸薺產於砂質土壤中,溼荸薺產於淺水田中,以後者居多。荸薺是用球莖繁殖,一般選個大、色澤好、芽充實、無破損的球莖做種。開春,先在整好的苗田裡育苗,待其長出三四個芽尖,復移入他田種植。不久長出叢生細長的莖,莖高三尺許,中空有節,無枝無葉,嫩碧可愛,花穗聚於莖端,花褐色。秋後所結的地下球莖即為荸薺,立冬到立春時期為收穫季節。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對其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期及其與野生荸薺的區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尤詳:“鳧茈生淺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莖直上,無枝葉,狀如龍鬚。肥田栽者,粗近蔥、蒲,高二三尺。其根白蒻。秋後結顆,大如山楂、栗子,而臍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種出者,紫而大,食之多毛。吳人以沃田種之,三月下種,霜後苗枯,冬春掘收為果,生食、煮食皆良。”清人高士奇《北墅抱甕錄》還說:“溪旁水淺處,荸薺成叢而生。綠苗纖銳,中通外直,其根大者若慄,冷脆殊常,滌渴破酲,莫出其右。”明朱橚《救荒本草》則說荸薺有兩種:“根黑皮厚肉硬白者,謂之豬(艹頭下勃)臍;皮薄色淡紫肉軟者,謂之羊(艹頭下勃)臍。生水田中,葉似莎草而厚肥,稍又長窄,葉間生葶,其葶三稜,稍頭開花,醬褐色。根即(艹頭下勃)臍。”徐珂《清稗類鈔》說得更加明白:“荸薺為多年生草,水田栽植之,莖高二三尺,管狀,色綠,花穗聚於莖端,頗似筆頭。地下之塊莖形圓,可供食,蘇人謂之地慄,兩廣人謂之馬蹄,古名鳧茈,又稱烏芋。”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荸薺既可生食,亦可熟食。可用作水果,鮮食、榨汁皆宜;又可烹為菜蔬,或煨、或炒、或羹均可;亦可製成涼果、蜜餞,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閒小食,且是解酒的佳品。

荸薺不僅食之可口,而且還有廣泛的藥用價值。據《食療本草》、《本草綱目》、《羅氏會約醫鏡》等醫書記載,荸薺性寒涼,味甘,入肺、脾、胃經,有下丹石,消風毒,明耳目,消疸黃、溫中益氣,開胃消食,除熱生津,止痢消渴等醫療功效。

休閒度荒兩相宜

在中華的國土上,很早就出現了荸薺的蹤跡。考古專家曾在桂林市南郊一個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枚陶質荸薺,比普通荸薺大,也就是說,荸薺出現在桂林大約已有近萬年的歷史。

其見諸文字的歷史,至少是在西漢初年。《爾雅·釋草》中就有 “芍,鳧茈”的詮釋。東漢樊光注曰:“澤草,可食也。”《爾雅》成書的下限不會晚於西漢初年,也就是說,其為人們廣泛認識至少也有兩千多年。不過,在樊光所生活的東漢時期,荸薺尚是野生的,故有“澤草”之說。

因早期的荸薺為野生之物,平時並不為人所重。但一旦遇上戰亂及災荒之年,卻成為難得的救荒之物。據史載,王莽新朝末年,荊州地區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挖荸薺充飢。但因人多物少,引起了紛爭。王匡、王鳳因主持公道平均分配荸薺,後被推為綠林軍首領。《後漢書·劉玄列傳》中就記述了這件事:“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

大約在西晉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了荸薺的種植。唐章懷太子李賢《後漢書·劉玄列傳》注引西晉郭璞語云:“生下田中,苗似龍鬚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從“生下田中”的記述看,荸薺既已成為田中物,可能是人工所植。

南北朝時期,人們已將荸薺製作成荸薺粉食用,並用作湯餅的原料。唐段公路《北戶錄》崔龜圖注曰:“顏之推又云:‘鳧茨今去墨皮,以為粉,作湯餅甚光滑。’”顏之推是北齊文學家,因嘗過此種美味,故念念不忘其妙處。

唐代,這種荸薺粉食更為普遍。孟詵《食療本草》便有荸薺“可作粉食”的記載。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宋林洪《山家清供》中還具體地記述了當時稱之為“鳧茨粉”的製作方法:“鳧茨粉可作粉食,其滑甘異於他粉。偶天台陳梅廬見惠,因得其法。鳧茨,《爾雅》一名芍。郭雲:‘生下田,似龍鬚而細根,如指頭而黑。’即荸薺也。採以曝幹,磨而澄濾之,如綠豆粉法。後讀劉一止《非有類稿》有詩云:‘南山有蹲鴟,春田多鳧茨。何必泌之水,可以療我飢。’信乎,可以食矣。”從其引用的宋人劉一止 “春田多鳧茨”的吟詠可知,荸薺的種植在宋代已很普遍。

當時,荸薺已成為人們的待客之物,除可制粉食用外,大致又分為生吃與熟食兩種,生吃則以盤薦,熟食則以甑蒸。北宋詩人陳宓《鳧茈餉王丞》詩就詠道:“仙溪剩得紫琅玕,風味仍同荔子看。何似清漳霜後橘,野人還敢薦君盤。”這當作水果生吃的荸薺,在詩人眼裡,其甜美竟味同荔枝,不亞於蜜橘。南宋詩人陸游《野飲》詩則勾畫出一幅“溪橋有孤店,村酒亦可酌。鳧茈小甑炊,丹柿青篾絡”的鄉村圖畫。坐在溪橋邊的小店裡,就著那蒸熟的荸薺,喝著村酒,這種悠閒曠達,暫離世俗喧囂的忙裡偷閒,實在是妙不可言。

無獨有偶,生活在宋金對峙時期的金末詩人元好問,也對荸薺別有一種深情,他在《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中就寫道:“鄰牆有竹山更好,下田宜秫稻亦良。已開長溝掩烏芋,稍學老圃分紅姜。”在他看來,能過上這種靜謐而悠閒的家居生活,是很幸運快樂的事。

不過,一般的老百姓卻無緣此種安逸的生活,倒是常在饑荒之時,將生長在池澤中的野生荸薺視之為天賜的救飢之物。這種淒涼的景象,亦屢屢見之於詩人的筆端:

宋蘇舜欽《城南感懷呈永叔》:“前去固無望,即日已苦飢。老稚滿田野,斫掘尋鳧茈。”

宋鄭獬《探鳧茨》:“朝攜一筐出,暮攜一筐歸。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飢。官倉豈無粟?粒粒藏珠璣。一粒不出倉,倉中群鼠肥。”

明人王鴻漸《題野荸薺圖》:“野荸薺,生稻畦,苦薅不盡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飢。年來水患絕五穀,爾獨結實何累累?”

可見,在水旱災荒時,野生荸薺仍是災民的度荒之食。

亦果亦餚的果中珍食

但人工種植的荸薺,卻因各有其主的緣故,並不會充當人皆可掘的救荒角色,倒是被人們視為果中珍食。

明朱橚《救荒本草》就說荸薺既可煮著吃,也可製作成荸薺粉食用:“採根煮熟食;製作粉,食之,厚人腸胃,不飢。”

明郎瑛《七修類稿》還介紹了一種用幹荸薺炒豬腸的美食:“曬乾荸薺為末炒豬腸,不宜蓋鍋,熟時少烹白酒,脆美有味。”

生活在吳越一帶的文人雅士,也曾留下許多與荸薺有關的詩文。

明畫家徐渭的《漁鼓詞》曰:“洞庭橘子鳧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婁唐九黃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 可見,在詩人的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帶,荸薺成為老人們頤養天年的美食之一。

明書法家吳寬《題荸薺圖冊》詩云:“累累滿筐盛,大帶葑門土。咀嚼味還佳,地慄何足數。”作者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荸薺又出在蘇州葑門外,並沾滿了葑門的泥土。字裡行間,詩人那濃濃的鄉土情思該是何等地悠長。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寒花葬志》一文則通過吃荸薺的細節,對一位名叫寒花的婢女舊事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餘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寥寥數語,一位天真少女的形象便活靈活現地矗立在讀者的面前。從文中的描述可知,將荸薺煮熟了再削皮食之,是作者故鄉江蘇崑山常見的吃法。

吳中等地所產荸薺,更曾遠銷到京師。明王世懋《學圃雜疏》載:“荸薺,《方言》曰地慄,亦種淺水。吳中最盛,遠貨京師,為珍品。色紅嫩而甘者為上。”

荸薺甚至成為出產地輸往京師的貢品。明顧起元在其《客座贅語》中記錄的嘉靖時期南京方面通過大運河向朝廷進貢的貨單中,就有荸薺一品。但未過多久,大約是萬曆年間,原需要由南京進貢的荸薺,已經在北京附近引種成功。同為顧起元所撰的《客座贅語》,就紀錄了這種變化:“今以南之荸薺種於寶坻、三河,所結實形大而肉香脆,反踰於南土者。”寶坻和三河,當時都是順天府的轄縣。

大約是荸薺名氣日大的緣故,原本用作救荒之物的野生荸薺,也被人們視之為日常可食之品。明滑浩《野菜譜》、明高濂《野蔬品》和清顧仲《養小錄》中就都留下過 “野荸薺,四時採,生熟皆可食”的類似記載。

清代,蘇州葑門外灣村、華林等地仍盛產荸薺,且為名產。清顧震濤《吳門表隱》就說:“荸薺出葑門外灣村,色黑;出華林,色紅,味皆甘嫩。”據民國許雲樵《姑胥》所記,蘇州的尹山、車坊、郭巷一帶亦產荸薺,而以車坊最為有名,甚至俏行京杭滬寧等地。車坊荸薺因個大,也稱虎口(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人稱虎口)荸薺,說是清末時運至北京,每顆要賣三錢銀子,這未免有些誇大其辭。不過,北京民間倒是確有“天津鴨兒梨不敵蘇州大荸薺”的說法,黑大而又帶泥的車坊荸薺,在北京市肆飽受青睞,大概也是事實。

此外,舊時的紹興大紅袍、紫烏皮荸薺、山東汶上大荸薺也名聞遐邇。

在食用上,時人也常別出機杼,花樣翻新。清童嶽薦《調鼎集》中介紹的以荸薺為原料的食品,既有荸薺圓、荸薺葷餅、荸薺素餅、荸薺糕、荸薺卷等餐點;也有八寶羹、荸薺羹等湯羹;還有荸薺幹、風荸薺、糖荸薺、滷荸薺、荸薺籤花、荸薺片、荸薺粉等加工類製品,至於“荸薺搗爛,擦汁沖茶”的荸薺茶;“去皮切片,配鴨片舌、火腿片,有萵苣時,切片同煨”的煨荸薺;“切絲,脂油、酒、鹽、蒜絲炒”的炒荸薺絲;“去皮,削圓、挖空,心嵌雞絨燒。或蒸熟填玫瑰糖”的瓤荸薺;等等,亦各有特色。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林蘭痴《邗江三百吟》所記揚州人制作的“(艹頭下勃)薺糕”,也成為當地著名的小吃:“(艹頭下勃)薺搗爛,入糯米粉為糕,甜粘且脆。”

據民初徐珂《清稗類鈔》記載,時人仿效南唐鄭文寶製法製作的“雲英糕”中,荸薺亦是原料之一:“以菱、芋、鮮蓮、雞豆、荸薺、慈菇、百合之淨肉蒸爛,風前吹曬少時,搗於石臼,使極細,入糖蒸熟,再搗,取出作一團,停冷使堅,以淨刀隨意切食,糖多為佳。”

如今,桂林的馬蹄,浙江的大紅袍和銅皮馬蹄以及上海川沙的張江荸薺,江西會昌的筠門嶺荸薺,蘇州的黑荸薺,華林的紅荸薺,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荸薺除削皮用作消熱祛暑的水果外,也可用煮、炒、燒、炸等各種烹調方式,製作成各種佳餚,且葷素皆宜。荸薺在地方名饌中更佔有一席之地,如陝西甜酸宜人的“糖醋荸薺”, 廣州爽韌軟滑的“馬蹄糕”,湖南酥甜鬆脆的“雙麻荸薺餅”,潮州清甜爽滑的“甜馬蹄蓉”,浙江甜脆鮮爽的“掛霜荸薺丸”,安徽甜鮮宜人的“荸薺圓子”,北京帶著玫瑰清香的“荸薺玫瑰餅”,就是令人百吃不厭的美食。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